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子与教员,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

婵道评文化 2024-03-18 21:12:37

引言: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这里老子给出了圣人的标准,凡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做的,就都是圣人。让我们想想现代有没有圣人?教员!

那么老子提出的“无为”和教员的“实事求是”有什么联系吗?

一、实事求是——教员的核心思想

1.史书上最早见到“实事求是”这个词,是班固撰《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班固认为,刘德在学经典、修礼乐时,对旧书“求真是”,“留其正本”。考证古书时求其真本,是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

2.教员在延安整风的基本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中都谈到实事求是,并做出了完整的表述和科学的阐释。

3.关于学习态度。教员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二、处无为之事——老子的核心思想

如果要在《道德经》里找主题、找主旨、找那个画龙点睛的眼睛,那“无为”就是道眼。

1.“无为”的现实基础。第二章中,老子首先写了六个对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六个对比展现的是老子的世界观,他认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六个对比也是客观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道”,是“无为”的现实基础。

2.无为的含义。世人多误解老子的清静无为是啥也不做,是逍遥避世的不作为。无为:不违反规律,不违反客观存在的规律、法则等,顺道而为、依道而行。无为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处事态度。

3.为无为。处无为之事,实际可以概括为3个字:为无为。第一个为是动词,做、干,是指人们做事情、干事情。道法是让人修行之法,修行要有知、要有行,知是方向,行是朝着方向去走。无为就是知、是方向,处事就是行。实际老子提倡的清静是心态,无为是方法论,最终都是要落实到“行”,知行合一的去修行。

三、圣人治世之思想都是相通的

教员的“实事求是”和老子的“处无为之事”,强调的都是要找到客观事物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情,而不能自以为是,不能用主观代替客观。

1、处无为之事。当把所有的事实都摆出来,各种事物之间的位置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清楚了。而事实加逻辑关系就是道。所以,有道之人只需要将事实和关系调查清楚,就明白了其中的道,只要按照其中的规律做事就可以了,而不需要自己提出什么高明的见解,这就是处无为之事。

2、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去研究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结语: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圣人。道就在那里,规律就在那里,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就是圣人,道法自然,如来。

0 阅读:2

婵道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