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的税收筹划-个税
会计考试课程
2025-03-19 10:38:52
就是实控人往外拿钱,或者说是分红,一直就是一个很大的需求。
包括对员工大额奖励的个税。
市面上针对这几类情况的税收筹划方案最多,因为需求量大嘛。
咱们不说税收洼地、灵活用工、包括我之前说的那个收支分离的方案了哈,这些之前都讲过了。
虽然做到位也能极大的降低风险,但还是多多少少是有点风险的。
说到底还是有虚假交易的成分嘛。
针对这个个税,市面上还是有其他解决方案的,确实在合规层面上做到了进步,基本不违规了,但是呢,实际操作方面,实现不了。
为啥呢?因为他们这种属于纸上算数学题,算起来确实是降低了税负,但是经营企业管理,不是算数学题啊,应付税务也不是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啊。
我举个印象比较深的例子哈,因为我觉得这个方法倒是值得讨论,某些情况下,有点用。
他的方案就是比如企业要给某个部门负责人发30万奖金,个税很高嘛,员工自己也不愿意承担。
这种情况,你们现在可能觉得听着新鲜,其实在一些民营企业里并不新鲜,尤其是早些年,大家聊薪酬,聊奖励,都是聊的税后。
而且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就是,就算聊的是税前,实际上这个个税也是企业在承担,因为如果聊的是税前,那就不是30万啦,可能就是税前35万啦。
到手30万是30万的激励效果,25万是25万的效果,35万是35万的效果。
那这个30万的奖金个税,咋办呢?有的人就给了一个方案,就是把30万的现金奖励,变成一个实物奖励,比如一个车。
公司买一个30万的车,配给他个人,任何时候他随便开,只是车在公司名下。
等折旧五年以后,账面不值钱了,可以再过户到个人头上。
这样呢,不仅没个税了,30万的车还能折旧,多个车出门办事还方便,更重要的是,还能跟那个优秀员工强行绑定5年,很完美哈。
这就是典型的,没上过班。
要不我说啊,所有技能里,我觉得最难的就是财务管理,只要是有规则的,都好研究,审计、尽调、ipo,都有规则,都好弄。
没规则的最难了,人就是最没有规则的,所以去一个企业里上上班是很有价值的,都不用很大规模的企业,300人左右,就能让你知道管理的不易了。
他在纸面上算数学题,确实是个税没了,买个车呢,与主营业务,生产经营相关联,也可以作为资产折旧,算是合规吧,说得过去。
但是考虑没考虑过人家为啥发30万啊?
你换位思考一下,换作你是那个拿30万的员工,你乐意接受这种方案么?
要是我,我宁可自己承担个税,我也要现金。
然后特幽默,出这个方案的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深思熟虑,他说员工拿到了钱实际上也是要花的,他自己也是要买车买房消费的,所以在企业直接帮他们买了,还能省下一大笔税,对他们来讲没有什么区别。
你看看这说的是人话么。
现金跟车是一个概念么?你把我想买什么买什么,想在哪花在哪花的现金,变成了一个车,你跟我说都一样?还觉得我会高兴啊?
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公司给我配车,就配车,不要拿我的奖金,买个车,配给我,好么?
我想想都觉得幽默,我不知道谁来负责跟员工沟通这个事,这hr估计得骂街。
咱们从管理激励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哈,员工拿到的奖金,一定是对他之前工作成果的一种肯定,那就是他之前已经完成的工作对应的报酬。
这一定是之前沟通好,承诺好的,比如提成啊,项目奖励啊等等,这种情况,如果把这个奖励换成车了,还与未来强行被绑定五年,那真的太不要脸了。
人家就是现在就离职,你这30万也应该发,那是对人家过去工作成果的肯定,跟未来没有关系。
而且说好的现金,谁能接受变成一个车?还在公司名下,还得折旧5年,到底是个人的还是公司的?
然后,做这个方案的人会说,要事前筹划。
说以后把类似的大额奖金提成,都换成车一类的玩意,就是提前跟相关人员谈好,比如这个项目搞定,以前是给奖金,以后给你整个车。
他觉得这样员工就能接受了。
哎,你倒不如把工资都直接发米面粮油、日用品家电呢。
他真应该了解一下人力资源的六大板块,学学薪酬体系,学学员工激励。
你这样搞,员工就没有积极性了明白吧。本来你这个项目能搞成,现在你把30万变成车,你可能项目就搞不成了,或者项目上让你少挣200万,你信不?
而且,你这么弄,人家跳槽了啊,人家去同行了,毕竟别家发的是能流通的人民币,你家发的是小车车啊,宁可自己交个税,人家也要人民币啊。
我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就是企业经营、接项目、做项目是首要任务,为了让员工有积极性,人家搞激励,搞奖金,让员工斗志昂扬,良性循环。
你把奖金换成车了,那这个激励的价值就没了,明白吧?一切都没意义了。
这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孰轻孰重分不清楚。
然后你就非抬杠,说对员工来讲30万现金,跟30万的车没区别。
你啊,回家关上灯,蒙上被子,自己想想,你要30万现金,还是30万的车,别自己骗自己。
这样,也别30万了,25万现金,和30万的车,你要哪个?
车可不能卖啊,你别跟我说,直接二手车平台给卖了,前面说了,方案是车在公司名下,折旧5年以后,没残值了,才可以过户到个人头上。
但凡一个有一丁点管理经验的人,也知道, 30万车的激励效果和,30万现金的激励效果是没法比的。
但是我开头也说了,这样的方案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就是这个车如果作为额外的奖励来出现,或者作为一个什么惊喜。
比如团队达成目标了,开庆功宴,奖金正常发,额外,你奖励个车,这行,这种你乐意怎么操作,挂谁名下,怎么折旧都行。
就是车是要在市场价额外给的,明白吧,比如某个总监岗位,工资都是3万,市场价嘛,你家总监岗多配个车,这行,这也有竞争力。
但如果总监岗位市场价都3万,你们家是2万+配个车,这就不行,就没竞争力了,能理解么?你把车换成任何都不行,都跟现金没有可比性。
确实你2万+个车,个税是比3万低,纸面上算的没问题,但现实就是没人来,明白吧。
或者,你把30万的现金奖励换成车可以,但是需要换成60万的车,才有吸引力。
不过呢,职工福利确实也能顶一点现金,比如你在北京这种地方,包吃住,那也是有些诱惑力的,但你考虑考虑做这个决策,个税重要么?
她这个方案的核心思路,其实就是做大员工的非现金收入,变相的职工福利嘛,对吧。
这个有可取的地方,可以多搞各种员工福利,基础设施等等,是有价值的。
前提是薪酬水平一样的情况下,你额外多搞各种变相的福利,会更有竞争力,员工幸福度会更高。
那你想想,额外搞,那不又多出额外的成本了么?老板更不愿意了。
所以以后别折腾什么车不车的事了,不如就踏踏实实谈税前就完了。
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提高员工幸福度,让大家斗志昂扬是首要目标,是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目标,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然后咱们说股东分红哈,这个倒是可以让股东在公司层面把钱花掉,这个是ok的,不存在什么管理问题。
比如买个啥豪车,一般都是能入账的,但其他的一类玩意,艺术品贵金属什么的,肯定是入不了帐的,税务局明确发过公告,古董艺术品啥的与主营业务无关的,都不能税前扣除。
这种逻辑,其实都不是股东分红的个税,它实际上在25%那个企业所得税之前就把钱花了。
我不怎么推荐这种操作,因为局限性还是比较大,这种就适合那种中小民营企业。
就是老板对财务数据要求不高,除了老板没别的股东,也没有高管拿分红,也没有股权激励,更走不了资本市场。
这种中小民营企业可以,但是这些企业,可能确实都没有融资的需求,但往往都有股权激励的需求,他们都有管理问题,有人才流失人才激励的问题。
所以其实他们也是不太适用的。
很简单,因为你在企业所得税之前,瞎入账一些老板的个人消费,那你这个账就不准啊,偏差很大的。
除非你再做一本专门用来分红的帐,那真的没必要,而且你可能就会发现,现金流没那么充裕了,因为钱都被老板花了。
所以但凡企业有第二个股东,或者要做员工持股平台,高管股权激励,哪怕是部门按单体利润拿分红,或者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这方案就全都不适合。
因为这些都要求,你必须有一本说得清楚,禁得起推敲,能服众的账目,不然人家拿自己的工资换的股权分红,你这帐算的不清不楚的,谁能乐意啊?
这种情况的主流解决方案,已经更新在知识星球。
应该是关于税收主要的税种和情况,都已经写完了,还有一些小的思路和方法以后会慢慢写,不夸张的说,你看完之前这些,你就能出去给人做税收筹划了,而且是那种水平很高的。
来源-匹夫老六说财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