1927年秋收起义在湖南江西交界地区遭遇挫折后,毛主席根据当时中国的现实条件,带领工农革命军转战井冈山,开创了以农村为根据地进行革命斗争的新道路,这后来被证明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选择。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毛主席指挥工农红军多次突破险境,为中国共产党保存了宝贵的革命力量。
1930年8月,红军第一和第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成功汇合。8月23日,两支队伍合并组建为红一方面军,由朱德担任总指挥,毛主席负责政治工作。从此,"朱毛红军"的威名开始传扬,部队发展达到巅峰。当时朱德44岁,毛主席37岁。但当时王明、博古等人推行的"左"倾路线让毛主席备受排挤,日子很不好过,他自己也累得够呛,精神压力特别大。可即便在这种困难局面下,老毛还是硬撑着跟那些死板教条的"左"倾错误对着干,这里头的苦楚和波折,外人根本想象不到。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当时以博古为首的"左"倾领导班子的指挥水平遭到普遍怀疑,事实证明他们确实难以胜任带领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重任。湘江战役失利后,李德不仅不反省自己,反而想把责任推到成功掩护部队突围的红22师师长周子昆身上,要对他军法从事,幸亏毛主席及时制止。此时的博古也被失败打击得六神无主,一度举枪顶着自己脑袋。聂荣臻见状立即劝阻:"越是危急时刻,领导同志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担起责任。快把枪放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刘伯承后来谈起这次失败经历时,这样说道:那段日子就像掉进了无底洞,四周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同志们看到反第五次"围剿"接连受挫,部队都快被逼到绝路了。跟第四次反"围剿"前的顺利局面一比,大家慢慢想明白了:这都是因为没听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反而执行了错误路线。队伍里开始出现不满情绪,大伙儿都盼着换领导。这种情绪随着战事不利越来越明显,到湘江战役时彻底爆发了。这表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已经到了必须纠正的时候,这既顺应了全体官兵的心声,也符合我们党前进的历史趋势。为了让革命事业走上正轨,毛主席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长征路上,毛主席特意和张闻天、王稼祥这两位当时的重要领导人一起行军扎营。他耐心细致地做两人的思想工作,同时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不断提出正确的战略主张。就在这个艰难时刻,残酷的现实让张闻天和王稼祥开始认真思考。经过反复讨论和激烈争论,毛主席提出的"红军应该往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西北方向前进,在四川和贵州交界处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个主张最终获得大家认可。1935年1月7日,红军成功拿下遵义城。随后在1月15日到17日这三天,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结束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组建了前线指挥部,由朱德担任总指挥,毛主席出任政委。虽然职务和话语权有所提高,但从一些具体事例能看出,毛主席在刚开始时还是遇到了不少棘手问题。3月11日,中央领导在贵州苟坝开会研究打仗方案。会上讨论要不要直接攻打打鼓新场,毛主席提出不要正面硬拼,建议采用灵活战术,在调动中消灭敌人。但这个想法被参加会议的其他人都反对了。
红军战士们决定攻打打鼓新场,毛主席心里明白这个选择。那个地方物资充足、买卖兴旺,打下这里能给部队补充更多军需物资。从这个角度说,毛主席其实是赞成这次行动的。但这个决定做得太着急了。首先,红军刚到贵州时,大家都累得够呛,虽然休息了几天,但整体状态还是很差,再加上孤立无援;其次,打鼓新场的敌人早就做好了准备,攻守都很方便,还有后援部队。这时候主动去打他们,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会议现场争论激烈,大家各执己见迟迟无法达成一致。眼看局面陷入僵局,毛主席焦虑地对主持会议的张闻天说:"要是你们坚持要打这场仗,我这个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就不干了。"会上立刻有人反驳:"不当就不当,听大家的意见。"会议最终决定攻打打鼓新场。毛主席急得不行,他非常清楚,这一仗打起来,红军马上就会遭到敌人两面夹击,稍有不慎就可能把整个部队都搭进去。他马上跑去找周恩来商量,想在打仗前把刚定下的事再改改。那天夜里毛主席到底跟周恩来说了啥、怎么劝动他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后来听周恩来提过一嘴,才模模糊糊知道点儿情况。毛主席回去后左思右想,总觉得这个决定不妥当。他放心不下,半夜又提着马灯来找我,让我先别急着下达命令,再好好考虑考虑。我觉得主席说得在理,第二天一早就重新开会讨论,最后大家都被说服了。第二天清晨,会议接着召开。大家讨论完战场情况,权衡了利弊之后,决定放弃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没过多久,毛泽东的预料就成真了。国民党派来的增援部队正在往打鼓新场一带聚集,想要把红军包围起来。红军这次选择按兵不动,成功避开了致命危险。后来毛主席凭借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赢得了党内将领和领导们的一致认可。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巨大风险,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抵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当时32岁的他,在那里与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成《西行漫记》一书,成为首位向全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1936年某天,毛泽东站在自己住的窑洞前,美国记者斯诺给他拍了张戴着八角帽的著名照片。其实这帽子是斯诺非要让毛主席戴的——当时毛主席头发有点乱,斯诺就把自己头上那顶带红星的八角帽取下来给毛主席戴上。就这样,这张经典照片诞生了。照片里的毛主席身子稍稍侧着,面容有些疲惫,可那双眼睛炯炯有神。他轻轻皱着眉头望向远处,像是在认真思考什么问题。民间流传一个有趣的说法:毛主席以前拍照时下巴上从来没有痣,直到斯诺给他拍这张照片时,痣才第一次出现。老百姓都说这是"中年得志"的好兆头。虽然这种说法没什么科学依据,但确实能看出当时毛主席在人们心中的分量。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的妻子海伦来到延安,把一张照片亲手交给了毛主席。这是毛主席头一回看到自己的照片。海伦解释道:"这是我丈夫给您拍的。当时我从西安冒险逃出来时,随身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支口红和您的这张照片。"毛主席拿着照片认真端详了一会儿,笑着说:"这模样跟我原先想的不太一样。""这张照片刚登出来就在全球引起轰动,连蒋介石看了都吓得不轻。拍得太棒了。"海伦赞叹地说。毛主席笑着对斯诺说:"多亏了你,斯诺先生。你让全世界都看清楚了,我们共产党人根本不是国民党造谣说的那种青面獠牙、无恶不作的'土匪'。这张照片起的作用,可比我们原先想的要大得多。"
关于毛主席下巴上突然长出的那颗痣,虽然民间流传着各种说法,但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纠正了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推选毛主席同志为新的领导核心。在这个关系到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次会议挽救了革命事业,使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这次会议结束后,大家惊讶地注意到毛主席下巴上长出了一颗黑痣。有人打趣说这是"中年长志"的好兆头,也有人觉得这颗痣是主席特殊身份的标记,更有人相信毛主席是上天派来解救百姓的救世主。当时毛主席42岁,在他重新掌握军队指挥权后,民间就开始流传"下巴有痣能治天下"的说法。这些说法其实都是迷信思想。那么从科学角度来看,真相到底是什么?其实痣长在哪儿跟一个人的运气好坏完全没关系。这些痣有的是打娘胎里带来的,有的是后来慢慢长出来的。痣有很多种类,比如细胞痣、黑痣等,它们都是皮肤上常见的良性小肿块。当皮肤表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时,就会形成黑痣,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痣"。调查数据显示,在战争年代,毛主席走遍全国各地指挥作战,长期经受风吹日晒,导致他的皮肤受到了明显损伤。那时候医疗水平很差,皮肤受伤后连基本的治疗都很难保障,更别提什么祛疤美容了。受伤的皮肤直接暴露在外,风沙灰尘很容易粘在伤口上。时间一长,这些脏东西慢慢堆积,最后变成了黑色素沉淀,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痣。
这颗痣要不是在遵义会议之后突然冒出来,可能根本没人会留意。正是因为它出现得太巧了,刚好赶上那个关键时期,才让大家产生了各种联想。这颗后来长出的痣,后来确实成了毛主席的标志性特征。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准备渡过黄河前往华北地区之前,曾在佳县的15个村镇停留居住,时间长达100多天。临走时,当地群众看到毛主修下巴上有颗痣,立刻认出他来。大家兴奋地喊着:"是毛主席!"这消息一传开,赶来送行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大伙儿一路跟着毛主席,把他送到了渡口。
慢慢地,小孟不再那么紧张了。主席接着问他:"你是今天刚来工作的同志吗?""对,这是我头一回来。"小孟答道。"我说怎么从没见过你,你叫啥名字?"这是孟锦云。"你姓孟,和孟子是本家!孟锦云这名字真不错,你是从哪儿来的?"湖北武汉这个地方。就这样,孟锦云成了毛主席的固定舞伴。每逢舞会,她总要陪主席跳上一支舞。这姑娘性格活泼,总能把主席逗得乐呵呵的。有一次,孟锦云注意到毛主席下巴上有颗痣,便对他说:"主席,您下巴上长了一颗痣。我奶奶以前跟我说过,长这种痣的人特别有福气。"毛主席瞧了瞧她,笑眯眯地说:"你脸上也长着颗痣,也是个有福气的人。""这哪能一样,咱俩的痣长的位置根本不同。"孟锦云直截了当地说。毛主席听完就乐了,笑着说:"嘿,没看出来你还是个机灵鬼。""领导,能给我讲讲九头鸟是啥意思吗?""天上飞的九头鸟,地上跑的湖北人,这话你总该知道吧?你这小家伙可真是个机灵的小九头鸟。"我可不想当那种八面玲珑的人,别人夸我能干反而让我不自在。我倒是挺想当个九头鸟的,问题是没这个本事!你咋还犹豫上了?就这样,孟锦云和毛主席在经常的谈天说地中慢慢熟络起来,他们之间甚至能互相打趣逗乐。这些珍贵的相处时光,一直深深印在孟锦云的脑海里。
岁月带走了太多往事细节,八十多年时光流转中,我们已很难了解毛主席当年纠正错误路线时面临的实际困境和具体情形,现在只能通过一些亲历者的回忆片段略知皮毛。时代造就了毛泽东,而毛主席也用行动回应了时代的召唤。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红军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毛主席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指挥红军打赢了多场关键战斗。他展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堪称炉火纯青。在纷乱局势和激烈斗争中,面对各种思想碰撞和暗藏的危机,毛主席总能拨开迷雾看清本质。即使遭遇排挤孤立的重重阻碍,作为坚定的共产党人,他始终能冲破阻力把握真理,并毫不动摇地坚守信念。
在我们党最危险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即便身处逆境也敢于坚持真理,以超乎常人的勇气顶住各种反对声音。今天生活在富强繁荣的新中国,我们是不是应该经常回顾历史,永远铭记那位在艰难岁月里依然勇往直前的伟大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