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天下之缘由:司马迁在史记中,曾4次提到一个神秘的传说

趣叭叭史记 2025-02-12 18:11:20
前言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割据混战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迄今为止,关于秦一统天下的原因有很多说法。

其中,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提到过一个预言,据说是对秦国未来命运的测算,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句预言?难道秦国是凭借着这样一句预言一统天下的?

马夫成为开国君主

说起先秦时期的开国君主,就必须提到秦非子此人。

秦非子,他是上古部落首领颛顼的后裔,他的先祖跟在舜帝身边,因为帮舜帝驯服了很多的鸟兽,特意被舜帝赐为嬴姓。

在商朝时期,嬴氏后人恶来,成为商纣王身边极力宠信的大臣,在相关的记载中,恶来只是一个颇具才干,但又极为圆滑的文臣,而周武王伐商的时候,也只是处决了他,并未危及其后人。

于是,嬴氏后人便一代代活了下来,刚好到了秦非子这一代,他就是恶来的五世孙。

公元前897年,是周孝王时期,那时北方戎狄势力逐渐强大,时不时的来侵扰周朝的边境,为了平息戎狄之乱,也为了周朝的天下,周孝王做出了一系列的行动。

其中,他在汧水和渭水之间,开辟了一个天然的牧场,就是为了饲养大量的马匹为周朝出战,恰好这个时候,他听说了犬丘有一个极擅长养马的人---秦非子。

据说,只要经过秦非子手养的马,都是又肥又壮,让他来养马是不外乎是最合适的人选。

于是,周孝王下令传秦非子觐见,想要试一试秦非子到底是不是有真才实学,问过几个来回,秦非子都应答如流,可以说对于养马绝对是个一等一的高手。

后来,周孝王便将“养马大权”全权交给了秦非子,秦非子恪尽职守,在养马的事情上尽心尽力,没过几年牧场的马就让他养的膘肥体壮,周孝王很是满意。

为了表彰其功勋,特意为他赐婚,还提到他的先祖曾为舜帝驯养鸟兽,获封嬴姓,如今他为自己养马,自然赏赐要更加厚重。

于是,秦非子获得了周孝王赏赐的秦地,而且他还特意提到可以让非子重新延续嬴氏的祭祀,称为秦嬴。

就这样,秦非子成为了秦国的第一任君主,虽然有了自己的封地,也能够延续嬴氏的荣耀,但当时非子不过是个封地不足五十里的“一国之主”。

他的身份既算不上诸侯,也不算是卿和大夫,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继承王位,而秦国,也一直到秦襄公的时候,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真正意义上成为诸侯国之一。

正因为成为诸侯国,才有了秦国一统天下的结果,如果当初非子没有被赏识,或许嬴氏这一代也终究会走向没落。

“霸王现世”的预言

周王朝东迁之后,再也没有了当年统一的大局面,各大诸侯国纷纷崛起,成为割据一方的霸主,自此,春秋战国时期开启,各地诸侯都当过霸王,秦朝自然也不例外。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用计生擒了戎王,十二个戎国自此对秦朝俯首称臣,再加上秦穆公善用贤臣,将一众有才之人纳入麾下,这才有了如今秦国生擒戎王,成功扩展疆土的结果。

自从秦穆公拿下戎王之后,他就成为西戎的霸主,就连周襄王都派人带着礼物向秦穆公表示祝贺,可见,那个时期,秦穆公的能力有多强。

而后,就到了秦献公时期,那则预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秦献公找到了周朝的太史儋,此人在占卜算卦方面很是有能力。

当时,太史儋对秦献公说:“始周与秦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开始的时候周朝与秦朝是合在一起的,之后就会分开,直到五百年后再次聚在一起,等到十七年后,便会出现一位霸王。

周朝与秦朝最初相合,说的不正是当年周孝王赐给非子的那块领地,刚好那个时候秦国只不过是依附着周朝,两国也算是在一起。

而“别五百载复合”,也恰好预示了秦国将要一统天下的局面,毕竟这则预言的背景是正处在东周时期,各个有实力的诸侯国正在崛起,秦国的势力自然也在壮大。

最后一句,十七年后的霸王,世人说应对的正是秦始皇嬴政,据史实记载,从东周王朝的灭亡,也就是公元前256年算起,到秦王嬴政正式亲政,刚好是十七年的时间。

因此,世人皆认为“十七岁而霸王出焉”中的“霸王”说的正是秦王嬴政。

这句话不仅是预言,还被司马迁正式记载在《史记》中,而且还记录了四次,如果是一般无头无尾的预言,想必司马迁也不会大费周章的记载这么多次。

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或许,周朝太史儋的预言,是有一定可信度。

当初,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乱世之后,统一的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那么究竟谁才是那个天命所归之人呢?

这则预言无形中将秦国往前推动了一步,秦始皇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才逐渐消灭了天下六国,不仅完成了霸业,还促进了各个方面的统一。

无论是从郡县制,还是统一文字来说,秦始皇嬴政都对中国的整个进程都是有大功的,这一点根本不需要怀疑。

纵观历史来看,这个预言不仅算到了秦国的历史进程,还算到了秦王朝最终统一天下的命运。

而恰好,秦王嬴政在这个时间段横空出世,那则预言又正好对上了他统一天下的时间点,因此,在众人看来,预言中的“霸王”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朝统一的因素

既然已经提到了秦王朝一统天下,那就来看一下到底是什么条件推动了秦王朝。

战国时期,各地诸侯割据,兵革不休,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底盘,无所不用其极,什么“火攻、水淹”都随之而来。

无论打了胜仗、败仗,遭殃的不都是老百姓,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秦国的实力已经更上一层楼,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秦国的改革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心中有了一个想法,他想要在秦国内实施变法,改革现状,但是这一观点很快就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反对。

尤其是以旧贵族为首的甘龙、杜挚,据理力争反对变法,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指出

前朝帝王因不遵循旧制而兴盛,然而那些不加变通的王朝却早亡。

他就是商鞅,秦孝公招来的贤才,商鞅的想法得到了秦孝公的的支持,随后商鞅便在大秦境内,大肆改革,实施一系列的变法。

这次变法,让秦国实力大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对秦国都是利大于弊的,也正应了汉代王充的那句话:“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虽然商鞅身死,但是变法的政策却在秦国留了下来,后人在商鞅的基础上,再次精进这些措施,前前后后持续了将近一百多年,一直到嬴政上位。

而秦朝除了通过变法国力大增以外,战士更是勇猛无敌,敌人都不敢进犯,就算是有着最为善战之名的齐兵和魏兵都难以抵挡住骁勇善战的秦兵。

在《战国策》中,有这样一句话:“秦国将士勇猛善战,东方六国称秦为“虎狼之国”、“虎狼之秦”。”

而且在秦国中,秦兵的数量也是比较多的,一场大战秦兵兵甲战士足足能有百余万,车千承,骑兵更是不用说,得有上万。

可见,那个时候秦兵的战斗力在东方六国中,有着足够强大的震慑力,这也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因素之一。

再有,就是秦国十分重视人才,早在秦孝公的时候,就发布了《求贤令》,求贤令中表示贤才不用拘泥于秦国,六国皆可以。

而且只要是能够为秦国出谋划策,帮助秦国强大的人,都能够得到重用,况且秦国根本不吝啬于钱财。

除了商鞅,张仪、范雎也是招募而来的人才。

正因为秦惠文王对他予以支持,这才有了“连横”策略的实施,破坏了东方六国合力抗秦的阴谋;也正是因为秦昭王对范雎“远交近攻”策略的支持,才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

因此,秦国的用人制度也是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然,最关键的还得是秦始皇嬴政,如果没有他的雄才大略,果敢善谋,或许秦国统一天下还尚需要火候。

秦国统一后,曾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六王毕,四海一”,也就是在说秦国统一六国后的景象。

“霸王”到底是谁?

不过,预言中的“霸王”除了是嬴政以外,世人还有另外一种猜测。

大部分人认为,项羽既然灭了秦国,那他才应该是预言中提到的“霸主”才对,还有人说既然预言说的是秦国的国运,必得是有始有终。

项羽出生在公元前232年,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在年少时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也注定了他这一辈子绝不会碌碌无为。

而他率领几万兵力,就大破秦军十几万的将士,也可以看出项羽也是一个人物,而他在灭了秦国之后,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权威,自封西楚霸王。

从此,这个称号广为人知,而这个“西楚霸王”,也常常令人想到周朝太史儋的预言,到底谁才是他口中的霸王呢?

秦始皇嬴政平定天下,统一六国,无论是从字面意思,还是历史进程来看,大家都认为嬴政才是独一无二的霸王,而项羽要真是“霸王”,哪又为什么失败而终?

虽说司马迁记载了四次这次预言,但是真是假,后世人也只能凭借历史和文意去推测,“霸王”只有一个,谁是谁非众人心中自有衡量。

结语

至于,为何司马迁会在史书中四次提起这个预言,无非也是想再一次揭示秦国统一天下之谜。

总的来说,秦国的崛起非一日之功,也并非是全都依仗这个预言,如果没有嬴氏先人的努力,也就没有后来的辉煌。

从周朝太史儋的预言,到秦国君主的励精图治,再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决心,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漏,秦国也注定会在那个时代成为诸侯争霸的赢家。

参考资料:秦统一原因略论---光明日报

秦非子--国学网

0 阅读:31
趣叭叭史记

趣叭叭史记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