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后,51岁李卫随之气绝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四海视野 2025-04-25 18:19:36

【前言】

李卫在雍正那会儿,特别受皇上的器重,就像是皇上手里的一柄快刀,让砍哪儿就砍哪儿,特别听话。说到他,大多数人脑海里头首先蹦出来的就是电视剧《李卫当官》。

不过说真的,电视剧里的李卫跟真实生活中的他差别真挺大的。剧里头,他那事儿整得太离谱了,而真实的李卫呢,倒像是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李卫在雍正那会儿,可是皇上眼前的红人,做了不少大事。不过等雍正一走,乾隆对他的看法就跟雍正那会儿不一样了。

李卫走了以后,乾隆直接把他建的庙给拆了,说李卫不过就是个普通人,哪有资格建庙让人祭拜?乾隆为啥会这样对李卫呢?

【一、花钱买官入仕】

李卫这个人,在历史上早些时候,其实跟刘邦挺像的。他老家在徐州丰县,就在刘邦老家沛县的旁边。他年轻时也是一身本事没处使,八股文那套玩不转,想通过科举考试混个官当当,门儿都没有。

不过好在,他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虽然不是皇室贵族的成员,但也是个富有的商人家庭。家里有钱有势,早就给他未来的道路铺得平平整整了。

早些时候,李卫因为还没走上当官的这条路,所以在家里头整天没啥事干。他老爹怕他出去惹麻烦,干脆就花了一大笔银子,给他买了个五品员外郎的官职当当。

换句话说,李卫能踏上当官的这条路,并不是因为他真有学问或本事,而是靠的“钱势力”。他这算是个特殊情况。要说花钱买官,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更别提买个五品大官了。

但对他那财大气粗的老爸而言,那根本不算啥大事。毕竟古代嘛,为了解决钱袋子紧张的问题,各个朝代都想出了花钱买官的招儿。

这样做能有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而且朝廷还开放了一些官职,给那些想从商的子弟们一个进朝为官的机会。

这绝对是个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儿,不过那时候清朝买官可是公开要价的。就像买个候补的县丞,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正八品官,但也得花上3640两银子呢。

五品员外郎的价位可不低,得要六千两银子,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就是三百二十万。就算搁到现在,想要拿钱买个官当,也不是那么容易能掏得起的。

不过,在李卫家里看来,这点儿钱根本不算啥,再说,拿钱买的官位也就是个空头衔,对他们而言,能有个名儿挂着就已经挺好了。

通常情况下,想坐上正位挺不容易,往往就是给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添点光彩,让名头好听点。但你猜怎么着,李卫就是那帮富二代里的一个例外。

这家伙可不是浪得虚名,他在那个位子上干得可是有声有色,那么这个五品员外郎到底是个啥样的官儿呢?

这个职位嘛,就是六部里的一个小头目,差不多是现在部委里的副司长级别,虽然没啥大权,但李卫干得很出色。没过多久,他就升为了兵部员外郎。

之后,李卫被调去了户部,职位升了,当上了郎中。从这里就能瞧出,李卫确实有两把刷子。打这以后,他在官场上是一路顺风顺水,步步高升。

三年后,雍正当了皇帝。他一上台,就特别瞧得上李卫。李卫这人,说话直接,做事果断,雍正觉得他既有胆量又有能力,根本不怕那些有权有势的人。

因此,李卫很快就被提拔了上来,直接被安排做了直隶驿传的负责人。在他前往新岗位的路上,朝廷又改变主意,让他去担任云南盐驿道的职务。

【二、从五品闲官到一品大员】

这个工作其实挺不错的,能捞到不少好处。雍正让李卫来干这个,主要就是想试探下李卫,看他究竟值不值得重用。

一个是瞧瞧李卫这人靠不靠谱,再一个就是看看他本事咋样。要是李卫接了这么个肥差,却偷偷往自己腰包里揣东西,那就说明雍正看走眼了,用错人了。

但如果李卫能搞出点名堂来,那就能说明雍正没看错人,同时也证明李卫确实有两把刷子,是个值得提拔的料。

这次对李卫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就看他能不能扛得住这种引诱。李卫真没让雍正失望,他不仅顶住了引诱,还下大力气整治私盐买卖。

过了几年,李卫又着手处理了步军统领鄂尔奇违法乱纪,偷偷卖私盐的事情。这家伙不仅不遵守法律,还搞得社会秩序一团糟,老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鄂尔奇这家伙,骨子里挺倔的。他出身八旗,还是清朝大臣鄂尔泰的亲弟弟,因此很多人见到他都绕道走。不过,李卫这家伙可不怕他,直接就跟他对着干。

李卫之所以敢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背后有个撑腰的皇帝。另外,最关键的是他占着理儿,自己又行得正坐得端,清廉得很,谁也别想找到他的错处。这样一来,他在揭发别人时,别人也就没法反过来咬他了。

说到鄂尔奇这事儿,雍正的处理方式挺温和的,没对他咋样。他这么做,也是想给朝廷里那些大官留点颜面。毕竟这种事时有发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得留点余地。

说到底,那些大臣都得听他的,给他干活。像李卫这种实实在在帮他干活的官员,他特别看重。他给李卫表彰了一番,还给了他不少晋升机会。

之后,李卫当上了刑部尚书,接着又做了直隶总督,这可是大清的重要官职,九大总督里头的一个。他管的地方可大了,像现在的天津,还有河北的好多地方,另外河南、山东的一些区域也都归他管。

显然,他管理的地盘相当大,军事和政务都得管,这说明他的权力相当了得。随着权力增大,他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能坐上这个位置,足以证明皇帝对他有多么信赖。

直隶总督通常还会同时担任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以及太子太傅等重要官职,从这些兼任的职位就能看出他们手中的权力有多大。

李卫这家伙,从一个小小的五品员外郎的空头衔,一路混到了一品大官的宝座。从康熙五十六年到雍正五年,短短不到十年光景,他就这么嗖嗖地往上升,简直就像坐火箭一样快,这升官速度,可不是盖的。

【三、托名立庙】

能当上东宫太子的老师,那可是无上的荣耀,不过虽然这职位让朝中大臣们眼红不已,但有个人却对自己的老师心存不满。

这位大佬就是乾隆,乾隆心里虽然尊敬老师,但等他坐上龙椅后,却没咋提拔李卫。毕竟每个皇上都有自己的亲信,而李卫呢,虽然一直当着直隶总督,管着直隶的河道事务,还搞出了不少好成绩。

比如说在整顿河流的时候,李卫不光把河边上那些贪污的官员给清理掉了,还得到了皇上的奖赏。不过说实话,乾隆皇帝其实对李卫并不感冒。

一方面,李卫深得他父亲的器重,是个得力助手;另一方面,李卫这人性格太直,往好了说是正直无畏,但往差了说,就是倔强固执,不知道拐弯抹角。

不过李卫似乎还没察觉到这一点,他还是按老样子,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这让乾隆实在有些吃不消。

后来有回,瞧见李卫下朝后跟宦官简单说了几句话,乾隆立马就给李卫安了个“和内官勾结”的罪名。李卫一看这架势,心里顿时明白了,现在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他一时间心里头那个憋屈啊,满满的都是气愤,没多久就因为心情压抑,去世了。

不过乾隆皇帝可不想背上个错杀忠臣的黑锅,他反倒想给自己戴上一顶明君的高帽。于是,他就开始讲起李卫活着时干的那些好事,不光没惩罚他,还赏了他个“敏达”的谥号。

李卫当官那会儿,特别干净利落,在江浙那块地儿,他忙着整治河流,干了不少实在事儿,老百姓们心里头对他那是真感激。就因为这样,百姓们自发地给李卫还有他的十三个老婆孩子建了庙,还塑造了他们的雕像供着。

乾隆有次在杭州西湖玩时,瞧见了那座庙,立马让人给拆了。他还说:“李卫这家伙,就是仗着皇上的宠爱,才这么嚣张。他根本算不上什么忠臣,居然还敢顶着皇家的名头建庙,真是太逗了。”

【结语】

乾隆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就是觉得李卫那是自己在给自己脸上贴金,想搏个好名声。另外,他压根不知道这庙宇其实是当地人因为敬仰李卫才给他建的。说白了,这都是乾隆心里那股子虚荣劲儿在捣乱。

1 阅读:37
四海视野

四海视野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四海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