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妻子嫌弃,写下一首最爽的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曼容过过 2024-06-22 14:17:09

李白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很多,而且大多数朗朗上口,是人人都能背上几句的程度。

但他有一首诗,不但出名,还浓缩了李白半生的苦闷,成了无数能人志士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在李白一众出色的诗歌里都享有独特的色彩。

相传这首诗,是李白被妻子戳伤自尊后所作,而且是一气呵成,没有多少润色。

这是李白的哪首诗?一代大文豪又为什么被亲近的人嫌弃,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故事,一探究竟。

跌宕起伏的文豪人生

喜欢李白的人,大多数都是崇拜他笔下的极致浪漫。但导致他一生跌宕起伏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主义。

李白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生活富足,但就是因为祖上这层商人的身份,让他之后的求官之路很不顺畅。

唐朝虽然商业繁华,对外开放,但依旧不改重农轻商的老传统,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财富就有所改变。

加之李白有胡人血统,而且颇有个性,不愿依附权贵,所以他早年的摸爬滚打并没有给他求来什么好结果。

虽然处处吃闭门羹,李白还是没有就此放下自己的理想心性,始终觉得自己有大才,总有一天能成功被发掘。

但当时的盛唐,虽然表面上繁华异常,但骨子里面其实已经开始崩坏,李白将自己绑缚在空中楼阁,远离阿谀奉承,实则是阻断了自己能通往权贵阶层的唯一道路。

从他的诗歌里就能看出,他实则常在理想和现实中摇摆。打不垮不堪的现实,又放不下心中的理想,他便只能将这些情绪宣泄在自己的诗歌里。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些诗句无不赞颂理想,表达不向现实妥协的决心。虽然现实始终不如意,但李白一直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和残酷的现实做斗争。

对浪漫主义的极致追求,让他的性格染上狂傲的色彩,导致了他之后仕途的不顺。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的事业终于迎来转机,当时权贵阶层的最高领导人——唐玄宗李隆基看上了他。

之前献诗屡屡不顺,但这次李白靠着贺知章的举荐,和自己半生游山玩水所见,以一番精彩的言论,俘获了唐玄宗的心。

唐玄宗当即给他批了个“翰林”的官位,让他以后有了“公务员”的身份,直接给朝廷写诗。按理来说,“翰林”不是什么难当的官,每天写写诗歌,顺带陪着玄宗念诗就好,专业对口,又闲散清雅,当值期间不容易犯错。

但李白依旧因为一身傲骨得罪了权贵阶层,这好日子只过了一年就被罢免,灰头土脸回了家。

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候,杨贵妃为他亲手研墨,他在满朝权贵的面前,醉醺醺写下让众人叫好的诗。

可如今,他被辞回家,又成了曾经那个一无所有的李白。他为人太狂傲,因此注定不适合待在权力的旋涡里,只适合流浪在山野之间。

这样的性格特色,使得他在多数人眼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孟浩然、贺知章等挚友欣赏他的浪漫情怀,却也不理解他为何如此空中楼阁,不愿意接受世俗的规训,用普通人的方式谋生。

他的前半生是浪漫且孤独的,但幸得一位懂他的妻子,始终站在他这边,给他减轻了不少心理上的负担。

只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许氏早逝,他人到中年,又有年幼的孩子要照看,便选择了续弦。

他的第二任妻子刘氏,就要务实多了。在她眼里,李白根本没有一点担当,眼见着有这么一大家子人要养活,还整天喝酒吟诗,不干一点实事。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刘氏越来越不愿意忍耐,对丈夫的责备都摆到了明面上来,两人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了。

怒而作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便是在一次和妻子的争吵后所作。这诗的前面几句铺垫并不算出名,但这句却被代代相传了下来,成为了李白理想化人格的标志性象征。

谁能想到,这只是和妻子争吵之后的几句随性抒发呢?相传那时的李白,已经年过四十,却还没有谋得一官半职。

虽整日以诗会友,积极献诗,但始终没能达到适宜的效果,家中并没有因为他多写了几首诗歌,就多了几两糊口的银钱,因此刘氏一直对他颇有微词。

在他又一次碰壁回家后,刘氏对着醉醺醺的李白冷嘲热讽。

说自己命不好,续弦到这样一户人家,丈夫不争气留给自己这么大一个烂摊子,眼见着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还有闲心在外头喝花酒。

面对妻子的数落李白敢怒不敢言,毕竟人家说的句句是实在话,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确实没尽到什么应尽的义务。

虽然知道妻子的话有道理,但他半生以来的失意和委屈还是被亲近之人的几句怨怼激发了,提起笔就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前半段对人生不如意的倾诉,和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倾倒了出来,更显得这最后一句的总结熠熠生辉。

在他面前,一切都是有希望的,否定他的声音只是因为不了解他而已,他并会不放在心上。

纵使是出走半生经历过了这么多的烦恼苦闷,他也不打算放下心中的理想,向着世俗妥协。李白的结局没有正式的记载,有说他是醉酒之后落水被淹死的,也有说他是万年穷困潦倒病死的,但无一是世人眼中的体面结局。

这也彰显了他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互不理解,更多的,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拉扯。

刘氏是想要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人,她虽然总是因为对生活的不满,对丈夫冷眼相向,但他在李白潦倒的后半生都始终追随着他,没有离他而去。

她的观念是符合当时世俗的大势所趋,可惜的是她始终劝不动这个认为理想大过天的诗人丈夫,两人只能在不断的争吵里艰难度日。

她并不是嫌弃李白本人,而是讨厌他这套不愿对现实低头,始终高高挂起的人格。这人格让他们只能在现世中勉强度日,刘氏很难不心生怨怼。

世人眼中的李白也是如此,大家既喜欢他始终蕴含的极致的理想主义,但自己的理想真正与现实博弈的时候,大多数人又不会做出和李白相同的选择。

所以李白的诗风才一直难以超越,因为他的灵魂一直超脱世俗。

李白——理想的具象化

如今我们熟识的世人,大多数都曾在朝为官,王唯、孟浩然、贺知章……李白纵使放在他们中间,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们的诗歌各有风格,但要论浪漫和狂傲,李白则一直是“领头羊”式的人物。

自古以来批判李白的声音不少,但几乎都聚集在对他性格的声讨上,很少有人会说他的诗写得不好。

因为新生儿一般的纯粹,李白才一直与现实做派的人们格格不入,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写出别人写不出的诗歌。

从他的仕途来看,他几经浮沉,事业的辉煌转瞬即逝,算不得成功人士。

但从他的诗歌来看,他确实真正做到了人与理想的合二为一,在诗人汇聚的盛唐时期,创出属于自己的诗风。

他同时是天才和失败者。败的是他属于现实的这一部分,但他精神的高度,却始终站在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是真正的强者。

这便是他的诗歌从古至今,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都始终受人欢迎的原因——人是欲望和现实躯壳的化身,人的现实和理想之争是几万年来更古不变的命题。

那些折损在现实的权威之下,不得不埋藏自己理想的人,从李白的诗歌里读到了理想的至高境界,所以他们喜欢李白。

那些依旧负隅顽抗,没有被现实击败的人,从李白的诗里看到了胜利的束光,所以他们爱把李白的诗当成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世人在探讨李白的时候,喜欢提起与他属于同一时代的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最佳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

但无一例外,他们的诗歌都是我们的文化里,珍贵的且不容质疑的宝藏。

李白和杜甫一样,他们的的肉体已经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们的精神却因为他的诗歌得以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平凡人。

0 阅读:0

曼容过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