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谁是宝藏歌手》于7月16号正式收官。这档新世代音乐演出生态秀节目,首创没有评委、没有淘汰、没有排名的模式,在趋附商业化价值的浪潮下,反其道而行,不依托流量,让被隐藏的宝藏歌手成为主角,让符号代替姓名“重新出道”。
这些被隐藏了姓名的歌手们,在3个月的时间内共同演绎了104个舞台,让观众从符号到姓名认识了他们。收官之夜里,由王源、胡海泉、陈粒、大张伟、刘柏辛以及荒井十一等6位推荐人,共同在7组四重唱中选出了7位歌手成为节目的高光代表。
一季节目圆满结束,终于有机会来探讨这档节目创新突破的根本原因。在音乐类综艺的成熟品类里,抛弃“流量歌手”、“激烈竞技”的必胜法宝,转而只关注纯粹音乐和歌手的《谁是宝藏歌手》,究竟是什么样的创作初衷。
解决市场痛点,以音乐人为节目核心
不得不承认,音乐综艺市场已经陷入追求形式的瓶颈期。音乐分众化趋势明显,用户注意力呈现碎片化,音乐生命周期极速下滑,专注音乐的优秀人才难以通过作品出圈。
盲目追求华丽舞台设计、通过老歌翻唱强捧回忆杀、凭借评审的戏剧冲突制造话题,这些方式并没有让音乐综艺节目保有旺盛生命力。华语歌手青黄不接,音乐综艺停滞不前。在大众为华语乐坛唱衰、综艺节目苦于没有人才资源的情况下,《谁是宝藏歌手》应运而生。
节目从找寻宝藏歌手切入,将关注点聚焦在隐藏在时间、作品、人气、舞台之后的歌手们。他们或是沉寂多年的优质唱将,或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制作人,或是其他领域内真心热爱音乐的人,或是隐藏在幕后不被大众熟知的小众歌手。
很显然,“人”,成为了节目的核心。挖掘多维的宝藏歌手,成为这档节目创作的动力和使命。
在趋附流量与商业的当下,终于有音乐节目意识到,综艺不仅是传播动听歌曲的媒介,更重要的还承担着挖掘和培养优质歌手、音乐人的责任,对优秀音乐人的关注与扶持才是重新焕活华语音乐圈的关键所在,这也是节目乃至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
基于对整个综艺行业和音乐行业的洞察,《谁是宝藏歌手》真正从源头开始,解决音综市场人才缺乏、音乐节目陷入瓶颈的问题。让音乐回归音乐,让综艺专注市场,这让节目更具有现实意义。
坚持创作初衷,将歌手归零重构
节目邀请了28位被埋没的“无名之辈”,所谓的“无名”,是让歌手们用“符号”代表自己。不论是已出道的乐坛前辈,还是初出茅庐的街头歌手,都隐藏姓名和身份,统一用符号代替。
节目在歌手的选择上十分大胆,不仅年龄、身份各异,音乐风格也各异,其中就包括了鲜少在其他音综中出现的小众音乐。比如裘德演唱的自作曲目《颁奖的时候我要缺席》、Ice paper、房东的猫、陈婧霏和邓见超共同演唱的《青鸟》。街头、小众,甚至具有实验性的,多种风格都囊括其中。
《谁是宝藏歌手》不强调流量和流行程度,而是强调音乐本身的价值,给予原创音乐人们一个突破流量禁锢的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平等地展示自己对原创音乐的坚持。不仅不用名字和身份定义歌手,也不从其他维度局限他们的音乐,不谄媚大众,不依赖回忆,而是真正做到解构一切,用音乐揭名,用实力赢得关注度。
同时,节目划分了“原创歌手”、“跨界歌手”、“出道20年”、“影视原声带演唱者”等多个维度。在符号以外,通过立体的标签和一句话线索让观众带着好奇心进入,收获未知之下的惊喜。
在初舞台的展示上,出道二十年的“括号歌手”金海心嗓音甜美如旧,带来第一张专辑的成名作《把耳朵叫醒》;“逗号歌手”凡宇带来原创小众曲目《困兽》;“问号歌手”房东的猫演唱的《云烟成雨》是自填词自作曲的作品;“艾特号歌手”曹杨翻唱经典流行歌《不能说的秘密》。
“符号”的设置以最直观的方式让艺人的标签可视化、可记忆,又在一定程度避免了用艺人个人经历作为噱头的低俗炒作。不依靠故事和身份等外界因素的加持,歌声和嗓音率先被记住。不卖人设、不渲染故事,仅仅是通过品质感的音乐和舞台,让音乐和实力为自己正名。
不强调流量的另一个表现是,《谁是宝藏歌手》没有淘汰机制。节目不涉及淘汰,从第四期开始,就正式开启揭名舞台。先由歌手们填写最想合作的人进行匹配,产生十三组合唱搭档。现场feat合作演出,最终由在场的6位推介人根据表现讨论决定是否揭名。
在第一轮获得揭名的选手,将在第二轮揭名舞台中,与未揭名歌手一帮一合作搭档,名字成为一个动力和悬念,音乐舞台成为一张张必交的答卷。
陆虎说让这个世界满意,最大的自豪是歌迷会唱他的原创。锤娜丽莎最后在收官之夜感谢舞台给了她一次真正做歌手的机会,认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令人催泪。节目关注并珍视原创音乐人,让音乐市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淘汰机制无疑是最能刺激感官的赛制之一,然而《谁是宝藏歌手》完全弱化了比拼的存在感,反其道而行之,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协作的沟通平台。不受赛制裹挟的比赛环境里,音乐人们的创作能力被最大化,音乐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他们对原创的坚持也令人动容。
从“括号”“逗号””问号””艾特号““小于号”开始,到“金海心““凡宇”“满江”“房东的猫”“曹杨”“李莎旻子”,每一位歌手都要用实力争取被“揭名”的机会,历经被大众重新认识的过程。因为“被隐藏”,所以当姓名被揭开,记忆会更加深刻。
通过先解构归零,再重新建构的方式,节目用叙事再次点题:歌手是符号,也是一个个值得被记住的宝藏。歌曲好听不是全貌,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记住歌手的名字,才是这档节目最大的成功。
推荐人覆盖全年龄层,深度辐射听众喜好
王源、罗永浩、陈粒、刘柏辛、荒井十一以及之后的飞行推荐人毛不易、胡海泉等各位嘉宾组成的推荐人阵容,完成了对00到60年代的年龄层划分,彰显了不同阶段音乐人的喜好。不同审美视角和圈层的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听众习惯。同时推荐人们虽然年龄层、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全部是有原创能力的音乐人,能够和选手们建立有效的沟通。
节目弱化了点评嘉宾与选手的层级概念,将“评审”转变为“推介”,更强调对歌曲本身的“鉴赏”,而非竞技性的“评分”,凸显出了一档音乐节目应有的对音乐艺术性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不同音乐圈层的推荐人们在推荐过程中不再是知名音乐人,而是用自己的音乐品味和选手及观众对话。
以民谣出身的陈粒能敏锐捕捉音乐人歌曲中诗意性的表达,新生代唱作人刘柏辛不遗余力地引领观众们突破固有的观念,感受更具前卫感创新性的音乐新形式。在初期备受质疑的王源、和看似与音乐市场毫不相关的罗永浩的出现让00后与60、70后观众们的音乐喜好得以被关注,不再是音乐市场中“沉默的大多数”。
多维度、多形式、多种类的音乐开始在《谁是宝藏歌手》中被挖掘、被发现、被认可。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音乐舞台才能成为大众的宝藏,而非引导音乐人们对立的战场。
从第二期开始的推介舞台,节目首次使用了“流动观众”的设计,即观众们可以依据歌曲的感染力自主选择是否观看舞台。对音乐的评判重新交由“大众化”的审美标准,观众的喜好通过对舞台的选择得到了最直观的展现,突出了节目“用声音打动人心”的初衷。
让现场观众成为真实受众,在舞台之下甚至可以和喜爱的歌手产生近距离的互动,这让节目在回归音乐的同时,也把真正的音乐还给了观众。
此外,《谁是宝藏歌手》近距离的舞台设计使得观众可以自由地与歌手产生互动,满江在歌曲演绎后与歌迷的拥抱,孟慧圆与现场观众对话般的舞台设计,种种沉浸式的舞台体验让观众不再是舞台的背景板,而是成为着音乐人与音乐情绪传递的真实接受者。当舞台的壁垒的打通,歌曲的魅力才能被最大限度地释放。
音乐在《谁是宝藏歌手》的舞台上是流动的,推荐人、选手、观众不再是简单的表演者和投票者的关系。互动不再被流程所推动,而是通过音乐这一媒介自然发生。
但弱化了推荐人的评审功能并不意味着《谁是宝藏歌手》不强调专业性。在推荐人和现场观众之外,节目还首次启动一对一乐评人制度,由@耳帝、@拾音机 等等音乐领域的大V针对舞台进行1V1点评,代表了另一个专业视角的维度,让鉴赏音乐更加的全面和专业。
伴随着节目的播出,《我的名字》《夜车》《1987我不知会遇见你》《New Boy》等节目内重新演绎的音乐也进入了大众的收藏歌单,其中《New boy》更是以极高的播放量成为今夏神曲。好音乐的热度不只是一时,也不是只留在节目中,而是真正被传播与收藏。
回顾整季,这档节目收获了全网热议相关话题一直讨论不断。网络节目微博主话题#谁是宝藏歌手#阅读量达20亿,讨论423.7万。单个舞台视频播放量最高破1206万, #谁是宝藏歌手评价# #歌手应该做自己还是迎合市场#最高话题阅读量破1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是宝藏歌手》为当前乏力的音乐市场顺利“开源”,为优秀的音乐与音乐人搭建了市场的出口,让歌曲质量与歌手行业位置重回正相关模式,持续激发音乐创作层面的生命力,树立了正确且有价值的音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