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司马八达
司马防生有八个儿子,史称司马八达,晋宣帝为司马防第二个儿子,宣帝兄弟八人身处东汉末年危亡乱世,箪食瓢饮,埋头读书,博涉经史,宣帝父亲司马防在东汉做官做到了京兆尹,就是一个国家首都的市长,按平常人看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父亲身处高位,家人必将得到由此带来的各种好处,但事实是司马防对儿子们依旧严厉要求,甚至这种严厉在今天现在的人看来多么的不近人情。司马家族不像别的士族官僚家族穷奢极欲,父亲要求儿子们瑾守读书人勤俭清贫家风,儿子们也是瑾守家风,他们现在还没有完全理解他们父亲的良苦用心,当然只有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教育自己的儿子时才会真正理解自己父亲的这一用心。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司马家族八兄弟仍能做到清简为人,阅卷不倦,博涉经史,学有所成,时人并称司马八达。
古人有名和字的区别,按照周代礼制规定,孩子出生三个月由父亲给她命名,男性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名”是本名的意思,“字”是表字的意思,古人用姓氏加上“名”和“字”来指代一个人。姓名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表示了一个人的存在。“字”是对“名”的补充,一般用名的相近词或者相反词来充当。在古代,人成年后社会上应给予相应的尊重,这时候,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同辈人称呼其字。另外古人给嫡子排序一般按伯仲叔季来分别,并加到字中,犹如现在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历史上如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孔丘字仲尼,庶出长子不称伯,称孟,如孔丘大哥和孔子不是一母所生,是庶出,字孟皮。
司马八达表“字”也遵循此排序,宣帝大哥司马望字伯达,生于东汉桓帝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于公元167年阴历十二月崩于德阳前殿,桓帝无子,肃宗玄孙,解渎亭候刘宏入继大统,史称汉灵帝。灵帝在桓帝死后用桓帝年号建宁三年,桓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二十二年,死后竟然无子,这些事件怎么说都彰显出末代王朝的诡异现象。
司马望聪慧明敏,童年时即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聪慧与练达。《三国志》记载司马朗九岁时家有访客谈话说到他父亲司马防的表字,司马朗对房客说:“慢待他人亲人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亲人”。听闻此言举座皆是惊异。十二岁时人试经童子郎,监察考试的人看司马朗身材高大怀疑司马朗隐匿年龄。司马朗回答说:“我虽然年龄稚幼,并没有瞻望仰高的想法,也不会隐匿年龄来追求早有成就的志向。”监察考试的人甚为惊异。
汉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司马防官居治书御史也要跟随去长安,司马防看天下扰乱,于是让司马朗带着在京城洛阳的家人回家乡温县。有人便把这件事上报给董卓并诬告司马朗逃跑,并把司马朗捉住带到董卓面前。董卓责怪司马朗说:“你和我的儿子年龄相仿,怎么能背弃辜负我呢!”司马朗借机对董卓说:“明公凭借累世高德位居相国,应该为大汉王朝清除污秽,广举贤才,这实在是应该虚心考虑,振兴国家的时候,这样才能使威德和功业才能高远显著,但现在关东州郡兵起,境内百姓捐弃家业,流离逃命,即使四面设置关卡,加重刑罚也不能杜绝,这也是我回温县的原因,希望明公借鉴往事,稍加思量,这样您的名声将与日月齐名。”董卓听后认为司马朗说的有道理,于是放了司马朗。
司马朗二十二岁,即公元192年,曹操录用司马朗做曹操属下官司空掾属,后做成皋县令,后再做堂阳长。司马朗在政宽惠和洽,在职尽心,对百姓不行鞭仗刑罚,治下百姓亦不犯禁忌。历任元城县令,丞相主簿,升迁兖州刺史,司马朗上奏朝廷,认为郡国应该设置狩习战备军队,向外可以防备四方外夷,对内可以威震不法之徒。司马朗升任兖州刺史后,治下百姓教化大行,人民安居乐业。司马朗任兖州刺史后,即使领兵在外,也能够做到穿粗布衣服,吃简单食物,简朴率众,并雅好典籍。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帅军征讨吴国,大军到达居巢时,军中出现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生病士兵,安排诊治并派送药剂治疗生病兵士。司马朗因此染疫病亡,时年四十七岁。临终时,留下遗言,自己要穿戴平常的衣服下葬,即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司马朗死后,治下百姓心痛不已,追思不已。
三弟司马孚字叔达,温厚廉让,广涉经史,汉末危亡之季与众兄弟清简居家,持卷不倦,以坚贞立世,以清远高洁做魏国陈留王曹植的文学掾,曹植才思敏捷,侍才傲物,司马孚每次都要劝谏,曹植最终收敛谢过。
魏国建台立国做太子中庶子,魏武帝曹操驾崩,太子曹丕痛哭伤悲。司马孚劝谏说:“魏王晏驾,天下依仗太子您,为了宗庙,天下苍生,不可以效仿小民痛哭。”司马孚与尚书和洽一起安定群臣,加强备御,奉太子曹丕即位,世为魏文帝。魏文帝即位后,思用身边旧人,司马孚劝谏魏文帝,官员任用错误,后患无穷,如果随便相互举荐做官,得到官位的人也不尊贵。现在登基之初,应该任用海内贤才,这样天下人才才能归心,四海百姓才能真心拥戴。后出任河内典农中郎将,赐爵位关内侯。到魏明帝曹睿即位,度支尚书位置缺乏合适人选,明帝思用司马孚,问身边人:“有其兄司马懿风度吗?”,明帝左右回复:“类似其兄。”明帝言到:“吾得司马懿兄弟二人,何复忧虑。”
蜀国诸葛亮入寇关中,魏国边境军队御敌不利,司马孚上奏朝廷,抵御外寇应该早有预备计划。可以提前选取步兵骑兵二万人,分为两部分,做为讨伐敌人的预备队。关中遭受蜀国入侵,人员、粮食储备不足,建议选冀州农户五千迁到关中上圭,秋天冬天不忙时练习战阵,春天夏天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朝廷采纳了司马孚的建议,于是关中储备充足,御敌有防备了。司马孚升任尚书右仆射,赐爵位昌平亭候,升任尚书令,进入魏国权力决策中枢。吴国太傅诸葛恪帅军入寇新城,朝廷令司马孚帅军二十万救援。司马孚遣兵调将应对自如,派遣大将毌丘俭、文钦率军进讨,击退吴军。
魏明帝皇后驾崩,大臣考虑书写明帝皇后名字不写姓氏而是写书魏国。司马孚认为,根据经典正确意义,姓氏和国名均不可以书写,而是书写皇后就可以了。历代帝王认为本国国名即是天下之名。为了彰显与前代不同,不选用美好的名号不能显示光大自我。上天称为皇天,帝王称为皇帝,大地称为后土,帝后称为皇后,所以天地这么大的称号,不能用国号和自己的姓氏来区别。违背圣人先贤的经典教诲,区别于先贤先辈的制度,无法做后世的师表和表率,成为后世万代不变的规范。
高贵乡公曹髦遇害,魏国百官不敢赴丧,司马孚趴到曹髦尸体上痛哭流涕,悲痛万分,说:“害死陛下的是司马孚我啊。”上奏朝廷追究杀害曹魏皇帝曹髦人的罪过。魏国太后下令以庶人之礼下葬曹髦,司马孚和群臣上奏请求以王礼下葬曹髦。司马孚品性勤谨自慎,晋宣帝执政时,司马孚常常减少自己参与政事。后来魏国废除,建立晋国,司马孚瑾守臣道未尝参与预谋。
等到晋武帝司马炎登基称帝,原来的魏国皇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离开皇宫,司马孚抓住陈留王的手,流涕欷歔,不能自我,说:“臣死之时,一直也将是大魏国的纯正之臣。”晋武帝封皇叔祖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荣宠备至,进位太宰,持节,都督中外军事。皇帝元旦朝会群臣时,皇帝下诏司马孚坐着车舆进皇宫大殿,皇帝在台阶前下拜迎接,在宴席中,如家人礼仪,亲自捧着酒杯向司马孚祝寿,司马孚虽然被尊宠,不以为荣,反而忧虑,泰始八年,93岁临终遗命:“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如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四弟司马馗字季达,五弟司马恂字显达,六弟司马进字惠达,七弟司马通字雅达,八弟司马敏字幼达,兄弟八人知名当世,世称“八达”。习诗书,通礼仪,勤上进,正是这种诗书、礼仪、权谋的熏陶和营养才使得这一士族世家得以握住机会,伺机而起,掌握天下权柄,三世运筹经营从而西取蜀汉,北代曹魏,南灭孙吴,最终一统天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位的升迁,宣帝的孙子司马炎在夺取曹魏政权做了皇帝后,显然忘记了曾经的家风,他大开奢靡之风,琼楼玉宇,琼浆玉液,羊车选妃,他在满足自己贪欲的同时,将大晋帝国带进了万丈深渊,这种抛弃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榨干民众,满足个人极尽享受的同时,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覆灭,自此中原沦丧,三百七十多年北方大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