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如果在,刘备能不能打赢夷陵之战?

史说新读 2023-12-21 11:17:16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曾叹息:法孝直如果在,必能劝阻东征;即便不能劝阻,随军出征,也能避免咱们大败呀!

这个法正有这么厉害吗?他若在,真能让刘备夷陵不败吗?或者···他有没有可能更进一步,帮助刘备打赢夷陵之战呢?

也许···真的可以!

法正之能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诸葛亮。

法正,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人,是能让刘备翻然翱翔的人。

法正是个复合型人才。搞内政,搞经济,搞军事,都是一把好手。

不过,咱们今天不啰嗦去全面介绍法正的生平,只说法正的独特之处,也就是哪些地方只有他法正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

1、对刘备的说服力。

法正说话,刘备愿意听!

有一次,刘备在打仗的时候陷入被动,本应撤退。但刘备脾气上来了,就是不肯撤退,没人敢劝谏。

法正直接冲上去,挡在刘备前面。

刘备紧张呼喊:孝直,避箭呀!

法正说:主公都不怕死,我怕什么?

刘备这才决心撤退!

打仗不利时不肯撤退,没人能劝阻,只有法正才能让刘备冷静下来。

看来,诸葛亮认为夷陵之战前,法正若在,能够劝阻刘备东征,正因如此吧!

此外,劝刘备娶吴氏为妻,劝刘备重用许靖,都是法正说服的。在短短时间内,能够多次说服刘备的,也只有法正了!

2、“破题”能力:找到正确方法,赢得主动权!

诸葛亮、庞统、法正,都积极建议刘备取西川!

但是,三人劝法不同。

诸葛亮似乎只是在战略上指出应该取西川,就没有下文了,并没有打消刘备的顾虑。

庞统则侧重于打消刘备在道义层面的担忧:刘璋肯定守不住西川,如果您因为同宗之谊不取西川,那西川就让别人取走啦!再说,您取了西川后给刘璋封地,善待他,谁说您不义呢?

法正,则是直接“破题”,指出了取西川的方法:以将军的英名,刘璋的懦弱,张松等人的内应,入川争取人心,然后可一举而得!

后来,刘备入川,先驻在葭萌关收买人心,在益州赢得相当支持后再起兵,一举取胜。

在此过程中,虽然刘璋在雒城抵抗了很久,但是,正如法正所计划的:由于刘璋懦弱,组织不力,而李严等人主动归顺刘备,因此,刘备很早就连破绵竹等地,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此外,献计取汉中时,法正一开口就提出了正确“破题”方法:曹操有实力,但“内有忧逼”,留在汉中的夏侯渊、张郃不如我们。我们利用局部优势,可以一举而胜!

此后战事,果如法正所料!

曹操在长安治军半年多后才敢来汉中,当时,刘备已经斩夏侯渊,获取局部优势。刘备因此敢在曹操来时就说:虽曹公亲至,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取西川的策略,取汉中的策略,都是法正的独家建议。

而正是法正的独家建议,能使刘备“破题”,在原本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早早掌握战略主动!

观刘备帐下诸贤,虽人才济济,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似乎唯有法正!

3、军事指挥能力。

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三国志.法正传》

汉中之战之战期间,曹操感叹:我就说刘备没有这么厉害嘛,一定是有人教他呀!

刘备和曹操干了一辈子仗,基本上都被虐,但得了法正,在汉中就能击败曹操!

取汉中之战中,法正一直随刘备身边,不仅在战略上高屋建瓴,就是在战术上也深入指挥!

比如:在斩杀夏侯渊的作战中,最后正是法正发出”可击矣“的建议后,黄忠跃马而出,一战斩渊!

汉中之战,并不好打。

夏侯渊、张郃等留守汉中的将领,虽被认为“不胜国之将帅”,但夏侯渊、张郃、徐晃,在汉中之战都表现很不错,很多阻击都打得很漂亮。

阳平关更是一道天然屏障,刘备一直打不下来!

这种情况下,刘备能强取汉中,与法正灵活的指挥是分不开的!

那么,法正这三个“不可复制”的能力,能不能帮助刘备赢得夷陵之战呢?

刘备败于夷陵之因

法正在,刘备能打赢夷陵之战吗?

这要看看夷陵之战,刘备输在哪里。

1、一头扎进兵力无法展开的三峡地区,进退困难,陷入被动。

夷陵之战开始后,刘备军气势很盛,连续打下险要的巫县、秭归。

然而,陆逊采取主动退却的方法,避敌锋芒,将狭窄、兵力无法展开的三峡部分地区主动退出。

这种情况下,刘备拒绝黄权的建议,亲率主力前进,一头扎进“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轳千里,前驱不过百舰”的地形中。

如此,进则兵力无法展开,无法取胜;退则既不甘心,又因水流地形“易进难退”,陷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

2、进攻缺乏办法,打不开局面,陷入死局。

在进入僵持局面后,刘备尝试了一些办法,企图打开局面。

比如,刘备曾让吴班率数千水军上岸,在平地建立军营,对吴军挑战,又在后埋伏8000精兵,企图把吴军从乌龟壳里诱出来以后吃掉。

然而,陆逊识破刘备的伎俩,没有上当···

此后,用陆逊的话说,刘备“计不复生”,似乎再也想不出什么主意了···

今住已久,未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陆逊传》

当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时候,陆逊已知道破敌“正在今日”了!

刘备已陷入必败之局!

攻又攻不过去,长期陷在三、四百里崎岖山路无法展开,当然只能“连营七百里”!

此时,连远在北方的曹丕都知道刘备必败了!

那么,如果法正在,能帮助刘备改变局面吗?

必不倾危

刘备突破不了猇亭-夷陵,不算奇怪,只能说在陆逊面前缺少特别奇谋罢了。

但是,将大军一头扎入狭窄地势,“连营七百里”,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

毕竟,连曹丕都知道“岂有连营七百里可以拒敌者乎”,久经沙场的刘备更没理由不知道!

事实上,当时,刘备身边的黄权已经指出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吴军悍勇(我们未必能一举而克),水军顺流而下,易进难退(冲不过去就进退两难),请让我为前部探虚实,陛下在后坐镇(前部能突破您就进军,突破不了大军就别进去了)。

其实,黄权的建议,是高明且不难理解的:三峡狭窄,前部冲不过去,你再率大军跟在后面又有什么用呢?反而进退两难!我在前面打开局面您就上,打不开局面您就待机,进退在掌握中,不会陷入被动!

道理不难,黄权的意见也正确,只是,黄权说服不了刘备罢了!

黄权的军事谋划,也是一流的,甚至不在法正之下。

取汉中时,法正的许多谋划(如斩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都是黄权想出来的。

但是,为什么要强调“皆权本谋”,强调都是黄权先想出来的呢?

因为,黄权想出办法,却说服不了刘备,最后要法正才能实现这些谋划!

所以,法正在,黄权这个“本谋”才会实现!

况且,进退战止,是纯粹的军事问题,不像是否伐吴那样牵扯到“于始终之分不足”的政治问题。

因此,以法正的说服力,是不难说清道理,使刘备犯下这种低级错误的。

而只要刘备不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即便不能破吴,自然也“必不倾危”。

夷陵取胜之道

那么,法正能不能帮刘备赢得夷陵之战呢?

先看看刘备有没有可能赢得夷陵之战。

两千年后,教员提出了取胜之道: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这是一针见血、高屋建瓴之论!

在敌人给你指定的战场上和敌人耗,是拱手让出战略主动!

只有跳出敌人给你划定的条条框框,打破常规,才能赢得主动!

而在当时,唯有法正,是有能力打破条条框框,反客为主的。

法正或有反客为主之道

汉中之战中,其实主动权也本不在刘备手中。

战役初期,夏侯渊守阳平关,张郃守广石,刘备皆不能胜!

以常理论,阳平关在手,则汉中无忧!

但是,刘备军却通过进军定军山,迫使夏侯渊、张郃来攻,从而扭转了主客之势,一举反客为主!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这个计策是法正提出的,但是,从曹操“刘备必不办此,必为人所教也”的言论中,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大概率为法正的主意!

所以,有理由认为,如果法正参战,虽然他未必会如教员所说“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但是,以法正一贯的“破题”能力、战术指挥能力,也必然会努力寻找反客为主的办法,寻找“破题”方法。

而当时,刘备军也确实具备一定“创造机会”的条件。

刘备在武陵、南郡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基础,沙摩柯来助战就是典型的例子。

虽然在夷陵之战期间,只有沙摩柯部前来助战,但是,武陵等地当时仍然存在不少倾向于刘备的力量。

孙权袭关羽后,武陵地区发生过多次抵抗,只是因孤立无援而被孙权镇压。

所以,刘备军具备派出有力一部,在湘西等地区打运动战,威胁陆逊后路的条件。

而从外部条件看,尽管曹丕在夷陵之战初期就伐蜀伐吴问题犹豫过,但到夷陵之战中期以后,因“蜀远吴近”,没有进行对蜀作战的准备,但却如陆逊所描述的,陈兵江北,做对长江流域用兵的准备了!

而且,当时,曹丕虽接受孙权称臣,表面上形成吴魏一起孤立蜀国的局面,但是,魏吴在”质子“问题上已经矛盾渐深,翻脸只是时间问题了!

形势错综复杂,也是可能利用的条件!

以法正一贯的”破题“能力,当然会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不可能像刘备一样,”计不复生“、一筹莫展!

当然,要说法正在,刘备必能打赢夷陵之战,那也未必!

毕竟,陆逊,不是夏侯渊!

所以,法正若在,以他一贯的”破题“能力,蜀军自然不会”计不复生“、一筹莫展,必然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吴蜀之争的胜负,仍不可预料,但其斗法,必会更加精彩!

赤壁之战后,曹操感叹:郭嘉要是还在,我不至于此!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又感叹:法正要是还在,必能劝阻东征,即便不能劝阻东征,咱们也不会输得这么惨!

虽然我们总是强调历史有其必然,不应过高估计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人影响。

但是,从曹操、诸葛亮的话中,我们能看出:一个顶级人才,在历史的关键处,对历史走势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0 阅读:114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