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中将郑洞国后来成为部级干部,53岁娶32岁妻,生一女成厂花,被痴迷侦探小说的同事杀害

村人说史实 2025-02-05 07:42:24

湖南石门县境西北部,澧水支流渫水纵贯全境,在茫茫水面上,岸曲折绵延,伴倚秀绝青山和幽深峡谷,一路前行,便是号称千年古镇磨市,此地古时就是茶道的交通要冲,此关隘当地有“文藏天机,武锁蛟龙”之说,曾经古镇磨岗隘镇头渫水与商溪河交汇处,夹渫水幽谷之秀丽的商溪潭附近,一家碎石厂在炸岩过程中竟然炸出了一尊逼真的“罗汉菩萨”,活灵活现,非常逼真,造型古朴,神态典雅,灵光栩栩,金辉熠熠,天然生成的大殿柱子灵态万千,气势非凡,深得当地人的推崇。而这山间乡镇真正熠熠生辉的便是走出了一位抗日名将郑洞国。

郑洞国,字桂庭,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磨市商溪河南岳寺村,他在家里排行老小,有长自己14岁的兄长郑潼国,还有3位姐姐。母亲是在43岁的那一年生的他,在解放前这的确是不多见的,那时,他的尽管家里条件不佳,但读过两年私塾的郑父千方百计供潼国、洞国两个儿子读书。郑潼国赴日留学后,回到家乡教书,他口中的“民主”“革命”这类新鲜词语,给郑洞国留下一个观念:清朝皇帝不好,必须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才有希望。

1921年,他弃学投考湖南陆军讲武堂,但由于局势混乱,讲武堂无法开办,又只好回到石门县,接着读书。从军不成,郑洞国后来只好报考长沙的商业专门学校(今湖南大学前身),开始学习经商。后来,他听说广州创办军黄埔军校,他说服兄长借钱给自己,没有告诉家里其他人,再一次弃学从军,这次,他来到了广州。可惜他来到的时候,第一期报名已经截止。正当他大失所望时,好朋友黄鳌说,他当初到广州时,怕一次考不上,先后报了两次名。现在他已被录取,却还空着一个名额,建议郑顶着他的名字去考试。郑想了想,觉得除此也无他计,于是决定大胆冒名一试。

没有想到的是,他冒名顶替竟然考上了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开启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戎马生活。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参加东征、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营、团、旅、师长,1933年率部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七七事变”后,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大会战、昆仑关血战、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后成为远征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授予中将军衔,在解放战争期间,卷入内战的东北战场,1948年长春被围困后,他被迫放下武器。

建国后,因郑洞国享受起义将领待遇,他自己的想法是隐居磨市镇务农,但受到高层领导人的邀请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先后担任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等职务,成为一名正部级干部。拿同事和战友们的话说,他在二大阵营中都受到重用,而且仕途一帆风顺,可以算是一名福将。然而,他的个人生活,却是历经坎坷。他成年不久,父母就作主为他娶了妻子,感情可以说是很好,然而不幸暴病身亡丢下三个孩子。后来当上将军后又娶一名妻子,因感情不合离异。可谓是受到多重打击。

直到郑洞国当上部级干部,此时年纪已经53岁,才真正找到了真爱,娶了妻子顾贤娟,当年32岁,她的祖籍浙江,著名的西子湖畔大美人,人如其名,贤惠温婉而端庄娟秀,温婉贤惠,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婚后生了个女儿名叫郑安玉,已经是年过半百的郑洞国老年得女儿,自然是非常高兴,对女儿非常疼爱,从此过上了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女儿郑安玉十多岁的时候,貌美如花的妻子顾贤娟不幸病故,留下郑洞国独身一人,这对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他打击不小,所幸的是还有一个小女儿郑安玉陪伴,父女可谓相依为命。

女儿郑安玉继承了母亲的优良基因,长相十分甜美,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人群当中的焦点,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被人称为校花,而且学习成绩非常好。学校毕业后,分配在一家印刷厂工作,在工厂里也被人誉为“厂花”,身边的追求者就络绎不绝。对此,为人低调的郑洞国,教导女儿郑安玉,要求她不要向身边的同学和同事们透露自己的身份,要把心思放在学习和成长上,这才是做人的本分,在郑洞国的教导之下女儿更是气质绝佳。

恰在这个时候,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对于无数学子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有了高考,人们就可以上大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为自己的未来谋一份出路。此时学习成绩一向优异的郑安玉决定参加第一次高考,郑洞国一听这消息十分欣慰,鼓励女儿好好学习,同时,还对她进行了课程的辅导,那时,郑安玉在准备参加第一次高考,当时百废待兴,几乎没有合适的老师。作为出身书香门第,中西学都有基础,报考黄埔军校前还当过老师,所以给女儿做辅导完全够格。

父女俩一个学生一个老师,备考进行得相当顺利,郑洞国安慰女儿不要太紧张,学习不能太耗心力,要做到劳逸结合,这样才能考出更好的成绩,同时,女儿临行要上班的那一天,还特意买了两张电影票,和女儿一起看了场电影,看完电影后,叮嘱女儿要好好休息,以备高考考出更好的成绩,同时,那天特意把女儿送到厂门口老人才回家。

令郑洞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送女儿到厂门口,竟然是一对老父爱女的生离死别。第一天清晨,两位公安人员不到他的家里,告诉他一个噩耗:您的女儿在宿舍里身亡,现场勘查的结果显示,有一种可能性是自杀。并询问他女儿在家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反常表现,以及说了什么话,交往情况等。

一听此消息,郑洞国一时如五雷轰顶,和他一起在工作的老友说将军一贯腰背挺拔,老而不衰,但这一次出事后几乎以肉眼可及的速度迅速衰老下来,迅速佝偻起来,可见打击之大。尽管他十分悲伤,但毕竟统帅过千军万马,郑洞国将军还是很理智地回答了公安人员的问题。同时,还十分肯定地说,自己与女儿二十来的的相处中,她没有丝毫自我毁灭的可能性,低调谨慎的将军这一次却给有关部门写了信,希望能“尽快破案,严惩凶手”是将军一生中唯一一次向上级提出请求。

事实证明,郑洞国将军的判断一点也没有错,通过公安人员的侦察,女儿确实是被人杀在宿舍,而且还伪造现场,制造了她自杀的假象。原来,在案发现场,郑安玉的宿舍干净而朴素,门窗闭锁玻璃完好,而且都是采用插栓关闭的,理论上似乎只能从内部关闭。屋顶地面没有异常,在室内只能检出郑安玉一人的近期指纹,处处显示案发时这里没有第二个人的存在,现场没有血迹和搏斗痕迹,显示死者可能未进行激烈的抵抗,或无法作出激烈的抵抗。死者没有足以致命的外伤,用绳索悬吊自杀。

通过法医检验结果判断,凶手是单手扼死了被害人,并以膝盖顶在死者胸前使其无法反抗,按压窒息致死,一般俗称“捂死”,和上吊自杀差别是很大的,比如按压会造成人体被压部分皮肤出现异常白色,尤其是人死亡后再悬挂在颈部形成的伤痕与生前自缢完全不同。凶手懂得戴手套作案,布置现场有条有理,作案者十分熟悉环境而且有预谋,可以断定并非流窜作案,一定是熟人趁其不备时下手。作案之后,还用猴皮筋完成锁门的动作,给人一种没有人进去的所谓的密室假象。

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通过公安人员细心侦察,终于锁定凶手阎某,出身于干部家庭,他曾经追求过郑安玉,但没有成功。近日郑安玉积极准备考大学而且颇有把握,如果真的考上了,肯定会离开这个厂,所以阎某前一阶段有点儿情绪不高,追求不成是他作案动机的诱因,然而令人感到荒诞,其人的作案动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初印刷厂有一本外国侦探小说,上面记述一个“密室杀人”的情节,一名凶手在房间里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并且伪造了现场,洗脱了自己的嫌疑……于是此人选择的攻击对象,便是求爱不成的郑安玉。

就这样,这位工作认真负责、学习成绩优异的女孩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同事手中,而理由竟然如此荒诞,令人感到愤怒。如果郑安玉没有遇到陈某,以她的成绩足以考上一个优异的大学,在未来大有可为,但是她美丽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二十一岁的这一天。最后,凶犯被绳之以法,但女儿的无辜惨死,让老来丧子的郑洞国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之中。所幸的是他的结发妻子有子女陪伴他度过晚年的岁月。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战争岁月,也有过曲折不断的感情经历的郑洞国,人生并不上完美,但也称得上极为丰富了!去世之后子孙将他安葬回到老家石门夹山南麓。墓室用汉白玉石砌成,通往墓室的石台阶两旁种有松柏和桃树,墓地入口处立有“抗日名将郑洞国墓”大理石碑,墓地上高悬两幅挽联:将军名垂抗日史;猛士魂唱大风歌。乘清风明月 英雄魂兮归故里;忆铁马金戈 将军威哉写春秋。——这,既是寄托哀思,又是对他的盖棺定论。

0 阅读:0
村人说史实

村人说史实

讲叙发生在各地的名人史实,介绍那些过去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