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昭觉寺:安史之乱最后一战,十五万唐军与十万叛军的终极对决

四海视野 2025-04-22 16:46:13

在大唐宝应元年,十月的最后一天,洛阳城的北面有座昭觉寺……那天,昭觉寺里来了不少人,他们都是听说寺里有个高僧要讲经。高僧坐在寺中的大雄宝殿上,周围的香客和僧人都静心聆听。他讲的是佛法的深奥道理,让人听后心生敬畏。大殿外,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寺院的青石板上。一些信徒在院子里虔诚地跪拜,嘴里默念着经文,希望能得到佛祖的保佑。还有些人在寺里闲逛,欣赏着古老的建筑和精美的佛像。讲经结束后,高僧被众人围住,大家纷纷向他请教问题。高僧耐心地一一解答,他的言辞温和而有力,让人信服。人们离开时,都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仿佛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这一天,对昭觉寺来说,是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日子。普通在于每天都有信徒来此参拜,不平凡则在于高僧的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佛法的力量。从此以后,昭觉寺的名声更加远扬,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前来朝拜。

长枪、盔甲、马背上的弓箭、盾牌排列,汇聚成密不透风的铁色密林,晨光里透出冷冽的白光,寒气逼人,凄美又带着无尽的荒凉,刺眼且异常孤寂!

广袤的野地上,一座座营地交叠相连,挡在眼前。在这些营地的前方,几十万大军隔着不到一百步的距离,远远地互相瞅着。冷风突然吹起,士兵们的呼吸都变得紧张起来,而那些飘扬的旗帜,在风中呼呼作响,反而让整个对峙的场面显得更加压抑和吓人……

不知何时起,昭觉寺里响起了清晨的钟声,悠扬飘荡。山头上,一面鲜亮的黄色大旗,上面写个“唐”字,迎着风儿展开。紧接着,低沉的号角声悠悠传来,伴随着震撼人心的鼓声,数不清的箭矢猛然间飞向天空,就像暴雨一样,噼里啪啦地往远处射去。

大唐的战士们挺枪冲锋,马蹄声轰隆作响,好似雷鸣。几千名大唐骑兵与步兵,像扇子般散开,利用那铺天盖地、密密麻麻的箭矢作为掩护,猛地冲向燕朝叛军那早已排得整整齐齐、坚不可摧的盾牌防线。

尘土飞扬,大地颤抖,两股如猛兽般的钢铁队伍,携带着仿佛能掀翻天地的巨大力量,狠狠撞击在一起!

就在那一瞬间,战马突然发出凄厉的叫声,随后就倒下了。士兵们发出痛苦的呼喊,声音凄惨。金属兵器和铠甲碰撞的刺耳声响,以及身体被撞击后骨头断裂的沉闷声音,在战场上不停地回荡,这边响完那边又起。

利刃刺入体内,热血四溅,伊洛平原上寒风依旧刺骨,却吹不走那股混杂着死亡味道的浓烈血腥。

持续不断的猛攻、撞击,没完没了的搏杀、死亡,战场上鲜血四溅,宛如地狱景象,“安史之乱”在大唐历史上留下的,是那最后一幕悲壮而残酷的场景。

公元762年晚秋时节,唐军和燕军为了抢洛阳这块地盘,总共派了二十五万精兵强将,在洛阳城北的昭觉寺前面,上演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战……

【不谋而合:两位新君的战前较量】

宝应元年,也就是762年,安史之乱这场大乱子已经闹腾了整整七年。仗还在打,可战场上的那些事儿,早就变得认不出来了。

李唐家的皇室,唐玄宗李隆基和他儿子肃宗李亨,这俩皇帝在一个月内接连去世。再看反贼那边,“安史之乱”的头头安禄山、史思明,还有后来的安庆绪,这三个老大也一个接一个地非正常死亡了。

哥舒翰、高仙芝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名,现在都已经成了过往云烟,被历史深深掩埋。安守忠、崔乾祐这些一度威震四方的燕军猛将,最终也都变成了荒野孤坟里的一堆堆白骨。

长安京城,已经找不回以前那种热闹劲了,洛阳东城呢,经过那么多灾难,更是破得不成样子。这些灾祸啊,让人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特别难熬。可那些已经走了的人,是再也回不来了,还活着的人呢,只能通过打仗,去寻那一丝丝活下去的希望。

现在,大唐的皇位传到了肃宗皇帝的大儿子李豫手上,他成了新的皇上。这个帝国虽然破烂不堪,但新皇上心里头有股子冲劲儿。他先把皇位变动带来的乱摊子收拾利索了,到了公元762年五月,这位刚坐上龙椅没多久的唐代宗,就开始琢磨怎么收复东都洛阳的大事儿了。

李豫当皇子那会儿,他就当上了“天下兵马大元帅”,亲自上过战场,打过收复两京那场硬仗。他心里明白,那些叛军的实力可不是闹着玩的,绝对不能轻视。

就在去年邙山那场大战里,唐王朝特别倚重的名将李光弼,没想到被史思明给打败了。之后,燕军趁着胜利一路往西,连续攻下了大唐的十三个地方,还差点儿打到了重要的陕州城。

回到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那会儿,有九大节度使带领着六十万大军,把邺城给团团围住了。本来大家都以为安庆绪被困在城里,已经是穷途末路了。结果没想到,大唐派出去的全部精锐部队,竟然被史思明带的五万援军给打败了。这一仗,官军丢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像军用物资、武器装备,还有好多士兵都牺牲了。原本很好的反攻机会,就这么没了。

根据过去的经历和对双方实力的深入了解,在出兵打仗前,代宗李豫做出了和他老爹当年相同的决定,那就是找回纥人帮忙!

这时候,叛军那边在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内部争斗后,权力结构又有了新的变动。

史朝义干掉了老爸,自己称帝,虽然表面上成了整个帝国的老大,但实际上,他这新皇帝当得可一点不轻松。

范阳那些老一辈有功有地位的人,还有河北那些掌握大权的节度使们,对洛阳城里那位“大燕皇帝”是明里一套背里一套,双方只是表面上装装样子,维持着那点微弱的上下级关系。史朝义呢,压根儿就没法指挥北方的任何兵马。

之前,史朝义的老爸史思明先是投降了唐朝,但又反叛了,这样一来,唐朝朝廷对他们的信任彻底没了。史朝义想投降的路也被彻底封死了,他除了跟长安拼到底,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

不过从他当上皇帝一年多开始,跟唐朝的军队打了好几仗,不但没赢过,还老是吃亏,士兵也越打越少。眼看着国家的地盘越来越小,史朝义心里明白,光靠自己这点本事,根本没法跟大唐斗。于是,他也琢磨着要拉上回纥一起对付唐朝。

大唐和伪燕新上台的两个老大,处境大不一样,但做法却是一模一样。这种不约而同的“远见”,很快就要掀起一场大战了。

【无法拒绝的筹码】

宝应元年六月那会儿,代宗皇帝派了个宦官,名叫刘清潭,让他跑到回纥那边去。说是要重新跟回纥搞好关系,其实呢,就是想借他们的力量,来摆平自己家里头的乱摊子。

但就在这时,史朝义已经抢先一步,给回纥写了封信,说要跟他们结盟。他还在信里提到:“唐朝最近又死了大人物,现在中原这块地方群龙无首,可汗您得赶紧来,咱们一起把他们的财宝都收了。”

说真的,史朝义这一手真是又巧妙又狠辣,直接打到了关键点上!

“安史之乱”一闹起来,回纥的骑兵就成了唐军的大帮手,他们一起打下了两京。那时候,唐肃宗李亨和回纥的英武可汗关系铁得很,两家经常联姻。更亲近的是,回纥的叶护太子跟唐代宗李豫,两人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处得跟亲兄弟一样。

不过这种同盟关系挺脆弱的,根本没啥真心实意,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唐朝想让回纥人出兵帮忙平定叛乱,再夺回两京;而回纥人愿意出兵,也就是看上了唐朝承诺的那些金银财宝。

现在的情况是,肃宗、英武可汗还有叶护太子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了,回纥的老大换成了叶护的弟弟登里可汗。这家伙跟唐朝没啥交情,再加上史朝义提出“一起抢他们的财宝”的诱人建议,这一下子就戳中了回纥人爱财的本性。

宝应元年夏天,史朝义一怂恿,登里可汗就自己带着十万大军打唐朝来了,目标直接就是关中。

挺有意思的是,就在回纥军队往南冲的时候,大唐那边派去漠北想跟人家结盟、表示友好的使节团,却在往北走的路上,不偏不倚撞上了这群打算浑水摸鱼的“准盟友”。

这时候,刘清潭想拿两国以前的好关系来说服回纥人别再打仗,但登里可汗根本不买账。他一想到繁华富庶的长安城,心里就直痒痒,坚持让大军继续往南走,还把唐朝的那些使节都给关了起来。

刘清谭挺聪明,瞅准守卫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派人溜了出去。他们骑上快马,一路飞奔到长安报信:“大事不好了,回纥带着十万大军打过来了!”

好朋友突然变成了死对头,这对本来满心期待的代宗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他火急火燎地又派使者带着大堆金银财宝往北跑,想办法缓和关系,同时还把能拦住登里可汗的那个重要人物给派了出去。

铁勒的大将仆固怀恩,因为和回纥有着相同的血脉,所以他一直是大唐和回纥之间的联络人。另外,仆固怀恩还有个很特别的身份,那就是登里可汗的老丈人。

仆固怀恩接到紧急任务后,连夜就往北赶,终于在忻州那块地方堵住了回纥大军的脚步。接着,他这位老丈人就好好跟女婿聊了聊,说大唐虽然经历了不少风浪,但底子还在,老百姓心里还是向着大唐的。史朝义那家伙,就是个杀了老爹、抢了皇位的小混混,要是跟他联手跟大唐对着干,那简直就是糊涂到家了。

仆固怀恩费了好大劲,终于让唐朝廷和回纥谈拢了。登里可汗立马就派使者送上奏章,说要帮忙大唐去打史朝义。

没错,那些心怀不轨的强盗根本不讲啥情义。登里可汗之所以突然转变态度,可不是因为他老丈人的苦口婆心起了作用,而是大唐的天子开出了一个条件,比直接占领长安的财宝库还吸引人,简直让他没法拒绝——那就是去抢夺东都洛阳城!

这是757年后五年,也就是肃宗拿洛阳当报酬,求回纥出兵帮忙之后,东都又一次不幸成了唐朝和回纥交易的物品。但话说回来,大唐那会儿火烧眉毛的难关总算是过去了。而接下来,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马上就要到了……

【血战昭觉寺】

宝应元年10月23号,代宗李豫让他的大儿子雍王李适当了兵马大元帅,还选了刚打了胜仗的仆固怀恩做副元帅。他还下令,唐朝的各路军队从东、西、北三个方向一起进发,全力攻打洛阳。

唐兵大潮般涌来,回纥部队也突然倒戈,加入了攻打燕地的行列。史朝义一收到这消息,立马就召集众人开了场战前紧急碰头会。

老将阿史那承庆觉得,回纥人一来,两边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咱们得先退到河阳,躲一躲唐军的厉害。

要是唐若只带着汉兵来,咱们就该把所有人马都拉出去跟他们干一架;可要是他和回纥一块来了,那攻势咱们可挡不住,最好还是退到河阳去躲一躲。

可是史朝义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拒绝了手下的提议,他铁了心要跟唐军干上一仗,死也要守住洛阳。

做这个选择,并不是因为小看敌人或者骄傲自大,主要是“大燕皇帝”心里明白,后面的河北那些藩镇早就不是一条心了,他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要是丢了洛阳,还能退到河阳,但要是河阳也守不住,那还能往哪儿跑呢?要是京城这块地方都守不住了,这天大地大的,他还能去哪儿找个安身的地方呢?

二十七号那天,唐回两家的联军,加起来有十五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到了洛阳北边的横水。他们先把周围燕军的势力一点点清理掉,然后直接冲着叛军的老巢——洛阳城就去了。

史朝义心里明白,这场战斗对帝国的命运至关重要,于是他亲自带领了十万燕朝的精英部队,赶到了洛阳城北大约六十公里外的昭觉寺。他们在寺庙外面摆好阵势,准备迎战。

公元762年10月30号那天,昭觉寺前面,燕军的营地密密麻麻,跟山一样,旗帜和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占满了整个野地,他们打算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战斗到底。

唐军首先动手,重步兵大喊大叫往前冲,他们拿着长枪和大斧,从西边猛冲燕军的阵地。另一边,穿着重甲的骑兵和回纥的精锐骑兵则偷偷跑到燕军营地的东北边,发动突袭。

在燕军那边,前排的士兵都扛着大盾牌,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盾牌防线,用来挡住敌人的士兵和马匹的冲锋。而后排的士兵呢,就拿着长枪,专门对付那些冲破防线、闯进阵来的唐军将士。

没有耍啥花招或者小聪明,就是唐军和燕军两队精英直接上手,拳打脚踢、刀光剑影地正面干架。那会儿,仆固怀恩带着骑兵和步兵,一连冲了两次,啥都不管,就是要拼命,给敌人造成了重创。

燕军确实是大唐以前那支厉害的边军,要是换了一般军队,伤亡到了三成,早就吓得逃跑了。可史朝义的手下,就算伤亡很重,还是跟打了鸡血一样,斗志特别旺盛,而且他们的队形也一直保持得很好,不乱套。

看到战局陷入胶着,带着神策军的鱼朝恩,也下令手下最厉害的射生军骑兵,五百名勇士,前去支援战斗。

眨眼间,天上就像下起了箭雨,密密麻麻地砸下来,好多生命就像野草一样,一下子就被放倒了。两边的人还是拼死肉搏,一点都没停,原本清净庄严的梵音之地,现在变成了恐怖的地狱,佛门圣地也变成了血腥的战场……

但燕军虽然伤亡很大,却打得特别硬气,连头儿史朝义都亲自上阵指挥。这时候,唐军作为打过去的一方,处境可就不妙了。要是老攻不破燕军的防线,士兵们的劲儿头肯定得掉,万一燕军再反过来冲,那可就麻烦大了。

紧要关头,只见镇西节度使马璘猛地跃马而出,大喊一声:“情况危急,跟我上!”话音未落,他已独自冲向敌军,瞬间抢过两块盾牌,接着在混战中左劈右砍。之后,他更是几次冲进敌阵又杀出,全身被鲜血染红,就像天神降临战场一样勇猛!

这般勇猛的表现,就连打仗打了几十年的老将李光弼也忍不住夸奖:“我带兵打仗三十年了,从没见过用这么少的人打败那么多敌人,还像马将军这么厉害的!”

马璘勇猛冲锋,一下就把燕军的阵型给冲破了个小口子。可别小看这个口子,它可是整场战役局势大变的转折点。

在马璘的带领下,五百名镇西军的勇士紧跟着他们的头领,猛地冲进了燕军的防线漏洞。唐军的主力部队见状,也立刻抓住机会杀了进去。那些已经损失惨重的燕军,此刻再也支撑不住,阵营里开始乱了套,士兵们纷纷后退。

说起来军队溃败就像山崩一样,只要乱了套,眨眼功夫就会闹到一发不可收拾,全面垮掉。燕军的防线跟着就散了,他们边打边撤,又跑到石榴园、老君庙那块地方转战。但这时候,士兵们都没了斗志,心里头凉透了。唐军在后面紧追不舍,他们连连吃败仗,人马挤在一起,踩来踩去,硬是把横水都给染红了,尚书谷里堆满了尸体。

昭觉寺那一仗真是打得太惨了,唐军这边死了七万多人,但也干掉了叛军六万多,还活捉了两万人。史朝义呢,他最后的家当都赔进去了,只能带着几百个骑兵,灰溜溜地往东跑到濮州去了。

【洛阳的至暗时刻】

昭觉寺大战落幕,唐军轻轻松松就拿回了东都,洛阳城在被占领两年后,总算是又回到了李唐皇家的手里。但说实话,对洛阳的老百姓来说,苦日子这才算是开了个头。

十一月刚开始的时候,唐朝和回纥的军队一起开进了洛阳城。他们早就有过约定,所以一回城,回纥人就堂而皇之地开始大肆破坏和抢夺城里的财物。

房子被大火烧成了灰,值钱的东西被抢得干干净净,女人们被残忍对待,谁要是敢反抗,就会被狠狠地杀掉。那些好不容易活下来的人,不仅啥都没了,连身上最后一件衣服都被剥夺,只能找些破纸来勉强保暖和遮体。

不过,洛阳城因为以前老是打仗,城里头的钱财货物根本填不满强盗的肚子。所以,这帮强盗干脆一股脑儿地,把周边的郑州、汴州、汝州这些地方也都抢了个精光。

回鹘人疯狂地砸毁、掠夺、霸占周围的一切,洛阳城里大火连天,烧了足足几十天都没灭,他们的烧杀抢掠更是持续了三个多月。

最让人震惊的是,大唐的那些正规军,像朔方军、神策军这些,竟然也被贪婪蒙蔽了双眼,跟着那些强盗一起胡来。他们喊着要“清除叛军残渣”,但实际上,他们跟强盗没啥两样,抢东西抢得欢,甚至还把刀砍向了无辜的大唐老百姓。

回纥兵进了东京,到处乱杀乱抢,死了好多人,数都数不清,大火烧了好几十天都没灭。朔方军和神策军也因为东京、郑州、汴州、汝州这些地方都被贼人占了,他们经过时就一路抢掠,这样抢了三个月才停手。家家户户都被抢光了,老百姓们没办法,只能拿纸当衣服穿。

这就是洛阳百姓一直热切期盼的正义军队吗?这就是东都居民满心期待的伟大复兴吗?

眼瞅着家园眨眼间成了一片废墟,看着那些官军比叛贼还狠,站在那片烧得乌黑的地上,无辜的老百姓心里头那个痛啊,眼泪都哭干了。他们只能裹着层薄薄的纸壳子,在深秋刺骨的冷风里直打哆嗦……

洛阳城里,大火熊熊,灾难深重,大唐王朝那“收复两京、平定四方”的壮阔征途,终究画上了句号。可话说回来,人的性命就像那地上的草,风一吹就没,世间万物也都像祭品一样,没啥两样。这样的赢,对老百姓来说,到底图的是啥?这样的天下安宁,又有啥好吹嘘的呢?

【盛唐远去,乱世开启】

洛阳的苦难不知何时是个头,但史朝义的日子眼瞅着就要到头了。

昭觉寺战役大胜后,仆固怀恩下令,让自己的儿子仆固玚带着军队穷追不舍,一路猛攻史朝义那些剩下的兵马。那个自称“大燕皇帝”的家伙,吓得跟丢了魂儿似的,过了黄河就拼命往北边跑,跟个逃命的狗没两样。

眼瞅着燕朝快要完蛋了,那些叛军里的节度使们,谁还傻乎乎地给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卖命啊?没两个月,伪燕的陈留、睢阳、邺郡、恒阳这几个地方的节度使,就一个接一个地向唐朝投降了。还有莫州的守将田承嗣,他不仅把城献了出去,连史朝义的老妈、老婆孩子也都交给了官军。

公元763年一月份,史朝义慌慌张张跑到范阳,结果吃了闭门羹。原来,他特别信任、倚靠的范阳老大李怀仙,背地里早就向大唐投降了,还打算把“大燕皇帝”史朝义给绑了,当作自己归顺大唐的投名状呢。

史朝义一看情况不妙,撒腿就往北跑,想去找奚族和契丹帮忙。但李怀仙的追兵紧跟不舍,离他越来越近。史朝义心里明白,这回是躲不过去了。跑到平州石城县的温泉栅那儿,他干脆停了下来,跑到密林里找了根树枝,用一条三尺长的白布上吊自杀了。

公元763年一月最后一天,史朝义的人头被快马送到长安城里。这标志着闹腾了整整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是用成千上万条人命和流不尽的鲜血,给彻底终结了。

真可惜,这个结果没能画上完美的句号!

快到大结局那会儿,东都洛阳遭了大难,让这场胜利的光彩黯淡了不少。而那些藩镇各自为政的情况,就像是大唐王朝那本就虚弱不堪的身体上,长了个怎么也去不掉的难看疤痕。

平定叛乱的过程漫长又艰难,把整个帝国的军队和钱财都快耗光了。在这段时间里,唐朝朝廷其实有好多次机会能一下子打败燕军,早点结束这场叛乱。可是呢,因为一次次的决策失误,他们不光没抓住这些好机会,反而还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最后走到了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因此,史朝义战死沙场后,大唐实际上已没法再去攻打河北了。代宗皇帝没办法,只能跟那些剩下的叛军头目谈和,给他们封个藩镇将帅的官职,这样河北那边儿才勉强算平静下来。

后来,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这三个安史之乱时的老将,各自带着大军,分别占据了魏博、成德、卢龙这三个地方。他们都当上了节度使,这样一来,唐朝末年就有了很有名的“河朔三镇”。

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各自掌控着军事、政治和经济大权,唐朝中央政府根本管不了他们。这样一来,地方上交的税款经常中断,中央财政困难重重,而这些节度使又各自掌握兵权,连官员任免都不听朝廷的。虽然安史之乱被平息了,但河北那边已经跟独立国家差不多了。

河朔藩镇的出现,意味着河北的统一局面彻底没了。就在这个时候,其他地方也开始学河朔那一套,唐朝晚期,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个接一个地登上了政治的大舞台。

以前那威风凛凛的大唐王朝,后来外面被外国势力骚扰,里面又有藩镇势力壮大,国家实力一落千丈,威望和权力也越来越弱。代宗皇帝和他后面的继承人,看着这么乱的局面,也是没办法解决。盛唐那时候的辉煌,现在已经没了,乱世的故事,就这样慢慢开始了……

2 阅读:458
四海视野

四海视野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四海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