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民你是否参与过全民养猪

亰人爱史记 2024-07-28 22:32:35

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人们是否还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全民养猪运动?作为一名北京市民是否还记得也曾亲身参与过全民养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个农村合作化时期。在这个时期,农村养殖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水平还较落后,因此养猪方式比较传统,是以农户家庭养殖为主。农民养猪有一个任务,就是卖给当地的食品站,国家统购统销,去供给城里人食用。

打猪草

那时养猪的饲料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种类较少,主要是玉米、麦麸、糠饼(稻糠、谷糠制成的饲料)、豆饼(大豆加工成的饲料)等,量很有限。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人的口粮都还不是很够,所以养猪户更多的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如野菜、杂草来喂猪。猪比较喜欢吃的野菜和杂草有蒲公英、马齿苋、面条菜、灰灰菜和水稗子草等。那时农村妇女和孩子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打猪草”。那时的猪真是“吃糠咽菜”长大长肥的,吃的全是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物,这也是那时的猪肉吃起来比较香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市肉票

北京市肉票

尽管农村普遍开展养猪,但是中国人口众多,猪肉供应依然不足,所以城市居民购买猪肉需要凭票。粮食有限和饲料不足,是当时发展养猪业的一大瓶颈。因此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全民养猪运动,让城市居民参与其中,助力解决猪饲料不足问题。

猪属于杂食动物,其食物范围较广,粮食(如玉米、小麦、稻谷)、麦麸、豆类、水果、蔬菜、野菜等皆能食之,甚至还有剩饭、剩菜。猪的杂食性使其能够适应各种食物来源,无论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

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在生活垃圾中,不乏菜叶、果皮、鸡蛋壳、鱼类下水、剩饭、剩菜等弃物,被称作“泔水”,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很好的猪饲料。

陶瓷缸

人力三轮平板车

油桶

当时北京城内极少有楼房,绝大多数市民都是居住在四合院里。有关部门给每座院落发送一口陶瓷水缸,用来积攒泔水。定时会有陶泔水工骑着三轮泔水车来收集。泔水车是由人力三轮平板车改装的,即在人力三轮平板车上加装一个类似油桶的装置,平放在平板上,桶身周边有物固定,桶身上部开个方形大口,作为倒入泔水口,桶身后部开个圆形小口,作为排放泔水口。这样一来,城市中的泔水变废为宝,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农村养猪户,缓解了猪饲料紧缺,促进了生猪养殖。

全民养猪运动,使城市居民既是猪肉的消费者,又是养猪的参与者,让城市与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让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将城市居民生活的厨余垃圾运往农村用于养猪业,既减少了浪费,又节省了粮食,还降低了成本,从而使饲料来源、生猪饲养、猪肉供给形成了有益的大循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些事情,现在看来,比较落后,但在计划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全民养猪运动不失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典范。

0 阅读:0

亰人爱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