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前夕话地坛

亰人爱史记 2024-03-28 15:48:40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并分设在东、北、西、南四个方向。

二〇二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是夏至,于此前夕,说一说古都北京在明清时期皇家祭祀地神的场所——地坛。

北京地坛公园位置图

北京地坛公园与雍和宫、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的位置关系图(图中蓝色宽横线为北护城河,黄色宽横线是北二环路)

地坛坐落于北京安定门外东侧、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南段路东的地坛公园内。隔北护城河与北二环路雍和宫桥南侧的雍和宫、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相望。

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一五三〇年),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建成并启用。此前,自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〇年),皇家于北京祭祀“皇地祇”是在天地坛(今天坛)。到明嘉靖年间,嘉靖皇帝认为祭祀当中“天地合祭”不合古代礼制,故于明嘉靖九年(一五三〇年)恢复了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时的“天地分祭”制度,分别建造圜丘坛祭天、方泽坛祭地、朝日坛祭日、夕月坛祭月。

北京地坛公园导览图

整个地坛呈方形,四周围墙上开有西天门、北天门、东天门、南天门;北天门以北还有北门;西天门以西还有西门;西门以西还有一座牌坊。方泽坛是地坛的主体,配有皇祇室、神库、宰牲亭、斋宫、神马殿、钟楼等建筑。方泽坛位于地坛南部偏东位置;皇祇室位于方泽坛南侧;神库和宰牲亭位于地坛西南隅;斋宫、神马殿和钟楼位于地坛西北隅。

北京地坛西门外牌坊旧照(照片右半部远处是北京地坛西门)

北京地坛西门外牌坊

西门是地坛的主门。在西门以西、位于安定门外大街南段路东街边有一座牌坊。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要穿过西门外牌坊,走过街道,然后再进入地坛西门。明嘉靖九年(一五三〇年)始建时为石牌坊,称“泰折街”;“泰折”是古代祭地神之处。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重建时,雍正皇帝将其更名为“廣厚街”牌坊;“廣厚”意为广大深厚,“廣”与“厚”正是大地的品德,《周易》坤卦《大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在修缮地坛时,将风化的石牌坊换成了木牌坊。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和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牌坊上的匾额先后被改作“京兆公园”和“市民公园”。而现在的牌坊是一九九〇年重建的,高十三点五米,三间四柱七楼,绿色琉璃瓦顶,正面中间额书“地檀”二字,左右间彩画以“天龙地凤”之说,绘有“单凤图”和“牡丹图”,背面中间有“廣厚街”字样。

方泽坛

方泽坛北侧内外坛壝棂星门均为三座

方泽坛东侧、南侧、西侧内外坛壝棂星门均为单座

方泽坛是祭祀“皇地祇”坛台,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坛台分上下两层,下层四面有泽渠,故称方泽坛;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水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时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坛台外周有两重方形坛壝,坛壝四面各有棂星门,其中北侧内外坛壝棂星门均为三座,东侧、南侧、西侧内外坛壝棂星门均为单座;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北京地坛皇祇室

皇祇室位于地坛南部,从南天门进入地坛,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就是皇祇室。皇祇室坐南朝北,面阔五间,背向南天门,面向方泽坛,它是明清时期供奉皇地祇、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神位之所。其中,五岳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镇是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祭祀和供奉五座陵山山神是清代时才有的,启运山是永陵的陵山,天柱山是福陵的陵山,隆业山是昭陵的陵山,昌瑞山是清东陵的陵山,永宁山是清西陵的陵山;四海之神是东海之神禺猇、南海之神不廷胡余、西海之神弇兹、北海之神禺彊;四渎之神是长江河川神、黄河河川神、淮河河川神、济水河川神。

北京地坛皇祇室内南侧正中供奉的皇地祇神位

北京地坛皇祇室内南侧正中供奉的皇地祇神位

皇祇室内南侧正中供奉着“皇地祇”。“皇祇”即地神,“皇地祇”是对地神的尊称。

地神,乃大地之神。古人将土地神化而加以崇拜。中国古代有“社日祭土”的记载。先人对地神的祭祀,开始是把土地当作自然神,直接向土地献祭、礼拜,即用酒、牲血等祭品撒在地上。随后出现了垒土成堆即“冢土”,作为地神的神体加以崇拜。再后地神被拟人化,被称作“社”、“社神”、“后土”,设神位加以崇拜。“郊祀后土以配天”是历代帝王的重要宗教礼仪活动之一。春秋战国以后出现了州、县、乡、里各级土地神,到处立庙祭祀,此风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北京地坛皇祇室内左侧(皇地祇神位左侧)靠墙供奉的七尊山神神位

皇祇室内西侧(皇地祇神位左侧)靠墙由北向南依次供奉着“昌瑞山之神”、“天柱山之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东镇沂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和“北渎大济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南渎大江之神”、“东渎大淮之神”的神位。四渎之神的神位尺寸较小。

北京地坛皇祇室内右侧(皇地祇神位右侧)靠墙供奉的八尊山神神位和四尊海神神位

皇祇室内东侧(皇地祇神位右侧)靠墙由北向南依次供奉着“永宁山之神”、“隆业山之神”、“启运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东岳泰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和“北海之神”、“西海之神”、“南海之神”、“东海之神”的神位。四海之神的神位尺寸较小。

平时,皇地祇、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之神的神位就供奉在皇祇室内。夏至祭地时,则用凤亭轿将皇地祇神位、用龙亭轿将其他诸神神位抬至方泽坛进行祭祀。

北京地坛神库

神库位于地坛西南隅、方泽坛西南、皇祇室东北,原为四座五开间悬山顶大殿围成的院落,院内有东、西两座井亭。

院内正殿名“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为“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为“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的地方。南殿为“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库房。东井亭和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建于明嘉靖九年(一五三〇年);南殿、东井亭、西井亭建于清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

宰牲亭位于地坛西南隅、神库西侧,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牲畜(犊、豕、羊、鹿)的场所。门内两侧原也有井亭各一座,用来洗涤祭品。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宰牲亭举行宰牲仪式。

北京地坛斋宫

斋宫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一五三〇年),清雍正八年(一七三〇年)重建。

斋宫位于地坛西北隅、神马殿和钟楼以南,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被一道高墙围绕,东有宫门。正殿建在单层台基之上,为单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面阔七间,前有围以白石栏杆的月台。南配殿和北配殿均为单檐悬山顶、覆绿色琉璃瓦、面阔七间。南、北配殿后各有守卫房七间。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都曾在此斋宿。方泽坛内外坛壝和皇祇室均采用黄色琉璃瓦顶,而皇帝所宿斋宫整组建筑则采用绿色琉璃瓦顶,以示斋宫规制低于方泽坛和皇祇室、皇帝对皇地祇“称臣”。

北京地坛神马殿

神马殿,又称神马圈,位于地坛西北隅、斋宫以北、钟楼以西,外有壝墙,墙门面东。神马殿坐南朝北,悬山顶,覆绿琉璃,通面阔十九点五五米,进深七点五米,面阔五间,每间面阔相同。前檐明间和次间均为隔扇门,稍间为坎窗,其余三面砌墙。山面是非常典雅的“三花山墙”。

关于神马殿的功能,一直语焉不详,明代以来的舆图虽然都有标注,但叙述上却往往从略。如果是喂养御马的场所,为何只在地坛看到,其它皇家坛庙却未见神马殿?如果是用来祭祀神马,那与祭祀地神有何关联?又为何要在地坛内单独建一座祭祀殿堂?这一切都为神马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北京地坛钟楼

北京地坛钟楼

钟楼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一五三〇年);原钟楼因年久失修于一九六五年被拆除;现在的钟楼是在二〇〇〇年按原样重建的。

钟楼位于地坛西北隅、斋宫以北、神马殿以东,为三开间正方形建筑,通面阔十二米,重檐歇山顶,覆绿琉璃瓦。楼内钟高二点五八米,直径一点五六米,重两千三百二十四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钟声宏亮浑厚。

北京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皇地祇”的场所,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祭地之坛,是仅次于北京天坛的第二大祭坛,是一座历史悠久、古朴幽雅、庄严肃穆的皇家坛庙。明清时期,每逢夏至这一天,皇帝到此举行祭地仪式,祈求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至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长达三百八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有明清两代共十五位皇帝在此祭地。

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清王朝被推翻,祭地礼仪废止。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地坛被辟为“京兆公园”,向巿民开放。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京兆公园改称为“市民公园”。一九五七年,市民公园更名为“地坛公园”。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地坛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地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地坛公园被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0 阅读:0

亰人爱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