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还是安民?

婵道评文化 2024-03-19 03:17:53
导语:

对于道粉们来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是备受争议的一句话,也是黑粉说老子愚民最有利的证据。如果老子还在世,那估计也会说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通观《道德经》全文,老子提出了“名、利、欲、知”四大害。同时针对这四害,给出了对应的措施。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有德行的;有才能的。(百度)

从字面讲,不崇尚贤?是不是脑子坏掉了。

其实这里用贤来指代名、名声,帛书版里是“不上贤”,意思是:不把名声摆在过高的位置,这样民众才能不去争名。

举个例子:前苏联对斯大林过度的个人崇拜,让领袖的个人意志成为决策的唯一依据,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失去了效力,会导致领袖脱离群众、破坏民主法制、引发内乱和政变、阻碍经济发展以及导致领袖个人道德水准的下降和权力欲的膨胀。

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物以稀为贵,难得之货应该比路边常见的小石子要贵,这句话的贵,是价格高的意思。

而“不贵难得之货”的贵是人为故意抬高,可以理解为炒作,比如炒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里用难得之货来指代利,不贵利也可以解释为不把利人为的放在更高的价格。

财帛动人心,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如果把财帛故意抬高价格,就会让民生盗心,想去夺利。

举个例子:炒房。房子本来是用来居住的,一个钢筋混凝土搭建起来的遮风避雨的屋子,其价格应该在合适的位置。种种原因,被赋予了教育、金融、投机等多种属性之后,其价格就被人为的抬高了,而且是很不正常的抬高。于是乎,不买房好像就是赔钱,争着去买房,去夺利,而恶果也正在一步步显现。

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里关键是对“欲”的解释,仅仅解释为“欲望”是不全面的,更全面的解释是“超出正常需求以外的欲望”。

作为一个正常人,吃饭穿衣是正常的生活,吃喝拉撒睡这些都是正常的需求,而不正常的比如黄赌毒。

不正常的欲望需要禁止,这样民众的心才会不乱。这句话很好理解。

四、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首先,解释一下“知”。“知”与“智”是同源字。智慧之“智”与知识之“知”本无严格区分。“智”既用为智慧之“智”,也用为知识之“知”;“知”除了用为知识之“知”,也常常用为智慧之“智”。大约到汉代用法分工才逐渐确定,分化为两字。帛书版的是“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也印证了这点。

其次,这句话的“知”和“欲”是同等地位的,欲是指正常需求之外的欲望,知也是追求超出正常需求的智慧,是不正常的知识、智慧,比如争名夺利的心智。

最后,参考《清静经》

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六欲对应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欲,三毒对应的是贪嗔痴。贪嗔痴三毒也是不正常的知,是要消灭的。

五、总结

“名、利、欲、知”是老子列举的四大害,争名夺利、乱欲唯知是让民众不得清静的行为。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鸿福的鸿字有鸟容易飞走,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生要想过得好,就要无知无欲,才能享清福。

0 阅读:3

婵道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