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后,做了一件“凶残”之事,南宋能够续命百年

趣叭叭史记 2025-02-12 18:16:48
前言

南宋共有9位皇帝,在这其中,宋孝宗赵昚无疑是最拔尖儿、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

绍兴三十二年,赵昚登基称帝,南宋王朝一改往日的沉闷与萎靡,开始走向了一个短暂的振作时期。

赵昚一登基,便迫不及待地做了一件大事——为岳飞平反;而在他的在位期间,他还做了一件看似“凶残”,实则为南宋延续了百年气数之事。

那么,赵昚究竟做了什么?且听我细细道来。

过“关”(美人)得皇位

赵昚是南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他的父亲是宋高宗赵构,准确来说,赵构是他的养父。

赵构原本是有一个儿子的,名为赵旉,只不过早早地便夭折了,因此也就绝了后。

当然,他并未放弃,毕竟正值壮年,说不定折腾一番真能给自己治好呢?结果显而易见,挣扎也是徒劳。

因此,选立接班人一事提上了日程,而他共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赵昚,另一个则是赵琢。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赵构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除了他自身因素(治疗不育之症)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秦桧的从中作梗。

秦桧的儿子秦熺不如他老子脑袋好使,才智平庸,难当大任。如果秦桧下台,秦熺必会上台接任。

如果选一个无用的君主,秦熺还能对付得过来,也能保住相位;倘若是个能干的君主,那秦熺下台没跑了。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秦桧开始不断地给赵构出馊主意,他也能看出赵昚的才能,只要保证他不上位,一切都好说。当然,结局并未如他所见。

赵构本人虽是一个荒淫无度的好色之徒,但对于接班人,却要求其必须有柳下惠那“坐怀不乱”的端正品性。

为此,赵构精心挑选了20位肤白貌美、婀娜多姿的宫女,分别将其送给了两位候选人。

其实,不管是赵昚还是赵琢,正处于当打之年,美人投怀送抱岂有扔着不触碰之理?

这时,赵昚的师傅史浩站了出来,直接点醒了他。史浩表示,不能将问题想得太过于简单,为何平白无故地会送美人来呢?

而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宋高宗对两人的考验,只要能经受得住这次的考验,那必是不会出错。

史浩特别嘱咐赵昚,让其定要将这些宫女当作是“庶母”对待,不能有任何逾越的举动。

正如史浩所料想的那般,没过多久这20位美人就被赵构召了回去,细细询问。

后得知,赵琢将所有宫女全部接纳,拥入怀中;而赵昚则始终对她们以礼相待,并未有任何逾越之举,是真正的坐怀不乱。

赵构听后,微笑地连连点头,事后便将赵昚正式立为了太子,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绍兴三十二年,赵昚登基称帝,虽说是做了皇帝,可却像是个“傀儡皇帝”一般,极为“窘迫”。

在赵昚为帝的这27年中,有25年都生活在赵构的阴影之下,只因赵构“老而不死、退而不休”。

从表面上看,赵构是赵昚的“恩人”,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两人虽为养父子关系,但却是赵构将其推向了太子、皇帝的高位。

不过,看待问题不能过于浅显,两人之间是“亲人”没错,但同样也是“敌人”。

众所周知,赵构是一个“卖国皇帝”,是一个坚定的投降派;而赵昚是一个爱国皇帝,是一个坚定的抗战派。

在国家大事和重大问题面前,两人态度、立场均不相同。赵构亏于孝道,只得表面低头,这样以来,矛盾越积越深。

赵构表面退位,却又不甘退位,不断插手政事,搞得赵昚在处理国家大事时颇为尴尬。

正所谓,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说是就是赵构和秦桧。

为岳飞平反昭雪

宋孝宗赵昚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岳飞全面平反昭雪:

赵昚追复了岳飞的官职、爵位;追复了其夫人李氏的“楚国夫人”的封号;追复了其子的旧职。

除此之外,还对岳飞进行了隆重的改葬、建庙立祠,并四处寻访岳飞的后代予以录用。

当然,也没有忘记这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于陷害岳飞之人的秦桧党羽一一问罪责罚,一个也没有放过。

历史证明,赵构所坚信的“和议”并不能换取国家的稳固,这不过是金人意图侵略的一则借口罢了。

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的金人南侵,直接证明了“和”只是借口,而岳飞的被害,正是“和”的结果。

主“和”的赵构退位后,主“战”的赵昚即位,南宋王朝也一改往日的沉闷与萎靡,主站的浪潮再度高涨。

赵昚之所以不遗余力地为岳飞平反,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民心。据史料记载,赵昚刚登基之际,就曾表示:

“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

另一方面,则是与岳飞有关。这一点在《宋史·岳飞传》中也有记载,说是赵昚刚被立太子之时,岳飞就曾对他说:

“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

意为国家社稷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才,中兴国家的大业,也就寄托在了赵昚的身上。这句话,赵昚铭记于心,他为岳飞平反也不就足为奇了。

岳飞,一代忠臣良将,最终却以那“莫须有”的罪名被奸人所害,享年39岁。

反观那些奸臣贼子,却一个比一个能活,活得一个比一个长久,这是何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自古忠臣良将思考的是什么?是江山社稷,是百姓福祉。他们一生殚精竭虑、为国为民,他们是累死的;

那些勇猛善战的“虎将”,他们个个不惧生死,冲锋一线,为国作战,岂料未死在战场,却被奸臣所害。

而反观那些奸臣贼子,他们的心中只装着他们自己,不论国家是否身处危难,他们一心只想着如何上位、敛财、苟活,这是何等的讽刺!

从“外攘”到“内修”

而在赵昚在位期间,还做了一件看似“凶残”,实则为南宋延续了百年气数的大事。

赵昚登基后,采纳了宰相张浚“北伐”的建议,正当赵昚在积极筹备北伐之际,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极力反对。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昚的老师——史浩。当然,他的反对无不道理,他认为还未到时机,且准备工作并不到位。

不过,对于赵昚来说,他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重振国威、复仇雪耻”,他等这一天已经等的太久了。

战斗打响后,一切进展较为顺利,打得金国措手不及;只不过在战事推进的过程中,邵宏心生嫉妒,不配合李显忠。

导致李显忠处于孤军作战的地步,那结果不用多说,自是全线溃败。这次的失败,虽给了赵昚当头一棒,但却让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南宋王朝的三大弊病:兵弱、民困、财乏。

从这之后,他不再只顾着专注于“外攘”而是转为了“内修”,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外攘”是没有用的,只会有更多的伤亡;

现如今最重要的,是内部的强盛,只有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强大起来,国力才能增强,才能拥有话语权。

就这样,一场巨大的整顿、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一、政治:

首先,裁汰冗官冗吏。这些冗官冗吏的存在,反而会导致行政的效率低下,裁汰掉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又可以防止腐败;

其次,整顿吏治。考核制度一律从严,凡是玩忽职守、徇私枉法之人,不论官级大小,全部严惩。

最后,遴选人才。赵昚在用人方面,打破了常规的论资排辈,并破格地提拔、重用了大批有着真才实学的人才。

二、经济:

第一点,整顿赋役。赵昚意识到,繁重的赋役只会增加老百姓的生活之困,导致百姓们仅能维持日常的生活所需,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而后,赵昚下令减免租税、役钱等,实行均役法,改变了繁重的赋税。

第二点,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第三点,赈济救灾。

三、军事:

其一,不拘一格,选拔将领;其二,着重挑选精锐之士,以提高战斗力;其三,在全国各地增招兵员,壮大军事力量;

其四,在各个要害之地,修筑城堡,充实边防;其五,恢复发运使机构,及时调拨物资、供养,保证军需。

赵昚从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方面的改革,让南宋王朝从消沉、破败,逐渐走上一个振兴时代。

尽管有些短暂,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在各个方面的种种看似“凶残”的举措,让南宋王朝迎来了蓬勃生机。

不过,赵昚虽有中兴之意,却限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因素。

就比如,国力方面。在赵构时期,民生凋敝、财力匮乏,赵昚努力了,可远远不够,如若短时间内光复那就是痴人说梦;

再比如,财政方面。冗官冗吏已经是南宋的一大顽疾,就好像那“狗皮膏药”一般,死死粘连。

只要有他们在,那国家的财政迟早有一天会被吞噬殆尽,这也就是为什么赵昚上台后,最先要裁汰掉冗官冗吏的原因。

还有就是上文曾提到过的一点:赵构的“老而不死、退而不休”。他在各方个面,总想死死“压”赵昚一头,一举一动都毫无自由可言,大事也难成。

结语

赵昚登基后,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南宋王朝。他没有选择逃避或安于现状,而是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致力于国家的中兴。

赵昚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地提拔真才实学之士,为南宋王朝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在治理国家方面,赵昚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既注重内部的整顿和改革,又敢于对外扩张、争取国家的利益。

他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选拔人才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同时,他通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赈济救灾等措施,改善了民生,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军事上,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加强边防、选拔将领、提高战斗力。

尽管有些短暂,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的种种举措,让南宋王朝迎来了蓬勃生机。

参考资料

宋孝宗:这个皇帝有点囧- 何仁勇

壮志难酬的宋孝宗赵昚- 史式. 文史天地

宋孝宗治国政策与成效之评析- 陈晓莹.甘肃社会科学

宋孝宗昭雪岳飞的意义- 黄全彦.文史杂志

0 阅读:12
趣叭叭史记

趣叭叭史记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