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元年,摄国政。
当时鲁惠公薨,他的正式继承人姬允,也就是鲁桓公只有七岁,大鼻涕都擦不干净,担任国君不合适。大夫们认为隐公年长且贤,一致推举他当国。
鲁隐公考虑的是,如果他不担任国君,弟弟又那么小,大臣们可能会另立老大,不能确保弟弟将来能够继位。即使不另立老大,姬允球也不懂,肯定会被操纵。
只有自己摄政,等到弟弟成年,再把位子让给他。
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
清代学者高士奇说:鲁隐公不可能不知道周公辅成王的事情,所以他如果真心想辅政,完全可以学习先辈,让姬允直接继位,自己担任国相暂时主持国家事务,将来还政于王,又是一段佳话。
可他却选择了摄政,一屁股坐上宝座,他说他不贪恋权位,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而且,周成王当时年纪应该比鲁桓公还小一些,周公仅仅代政六年便决定还政。鲁隐公代政十年,姬允将近十八了,并没有还政的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夫开始琢磨,莫非鲁隐公想继续干下去?
隐公11年,公子挥觐见隐公,试探性地问道:“老大要是打算长期治理国家,觉得姬允碍眼,我帮你弄死他,事成之后请升我为太宰。”
鲁隐公虎躯一震,他此刻才意识到再不交出权力,已经引起人心的猜忌。
经过短暂思索,鲁隐公最终的选择是名节,于是对公子挥道:“我弟弟已经成年,我正准备还政于他,去隐居休闲。”
公子挥脸色立刻一变,大脑宕机10秒,我擦,押注押错了!
鲁隐公竟然没有意识到,公子挥的言辞和行为,已经完全超越了臣子的范畴,扬言要杀死储君,并且籍此来谋求拔擢,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危险人物,叛逆之臣。
鲁隐公既不控制公子挥的自由,也不监视其行动,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然而公子挥的心头像是一万头猪拱过的菜地,稀烂稀烂,他不能保证,国君不和弟弟说起今天他的所作所为。那么,只要姬允当政,自己肯定立刻享受大鼎泡泡浴。
为了保命,只能再搏一搏。公子挥又去见姬允,诬告鲁隐公为了长久执政,要除掉他。
公子允本来就对哥哥一直不交权心存疑惑,心怀不满,兄弟之间没有进行什么交流,鲁隐公也没有给姬允吃过定心丸。
公子挥一拱火,姬允杀意顿起,俩人经过策划,在鲁隐公出宫祭拜时,实施了暗杀行动。事后,栽赃蒍氏家族弑君,蒙蔽真相。
鲁隐公死后,姬允继位为君,公子挥得以升迁。
鲁隐公狠又狠不起来,想讲究吧又不纯粹,危机意识淡薄,他的死能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