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予的将军,都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贯穿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艰苦卓绝又辉煌壮丽的历程中,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考验,他们戎马生涯中,以勇猛著称者,征战沙场战功赫赫,都是战场上的佼佼者,枪林弹雨下的幸存者,在大仗、硬仗、险仗、恶仗的磨难中传奇般的诞生。这里介绍一位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三次被敌人包围,凭借着机智勇敢脱险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名叫李彬山。
李彬山,原名礼山、斌山,1912年出生于湖南平江谢江张家冲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当地的农民运动,随后加入了组织,加入红军后,被分配到湘鄂赣苏区的红十六师工作,先后担任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职务,不久后,李彬山被任命为湘鄂赣军区游击队政委,他也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湘鄂赣根据地的主力红十六师,其前身是红十六军,当时编入隶属红六军团编制,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这支部队奉命留守根据地,缩编为红十六师,这支队伍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定自己的信念,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红十六师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湘鄂赣边区,这里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大幕阜山区,大山绵亘数百里,地势非常险要复杂,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古木参天,正是打游击的好地方,全境纵横三百多里,纵长一千多里,这个地区的人民,一直是在革命的烽火中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刚开始的时候,红十六师在湘鄂赣边区打了不少胜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平江县南江桥、中坪痛击敌人一个旅,俘获500人,史称“虹桥大捷”。然后,红军乘胜出击,相继恢复和开辟平(江)修(水)通(城)根据地,一举摧毁敌军在湘鄂赣游击区边界构筑的碉堡封锁线,向鄂东南行动。此时,敌人大为恐慌,调集数十个团的重兵十多万敌军步步紧逼,层层包围,分布湘鄂赣,“进剿”以平江虹桥为中心的游击区,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决定转移到幕阜山麦市一带,史称“麦市突围”。
这是一场非常艰难而且实力悬殊的突围之战,为了防止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部队大都是晚上行动,要求大家突围时要不说话、不掉队,不吸烟、不开手电。然而,还是被敌人发现,此时,敌人恃其优势兵力,以堡垒为掩护,以猛烈的火力交叉射击,弹如雨下。接着,敌人从后面包抄过来,象疯狗似的乱叫乱窜,我英勇的红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勇敢杀敌,一时损失惨重,形势十分危急。
李彬山跟随部队行至云居山的峡坪村后鹅公包,被强敌包围,原来,敌人得知红军要经过此地去省委驻地,派重兵在此堵截,敌第九十八师等在此扎下口袋,将部队团团包围,鹅公包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战斗异常惨烈,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子弹“嗖嗖”乱飞,打得树叶纷纷下落,部队被压在小小的鹅公包山上,情况万分危急,部队伤亡很大。在大家的奋力拼搏下,部分人马总算顺利地跳出了包围圈。但还是牺牲了不少的指战员,李彬山总算是突围出来。后人为纪念这次红十六师激烈的战斗,特赋诗一首:百战无如此战豪,松声不若杀声高。岭头枫叶红如火,可是当年血未销? 以示深切缅怀。
随后,这支留守红军前仆后继,在当地坚持游击战达三年之久,红十六师终于保存数百精英,保存和发展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后来从湘鄂赣边游击区改编成抗日劲旅新四军一支队第一团,作为留守红军,李彬山也接受改编,成为一名连指导员。此后李彬山参加了苏北地区的反“扫荡”战斗,巩固与发展了苏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后屡立战功,晋升为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
1941年春,李彬山担任新一团政治处主任,驻守南陇的峨岭一带,位于军部驻地云岭的正北方,当时他率团奉命出发东进,担任整个部队的左前卫,在离开峨岭第二天,然接到向东南移动的命令,这一年皖南的冬天,漫天风雪,满山满谷填满了白雪,队伍顶风冒雪,踏着泥泞的山路行军。途中,发现队伍必经的道路两侧情况异常,隐约见到顽军已经在路卡、隘口、山头布置了部队。果然,当他们准备战斗的时候,顽军几乎是同时从前后左右的山岭、路口、道卡向我们发起进攻,来势相当凶猛,此时才发现,新一团已经陷入了数倍敌人的重重包围。
此时,团领导看到这情形,只有冲出包围圈,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一面指挥部队占领至高点,对顽军进攻反击,一面寻找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在众寡悬殊的重围状态下,前提是三个营必须保持着完整的建制,有条件捏成一个拳头,形成一股力打出去,只有给敌人重大的杀伤,才能成功。
部署完毕后,新一团向榔桥河岸驻守顽军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打得敌人有些措手不及,仅半天多的工夫,夺取了几个有利的山头,为队伍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深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因雨而成的一股股小溪,从山岭的高处流向周围的山谷,黑沉沉的夜幕下,伸手不见五指,我军必须在晚上的时候进行转移,才能冲出重围。
然而,没有走多远,又发现前面的路被另一支敌人的部队占领,此时,经过几个昼夜的战斗,伤亡人数增加,电台被打坏,一营完成任务后和团部失去了联系,使我军在艰难的处境中增加了更多的困难,这个时候,敌人又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炮声枪声就从四面八方响起,为了打退敌人的嚣张气焰,李彬山到最前沿去直接指挥战斗。
此时,几位团领导也身负重伤,部队已经打了好几天,战斗人员越来越少,特别是给养已断,弹药严重不足,同上级联系完全中断,同友邻部队失去联系,成为一支孤军,更为艰难的是人生地不熟,路程也远,还有几条大河阻隔,顽军四面八方云集,后果难料。此时,毅然决定冲出去,即使部队冲散分开打游击。随后,他率领队伍,冒着雨雪飘洒在山山岭岭,发起了绝地求生的战斗,猛烈地向敌发起连续进攻,短兵相接,肉搏相拚,有的战士子弹打光了就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有的战士刺刀拚断了,高举起铁锹向敌砍去,终于冲出了包围圈。在李彬山等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成为皖南事变中冲出来的较大的一支队伍。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李彬山任团政委,这一年冬天,李彬山率领2个连的部队在溧阳一带执行任务,有一天傍晚他率部宿营在该县的一个叫做清水塘的村子。溧阳南京伪政府只有几十公里之遥,同被日寇占领的上海、杭州的距离也很近,溧阳是新四军在苏南、皖南地区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区,我军频繁打击日伪军,拔除据点,抢夺物资,破坏沪宁铁路线等方式,搅的日伪军坐卧不安。日军对新四军恨之入骨,多次扫荡毫无效果。
为此,日军想出了一条毒计,用卑鄙的手法,利诱个别民族败类当汉奸,提供新四军的活动信息,就给大量的金钱,为此有些见利忘义之人为了高额赏金,为虎作伥,充当鹰犬和爪牙。虽然新四军在当地建立的各级抗日组织采取了严密的措施,严防各种信息走漏。但是,个别时候还是百密一疏。这不,团政委李彬山率领的2个连的战士们,到清水塘宿营的消息,还是被无孔不入的汉奸打探到了,便把这情报给了日军。
这天晚上,比我军多几倍的日军,携带迫击炮和数十挺轻重机枪,水陆两路,齐头并进,分别从溧阳县的别桥、玉华山、棠荫、金坛县的薛埠等地向清水塘包抄过来,妄图一举消灭这支队伍。当发现日军的包围圈之后,李彬山决定避敌锋芒,当机立断突围出去,保存有生力量,才是上策。
这时,狡猾的日伪军已经把他们突围的方向,清水塘河北渐渐合围起来,并架起了重机枪,封锁了突围的道路和河面,硬拼肯定是得不偿失。李彬山马上命令部队沿河岸转移,凭借熟悉地形尽快找到通道,刚走过几千米,就看到河中有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丝毫不顾及身边嗖嗖的子弹,划来了几条小船,叫着快上来,快上来。李彬山马上命令指战员们撤出战斗。
由于船上装不下这么多的人,为了节约时间,不会游泳的都上船去了,李彬山带头跳进河里,向对岸游过去,战士们也一个接着一个下了河游到了对岸,全部脱险,经过李彬山和战士们的顽强阻击,虽然牺牲了许多指战员,但是却以血肉之躯,保证了机关人员的安全转移。日军扑向村子里,也没有得到他们所想要的。
抗日战争的胜利,李彬山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李彬山先后担任了师副政委、政委等职务,参加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平汉、睢杞、淮海等战役和浙东剿匪。建国后,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获朝鲜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担任军副政委,上海警备区副政委。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可惜的是,晚年时,李彬山犯了错误,原因是参与了一些不应该参与的事情,后被收回一级勋章。1995年,李彬山离世,终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