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都把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归咎于杨镐。他采取分兵四路的策略,指挥失误,导致大明王朝在这场重要战役中一败涂地。但深入研究历史就会发现,杨镐的失误并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问题在于明朝中央政府过于自信,准备不充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支被寄予厚望的军队全军覆没?让我们一层层揭开历史的迷雾。朱元璋当皇帝时,根据自己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制定了;的治国策略。他坚信,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永远强大。这个想法本身没错,但随着时代发展,慢慢显得有点跟不上形势了。明朝中期以后,朝廷和民间都更看重钱财,不太在意军队。很多官员整天钻研四书五经,只想着种地养民。他们瞧不起后金人,觉得这些人就是一群狡猾的土匪,根本不可能动摇明朝的根基。这种固执的想法,让明朝在对付后金时,军事上漏洞百出。就算辽阳卫所的百万大军全军覆没,朝廷还是老样子,没真正重视军队的现代化改革。每次边境小镇被攻破,中央的第一反应就是派更多兵,增加兵力,以为靠人多就能解决危机。但这只是临时应付,根本问题还是没解决。天启元年,朝廷派太监陈永明去并州建城,目的是防备后金的入侵。陈永明长途跋涉到并州建城,但并未尽心尽责,辜负了朝廷的期望。城一建好,他就摆酒庆祝,礼部还专门设宴款待。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当时的高官们对边防问题并不上心。那时候的明朝政府,对杨镐手下的军队实力完全看走了眼。因为消息不灵通,朝廷只知道他有多少兵,却搞不清这些兵到底咋样。从皇帝到老百姓,大家都信了那个;的说法,根本没人知道杨镐的部队其实弱得很。事实上,杨镐手下的兵力仅有十万,这些士兵是从各地临时调集来的,战斗力高低不一。正如《明清战争史略》中提到的:“杨镐的部队中几乎没有经验丰富的老兵,大部分都是刚经过简单训练的新兵。”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杨镐的部队连基本的物资供应都跟不上。当时明朝政府拨给他的军费只有两百多万两银子,这点钱根本撑不了多久。没办法,杨镐只好缩短战线,把兵力分成四路推进。尽管如此,士兵们的军饷还是经常断供,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明史纪事本末补遗》甚至直接指出:“军饷匮乏,士兵们苦不堪言。”
看到眼前的惨状,杨镐心里着急却帮不上忙。他清楚自己的军队根本不是后金的对手,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听,只能硬着头皮带兵出征。方从哲还特意写信催他赶紧出兵,杨镐实在没办法,只能照办。明军早就腐败无能,战斗力低下,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可惜朝廷内外都装聋作哑。要是拿明军跟后金军队比一比,那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简直天差地别。明朝军队一直缺少真正厉害的指挥官。虽然以前出过一些很棒的将军,像戚继光、左钦这些,但到了明朝快完蛋的时候,能打仗的人才就很少了。像杨镐这些人,根本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将领。另外,明朝军队的装备和后勤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了。就像熊廷弼多次提到的,要跟后金打仗,至少得有九万匹精壮战马组建骑兵。可实际情况是,明军的马匹都瘦得皮包骨头,连喂马的草料都供应不足。在武器装备上,明朝军队一直依赖老式的火绳枪,而清军则早已掌握了先进的钻铣枪技术,这种新式武器在当时确实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明军还缺少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士兵。长期的内外困境导致军队纪律松散,士气低落,形势岌岌可危。相比之下,努尔赤领导的八支军队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是一支精锐之师。一声号令,八旗上下就能迅速行动、步调统一。而明朝的军队在这方面远远不及他们。明末的军队实力非常薄弱,与日益强大的后金形成了巨大反差。杨镐在危急时刻被委以重任,匆忙带兵东进,结果却接了个烫手山芋。导致萨尔浒大败的原因,可不仅仅是杨镐指挥不当这么简单。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朝廷不但没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把过错全推给了主帅杨镐。这种做法不仅让内部关系更加紧张,也让人看清了明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当年高层过于自信,不顾实际情况,坚持派杨镐带兵出征,完全忽视了军队的真实备战水平。结果大败而归后,他们又把所有责任都甩给了杨镐一个人。朝廷内外对这次战败议论纷纷。《明史纪事本末》里提到:“各方对此事看法不一,争执不下。”很明显,就算是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们,也压根不了解军队的真实战斗力。他们仅凭自己的片面之词,就草率地下达了出兵命令。可等到吃了败仗,却把责任全都推给了杨镐一个人。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把问题直接归咎于中央政府。当时的礼部尚书刘纶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政府的种种错误,他写道:“政府在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对。”两股势力吵得不可开交,内部矛盾越来越深。礼部的刘纶被大家当成离经叛道的异类,结果丢了官职。明朝政府不愿意直面自己的毛病,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结果把自己逼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萨尔浒一战让明朝吃了大亏,不过这场惨败也成了明军觉醒的契机,推动他们下定决心进行军事改革。经过这次教训,明朝政府终于看清了自己在军事上的不足,开始积极采取各种改革手段来增强实力。在军事装备上,明朝军队加快了更新换代的节奏。开战之前,戚继光等将领就强烈建议使用新式大炮。可惜当时朝廷没有及时采纳。等到在萨尔浒吃了大亏,朝廷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大规模引进先进的火器装备。明朝还从后金那里学会了制作优质火绳枪的技艺。《明史纪事本末补遗》里提到:“这代表着明朝军队的武器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除了更新武器,明朝政府还大力整治军队纪律,狠抓实战演练。朝廷为此专门下达命令:“要加强训练,提升战斗力。”这说明明军深刻认识到以往训练不足的弊端,下定决心要重整旗鼓,恢复昔日强军风采。同时,明朝从失利中总结经验,大力培养年轻将领。尽管杨镐当时无法抗衡后金,但这次惨败反而促使明军不断成长。像权渠、孔有渔这些后来被委以重任的将领,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萨尔浒之战虽然让明朝损失惨重,但这反而成为了明军重新振作的转折点。明军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后来的平叛战役和山海关保卫战中反败为胜,给后金军队造成了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