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闲篇:他不开创周王朝,却是周的奠基者,也是孟子认证的智者

婵道评文化 2024-03-22 09:47:04

导语:

读史使人明智。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xun)鬻(yu),勾践事吴(孟子)。勾践知道,太王是谁?这个典故是啥?他怎么被称为智者?

一、太王是谁?

封神榜、武王伐纣是大家熟知的,周武王姬发的父亲是周文王姬昌,太王姬亶(dǎn)是文王的爷爷、武王的太爷爷。

姬亶,尊称:古公亶父、周太公。是轩辕黄帝第35代孙、周祖后稷的第13世孙。

古公亶父:古是尊称,公是爵位。亶是私名,表诚然信然之意;“父”是男子的尊称,也表示他是周族的大家长,四字合称表周族“国父、太父”之意。

古公亶父,就是周太公,周部族的族长,率领着部族在豳[bīn ](古地名,在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也作邠)生活。此时的周部族还比较弱小。

二、“太王事獯鬻”的典故

豳地所在与游牧民族戎狄接壤,其中的獯鬻族经常来侵略周部族,周当时还只是一个小的部族,比獯鬻族弱小,面对强大的马背民族,古公亶父不忍心民众被杀,在他们来抢劫的时候,就主动送财物给他们,而不与他们厮杀。

后来獯鬻族胃口越来越大,不仅仅要财物,要夺取土地和人口。

对当时的部族来讲,人口代表着生产力,土地代表着生产资料。没有土地和人口,部族就灭亡了。周的人民很愤怒,拿起刀枪要奋起反击。

古公亶父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族前来侵犯我们,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这个首领或跟着他们的首领,同样都是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牺牲民众的父子兄弟,却让我做你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干这样的事情”。

于是,古公亶父帶领着族人离开豳地,一直迁徙到岐山之下周原。豳地的人扶老携幼,跟着亶父来到了岐下,附近邦国闻听此事,认为古公仁厚,纷纷归附,使周国人数有几千或万余人。

面对强大的劫掠者,亶父始终以民众为上,送财物,迁居处,都是为了让周的民众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居住环境。

也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施行“仁政”的历史伟人,他不忍心用民众的战死,来换取自己的君主地位和统治。

三、智者保国家

亶父率众迁居周原以后,重新建立了新的秩序,将领地划分给各个部落,引领人民开发肥沃的土地,建邦立国,改国号为周。

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史记.周本纪》载:“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在周太公的带领下,周发展的很快,有如下记载:

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并设宗庙,立太社,设立官司,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改革戎狄旧俗,改变过去游牧民族的习俗,首次建设四合院,采用井田制、助耕制,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将农业列为周原国家的命脉。过着种植谷子、高粱,饲养牛羊的生活。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初具国家雏形。

周文王称圣以后,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

由此可知,周部族是在亶父迁居后,才逐步强盛起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了,人口增加了,就奠定了武王伐纣的基础,奠定了周王朝建立的基础。

结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说的仁和智,也只是人们给某部分行为命名的仁和智,并不是真正的完整的仁和智。

当我们弱小的时候,也可以学学智者的“以小事大”,让生活过的更平顺一些吧。

(部分引用取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作者删除。)

0 阅读:10

婵道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