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魏晋南北朝历史解读--------南朝往事---之一、两晋之化家为国

长烟孤城 2025-02-07 00:14:42

(1)、前言及司马家族出身

余自幼而好读书,四五岁时,父亲为胞姐购得唐诗三百首画书,余即喜看画书及后面诗文词句,观画察文,虽不达意,但也算得以开蒙启思。小学四五年级,即取父亲旧版《三国演义》观看,书籍前面黑白色汉献帝、伏皇后等人素线条画面到如今仍犹如面前,当时看时,当然读起来感觉有些文言文一样,有些拗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到高中,家中无有现代之网络及各种通信及娱乐电子设备,暑期暑热无奈,家中正好有文言文史书《资治通鉴》,由于初中时也学了些文言文课文,于是从众书中简出,捧于手中,始念时如砖石入口素然无味,然间续阅读之,语感渐生,或坐於木椅之上,或伏诸床榻之间,俯首沈读,思想随书入史,阅读书中千三百余年史书往事,俯首追思,兴亡感慨,并乐此不疲矣。那时而后,通读繁杂史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史》、《北齐书》、《北周书》、《隋书》、《旧唐书》、《旧五代十国史》、《续资治通鉴》、《金史》、《明史》、《清史稿》等,自三皇五帝到唐宋元明清,古人智慧在史书中的展现让人叹为观止。书者育人也,史书者教导人也。通观诸史,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相对于中华五千年,尤其是西周到清灭亡三千多年,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该时期社会动荡,朝代繁杂,战争频仍,该时期的历史人物更是英雄辈出,事件更是波谲诡秘,史实更是波澜壮阔,通过阅览史书,树立了吾理先贤之圣念,颂君子之懿德,强后继之信念,抚人间之纷扰。行百步而履踯躅,思之多而未必达,故而吾一直以来想写一部关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祥解,主要为了梳理两晋南北朝风云涌现的历史人物、纷纭迭出的历史众事和重大历史变更时期的社会众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所谓失之桑隅,得之东南。说到晋朝,总会令人想起八王之乱、食肉糜的晋惠帝、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掀起反抗西晋王朝腐朽统治的浪潮,战火频仍,中原沦丧,衣冠南渡,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势、肆意杀戮、穷奢极欲,下层劳苦民众流离失所、困苦悲哀,朝不保夕。

这场南北列国军事对抗看似金戈铁马,军事对决,其实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熔融,经过这一熔融,实现了民族融合,文化共融,到隋朝形成合力,结束南北对峙,一统中原,形成统一强大的中原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明得到大力发展,最终达到隋唐文化文明新高度。

说到晋朝总有一个人会绕不过去,他就是晋宣帝司马懿,这个皇帝封号不是他自封的,当然即使他是皇帝,自己的谥号也不会在皇帝活着时得到,他的这个谥号是他的孙子司马炎在取代曹魏王朝,禅让表演登上皇帝宝座后追封的,虽然他内心早已觊觎皇帝宝座已久,他知道他虽然已经把控了大魏国的权利中枢,但天下尚未归心司马一族,虽然武力杀戮可以消除那些不忠心的士族,他要坐的是稳固万年的江山,当然从三皇五帝到元明清哪家也没能做到万年江山,他需要的是平稳的过渡,他可以等,甚至他的儿子们也可以等,他要做大魏国的忠臣,至少还是要在那些誓死保卫大魏国的遗老遗少们面前这么假装忠臣,当然他的儿子们也没让他失望。

从晋朝建立功劳程度看,有晋一代晋宣帝司马懿、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均有功勋,四人之中,创立大晋王朝居功至伟者当属晋宣帝司马懿。以后我们为了方便统称司马懿为晋宣帝。宣帝家居河内郡温县孝敬里,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温县,我们现在知道温县大多和河南温县陈氏太极拳陈家沟有关,但对西晋时期的人来说,温县之于晋宣帝,如同丰沛之于汉高祖刘邦。

《晋书》记载司马氏三皇五帝的颛顼帝之子重黎,做五行官夏官祝融,历经尧、舜、禹、夏、商世守其职,到西周周宣王时,后人程伯休父因讨伐克定淮河流域夷人徐方有功,即今徐州附近古徐方国,赐恩官族,后代以此为荣,故称司马氏。现代人问人姓氏时,认为姓与氏等同,其实在战国之前,姓与氏不同。姓本意是女生,即是同一个女人的生的后代住在一起形成母系氏族。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中男人打猎,女人和孩子采集粮食和野果,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男人打猎无法满足生活需要,女人在社会生活中作用较大,地位高,于是在当时大家都以同一个女性祖先组成家族。这个时期不知其父,只知其舅。历经沧桑,王朝更替,司马氏传到宣帝祖父司马俊一代,宣帝祖父司马俊字元异,字如其人,司马俊身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按照现在的算法,司马俊身高超过1.90米,一围是30厘米,十围就是腰粗3米,身高过人,虎背熊腰,身姿伟岸,有如此伟岸身材并且好读古书,博学文采,并官至颍川太守,在这么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做官,并有如此伟岸身材,在注重外在仪表及修养的古代,势必引得众人关注,膜拜,当然事实也是如此,史载司马俊为乡里,宗族所景附。

宣帝父亲司马防字建公,根据史书记载,司马防性质直公方,虽居间宴处,威仪不二。就是说司马防这个人品性朴质平直,即使在宴会闲暇时也保持威仪。他十分喜爱读《汉书》,并讽喻十万多言。年轻时在州郡做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多次赞扬曹操并推荐他。《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被司马防推荐做尉官,等到曹操称魏王,特意将司马防招到邺城并设宴饮酒款待,席间曹操笑问司马防曰:“孤今日仍做得尉官呼?”司马防对曰:“从举荐大王时,正好适合做尉官啊。”两人相视尽笑。从这个记载看曹魏与司马氏可谓渊源深厚,举荐之功,心必存之,诗书士族,必有遗福。司马防生于东汉桓帝建和三年,即公元149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终年七十一岁。在东汉那个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的时代,也算是高寿了,他出身东汉门阀士族,世代为官。门阀制成为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最为显著的官员体系制度,司马一族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正是由于这一制度带来的影响,并由晋宣帝抓住时机夺取国家最高权力,并最终由其子孙代魏为晋。在当时中央机构在选用官员时根据被推荐人的出身、声评、举荐人的身份区别任用。国家权力机构被数个士族把控,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和成长。士族在魏晋巩固鼎盛,南朝时衰落,隋唐时逐步消亡。当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从魏晋家族对个人助力的绝对加成,到现如今人人高喊咸与维新时的某些时候,家族加成仍会时隐时现,时幽时冥。

当时比较出名士族主要有颍川荀氏,代表人物主要有荀彧,荀攸,荀谌;琅琊王氏,代表人物主要有王衍,王祥,王导,王墩;太原王氏,代表人物主要有王昶,王浑,王沈;陈郡袁涣,袁耽;陈留阮籍,阮咸,河内司马氏等,天下士族主要为皇室宗亲、士族宗族、寒门宗族,皇室宗亲权力大,寒门难出头,士族处中间,在这里寒门一词不是不读书的劳苦大众,他们是曾经做过官现在不在为官的士族。虽然皇族宗亲拥有最高政治经济权力,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皇族内部自相残杀,外面士族虎视眈眈有机会便会上位替代,一旦退位便无最高权力。寒门宗族由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体量小,在朝堂话语声小,无法与士族宗族相抗衡,所以在这个时期,士族宗族较之其他两宗族力量更为强大。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士族中涌现了大量名人异士。在曹操时期,曹操在争取士族宗族拥护的同时,采用“唯才是举”手段选用出身低有才华的人做官,试图在士族治国的壁垒中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这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举措在当今看来确是高明之举,但在当时不能得到士族的认可,亦不能得到士族名门的支持。

曹操去世后,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中央让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该人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大中正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人才调查表,将人才分为九等,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道的各地流亡人才无论是否出仕均记录登记其上。表中记录人才的年籍信息、人才品第,并加评语,两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将此作为官员升迁、罢黜的依据,该项制度确立了官员选拔的标准,该标准采用地方公众意见,保留了汉代以来乡举里荐的意愿,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取的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讫隋唐科举制,存在了四百多年,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十分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该制度解决了选拔官员无标准这一问题,使得吏治得以澄清,缓解了中央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