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翘楚,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于右任的书法历程

四海易文字 2024-03-17 20:01:22

于右任是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碑学翘楚,是民国第一大书家,笔者愿意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崇敬。这个判断尚未包括他后来发起的“标准草书”运动。“标准草书”是一个需要详细分说的话题,本文不赘。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组织的“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中于右任得票位居最高者之一,非常靠谱。

于右任志向远大、胸襟开阔,同时对具体事务能精心投入,所以一生事功丰硕。关于书法,于右任曾说:“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作为书法家的他同时还是革命党人和著名报人、民国元老和教育家、遥望大陆的诗人和爱国者。不过,本文讨论的只是他的书法,确切地说,是他前期的魏碑体书法艺术。

于右任书法成就一半以上筑基于魏碑体书法。他对魏碑的临摹是极其勤奋的,他自己的描述是:“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他对魏碑的感受与研究是超级投入的,“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亲自从事田野调查,涉足专项收藏。他有一个斋号为“鸳鸯七志斋”,“鸳鸯七志”意指七对夫妻的墓志。其实,他的收藏远不止于“七志”。从民国初年起,他先后搜集到的汉代至宋代石刻墓志387方,其中多为北朝墓志。这些墓志既有书刻俱成者,也有书而未刻者。这为于右任的临摹提供了真切的原始材料。在于右任以前,已经有一系列名家尝试从魏碑楷书转换出行草书,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李瑞清是其中著名者,于右任由魏碑楷书进而行书,目标相似,但是成就巨大,后来居上。时至今日,将魏碑写到如此境界者,也未见第二人。

于右任与赵孟頫的关联值得注意。于右任的书法训练从儿时在陕西故乡师从第五先生、毛班香先生就开始了,他曾经与当时的多数蒙童一样临摹过唐楷与赵孟頫。赵孟頫绝非书法史上的第一流人物。除了绘画与杂剧,元代在文艺史上是塌陷的,赵孟頫书法擅名一时,属于典型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现象。后代很多书法家从临摹赵孟頫起步,完全是环境与师资条件限制下的无奈选择。后代的书法家,几乎无一人能够仅仅通过学习赵孟頫而取得惊人成就。于右任的书法起步于赵孟頫,这个起点不算很高。但是,于右任是一位善学者,他后来的风格虽然与赵体大相径庭,可是却将赵体与其他“帖学”系统的书法中共存的可贵的一面--行笔的连贯性与圆润感继承了下来。在临摹魏碑时,他首先已具备一种迥异于其他碑学书家的“前理解”。

在楷书阶段,于右任的笔法处理,就不斤斤拘泥于魏碑的刀刻轨辙,而是强调毛笔书写时的自然挥运,不刻意营造铦锐方磔的效果,这或许与早年学“赵”有关;此时的字形结构已浑厚开阔,毫无拘谨,但是尚未达到精彩的地步。

到了行书阶段,于右任的用笔更富变化,举重若轻,首尾呼应,即使在施之于径尺大字时,也毫无窘迫勉强之态;字形结构在恢弘开阔、豪放潇洒的总基调下充满正险、开合、巨细等姿态变化,相反相成,随机生发;章法方面也自然铺展、不拘一格,精彩组合层出不穷。此时的于右任达到了碑与帖的深度融合,如庖丁解牛,技进于道,足以傲视同侪。

于右任的成功实践显示了北碑书法的潜力,也显示了艺术家个体神奇的创造伟力。这种能力可以欣赏,但是难以解析。有人认为于右任“在书法上享名”或与其社会地位有关。这种说法是不公正的。民国时代地位优崇的人物热衷书法者不止于右任。如当时即有所谓谭延闿(楷书)、吴稚晖(篆书)、胡汉民(隶书)、于右任(行草)“四大书家”之说,与于右任相比,吴稚晖年资更老,胡汉民、谭延闿职位更高,但是他们在书法史上都不能与于右任并驾齐驱。时至今日,人们会继续探究于右任书艺,但是不会对其他几位投入太多热情,甚至已不再理会民国“四大书家”这样不具备历史眼光和学术价值的诨号。

书艺之外,于右任人品可嘉。他曾对多位同代书家不吝赞美,如谢无量、沈尹默、张树侯等,他还对王世镗这样的野外遗贤倍加关照。这些人当然是书家中的佼佼者,不过其书法史价值都逊色于于右任。这反映了于右任作为一时书坛主盟者的高风亮节、古道热肠和内在自信。另外,于右任没有独私自己多年苦心收藏的书法文物,而是将大量书法刻石托杨虎城将军送交“西安碑林”,为天下共享。这都是稀有的美德。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 2024-06-12 16:58

    真大师,近现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