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个理论家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4-05 21:12:39

文 / 子玉

对于读史的人来说,人们总是能够精准地看出历史人物所犯的战略错误,从而给对方打出“差评”。事实是,如果将我们代入到当时的现实,我们很可能也会做出相同的决策,因为,有些事情只有你站在决策者的位置才能够看清楚。比如,大家都为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建议而感到遗憾,事实是,杨玄感当时只能采用下策,其败是必然的。决策者和参谋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叫做“现实”的鸿沟。

首先,杨玄感造反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而玄感之所以造反更多还是生存危机倒逼的,其次才是称帝的欲望。

早在隋文帝时期,打击勋贵和关陇贵族中的实力派就是文帝维护皇权的主要动作,当时的杨素是隋文帝亲手培养起来制衡老贵族的新贵。等到杨素支持杨广夺得储位并平定了汉王杨谅的叛乱之后,杨素家族就已经是关陇贵族中绝对的实力派。

对于炀帝来说,此时的杨素家族又是威胁皇权的老牌实力派贵族,必须进行压制,而杨素也精准地捕捉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就在病重时故意不吃药,以此加速自己的死亡。

杨素病逝之后,炀帝曾对左右说过这样的话:“使素不死,终当夷族。”

也就是说,炀帝打击杨素是必然的,只是杨素及时死了而已。当这话传到杨素之子杨玄感耳中时,玄感当时就有了强烈的生存危机,于是就与弟弟们密谋废除杨广而立秦王杨浩(杨俊之子)的计划。

玄感呢,也有这个实力,其不仅自身文武双全,位至柱国,交往了大量名流,更有杨素多年经营所留下的人脉资源可以利用。因此,早在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行至大斗拔谷时随行的玄感就准备袭击炀帝的车驾。

只是,其叔杨慎以“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的话劝住了玄感。

由此可见,颠覆炀帝的皇权是杨素家族的共识,他们只是在等一个机会而已。为什么文帝父子总是不遗余力地打击贵族,原因也在这里。

终于,隋军东征失败给了玄感机会。隋军兵败辽东不仅严重弱化了炀帝的个人威望,使其对关陇、天下的控驭力严重下降,山东农民起义的烈火也更加剧烈,尤其是在炀帝遭遇兵败之后还要坚持二征高句丽的情况下。

当时,山东的起义势力分别有:齐郡的王薄、孟让,北海的郭方预,清河的张金称、平原的郝孝德、河间的格谦、渤海的孙宣雅等。

而玄感当时也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在黎阳负责督运粮草。当时,玄感认为这是自己起兵的最好时机,于是就与武贲朗将王仲伯和汲郡赞治赵怀义等秘密谋划,准备起兵。

首先就是在漕运上做文章,玄感故意放缓向前线输送粮草的速度,以拖垮前线的隋军。同时秘密派人前往辽东接随同炀帝东征的弟弟玄纵回来。

大业九年(613)六月三日,玄感入黎阳,正式起兵,以赵怀义为卫州刺史,东光尉元务本为黎州刺史,河内郡主簿唐祎为怀州刺史,恢复了开皇年间的官制。只是,这个唐祎却直接逃回河内与玄感为敌。

从唐祎的表现也能看出,此时的大隋系统还算稳定,大家并不看好玄感起兵,反而更多与他为敌,这也是玄感速亡的根本原因。

除了唐祎,当时同在黎阳督运粮草的治书侍御史游元也坚决拒绝响应玄感,被玄感所杀。

而玄感当时的兵力也只是从输送粮草的运夫中挑选了八千人,起事相当仓促,这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玄感起事较为仓促 图源/剧照

作为早就与玄感交好的李密此时也来到了黎阳,玄感以其为谋主。

这个李密,是玄感的老相识,是玄感之前重点深交的对象。由于李密是家道中落的老牌贵族,所以有时也被玄感这个新贵所轻视。李密呢,也不卑不亢,认为,玄感虽然身份尊贵,军事才能突出,但在用人、谋略层面玄感却不如自己,你杨玄感凭什么轻视天下士大夫?

因为这一点,玄感对李密是极为赞赏、重视。

之所以这里会说这个细节是想说明一个事实:杨玄感的个人优势是武力,而李密却擅长谋略。这就是玄感起事之初就派人去招李密的核心原因。当李密来到黎阳之后,玄感马上就向他咨询行军的战略计划。

接着,李密就给玄感出了我们都熟悉的那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接断掉炀帝的归路,“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榆之险,扼其咽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日,赍粮必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中策是直接入关,“鼓行而西,经城勿攻,军士轻赍,疾袭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完全之势,故当必克。”;如果这两个策略都不用的话,那就只能攻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弊端就是,如果不能及时攻克洛阳,则“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

结果我们都知道,玄感想也没想就采用了李密的下策,理由是:“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

由此,读史者一厢情愿的认为,玄感之败是因为没有采纳李密的上、中二策,是绝对的战略短视。

但细细推敲的话,李密的上、中二策其实并不具备执行的可能性,因为,以玄感当时的情况根本就不具备落地上、中二策的实力。

你想,玄感仓促起兵,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军队数量、素质都是不能与炀帝所率领的东征隋军相比的,他根本就不是炀帝所率领的东征军的对手。再说,当时隋朝的大局尚算稳定,众人都会用力平叛,这从后来隋军将士的表现也能看出来。

而炀帝在得知玄感叛乱的消息之后也是第一时间停止对辽用兵,迅速回军指挥平叛。

所以,李密的上策不具备可执行性。

再说中策。大业九年(613),炀帝在做东征的相关准备时也对西京和东都的防守做了相关安排:命刑部尚书卫玄等人辅佐代王杨侑留守京师,并发丁男十万以加强大兴城的防卫;命民部尚书樊子盖辅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

和文帝当年一样,在对外用兵时总是先加强根本的防守。

既然长安是大隋的根本,又有重兵防守,玄感以其微弱的兵力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入关并打下大兴城。再说,和洛阳城一样,大兴城也是新建的城市,城防相当完备、牢固。

如果玄感不能在短时间内进入京师,结果只能被隋军内外夹击,败亡是必然的。

长安城防相当坚固 图源/网络

既然上策和中策都不具备执行的可能性,那么玄感所能选的就只有进攻难度较小的洛阳城,因为,洛阳虽然城防坚固,但却能迅速推进到城下。

也就是说,李密的上、中二策其实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具备落地的可能性。这就是由决策者和参谋者的位置所决定的。如果让李密当时身处玄感的地位,那么他大概率也会选择下策。

再说,玄感作为大隋的礼部尚书、东征战略的深度参与者,他比谁都更清楚前方隋军和后方京师的具体情况,他只是选了一条能走的路而已。

因此,在杨玄感起兵一事上,我们绝对不能高估李密的谋略。

但即使玄感选了难度最小的洛阳城,依然难以拿下。首先就是逃归河内的唐祎不仅据城抵抗玄感之弟玄挺的进攻,还及时派人将玄感造反的消息汇报给东都让越王杨侗和樊子盖提前做好准备。

临清关也因为修武民的抵抗导致玄感不得进。只能说,此时依然人心在隋。无奈,玄感只能从汲郡南渡河。

虽然玄感在进军洛阳的途中相继打败了东都派出的军队,顺利推进到洛阳城下,但还是遭到了樊子盖的坚决抵抗,玄感拿洛阳城根本就没办法。

只是,此时关陇贵族的子弟们都及时响应了玄感,加入了其队伍,分别有:韩擒虎之子韩世咢、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来护儿之子来渊等人。

由此可见,炀帝的如增加进士科等政策确实触动了关陇子弟的利益,导致他们都站队了玄感。因此,玄感之兵爆发式增长到了五万人。在接下来用兵荥阳、虎牢的过程中,其军队又一度增长到十万余众的规模。

由于不能及时拿下洛阳城,所以,玄感在围攻洛阳的同时又得应对隋军各方援军,首先就是代王杨侑从长安派来的援军,由刑部尚书卫玄率领,有四万之众。

炀帝呢,在回军的途中也紧急派兵救援东都:遣虎贲郎将陈稜攻元务本于黎阳;遣左朱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右候卫将军屈突通发兵以救东都;同时,来护儿也急率所部还救东都。

玄感即将面临被内外夹攻的生存困局,但其此时却因为余杭人刘元进在江南起兵响应自己的事有了称帝的想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玄感虽然有项羽之勇,但政治水平却基本为零。

李密呢,赶紧劝阻,以“郡县未有从者”、“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的理由硬是劝下了玄感,让玄感还是早定关中为好。

笔者猜测,可能玄感也预料到了自己的败局,所以才想过一把称帝的瘾。

很快,屈突通、宇文述和来护儿的救兵就来到了黄河边,将要渡河。而樊子盖呢,也抓住机会猛攻玄感。此时,玄感面对的有三方面的军事压力:东都的樊子盖,卫玄率领的西京援军,屈突通、宇文述和来护儿所率领的东征援军。对于玄感来说,此时明显就是个死局。

此时,摆在玄感面前的唯一之路就是西入关中,夺取关中和炀帝争夺天下,用李子雄建议他的话来说就是:“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振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亦霸王之业也。”

可是,起兵之初的玄感没有将关中作为目标,此时在败局已显的情况下就更不可能轻易打下关中。但对于当时的玄感来说,也只能走这一步险棋。

于是,七月二十日,玄感放弃洛阳,引兵西图关中,并且放言:“我已破东都,取关西矣。”

但是吧,西图关中本应该急行军,但玄感在面对弘农太守蔡王杨智积的辱骂时却猛攻弘农城,白白浪费了三天时间。这再次验证了玄感政治水平之低。

由于在弘农浪费了时间,所以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和卫玄此时都已经率兵追上了玄感。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玄感一败再败,在局面崩溃之后只能带着十余人逃奔上洛,最后在绝望中让其弟杨积善杀了自己。

玄感最终大败 图源/剧照

玄感败亡之后,盛极一时的杨素家族也被炀帝灭族。只是,李密却幸运的逃脱,之后还会掀起滔天巨浪,成为隋末舞台的明星人物。这是后话。

从起兵到败亡,玄感叛乱也就仅持续了两个月。复盘玄感之败,其仓促起兵,政治水平有限,确实是主观原因,但当时的大隋天下尚算稳定才是主要原因,用太史令庾质当时对炀帝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一家,未可易动。”

只能说,玄感想趁辽东之役颠覆炀帝的皇权确实是选错了时机。

不过呢,他没有选李密的上、中二策也不能怪他,对于当时的玄感来说,他只能选洛阳。

所以,李密的计策更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因为,不久的将来,他还将复制玄感的悲剧。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2
子玉的史无边界

子玉的史无边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