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信源来源,请知悉。
高敬亭将军是红军的著名将领,但他的生涯充满波折。
1939年6月初,在安徽肥东青龙厂附近的树林,一声枪响中断了平静,红28军的司令官就此倒下,被自己人射杀。
毛泽东对此大发雷霆,批评项英:"项英真是糊涂,内战时蒋介石高价悬赏高敬亭都未能得手,现在新四军竟主动要求杀高,蒋怎会拒绝?"
40年后,他又是如何得以平反,并在军史馆中被铜像纪念的?这位昔日的英雄为何遭此命运?
重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原名高志员,1907年8月14日出生于河南光山董店的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乡苏维埃武装委员。
由于他作战勇敢并有一定文化水平,加之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以及中共六大对工农干部的需求,高敬亭迅速得到提拔。
1930年,他先后担任光山县苏维埃主席,以及鄂豫皖特区和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在任职期间,高敬亭领导并参与武装斗争,创建了光山独立团、赤卫师和游击师,这些部队后来编入红四方面军。他指挥部队攻占了80多处地主武装的据点,成为红军中的杰出指挥官。
1934年1月,他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并在9月出任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统一领导该地区的党政军工作。
同年11月,中共中央派程子华传达长征的指示,要求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抗日。这时,吴焕先带领红二十五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而高敬亭留下来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在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
大别山的抗日英雄传奇1935年2月3日,农历大年三十,在安徽太湖县凉亭坳的金家大屋,红二十八军成立,高敬亭担任政治委员并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党政军工作。该军队起初仅有1400余人,却在巍巍大别山再次升起了红旗。
高敬亭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千余人的队伍在鄂豫皖边区45个县与远超自己数倍的敌军作战,创造了一系列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在随后三年的游击战中,他指挥不足2000人的部队战斗数百次,总共歼敌7.5万人,牵制敌正规军68个团约17万人,并在战斗中扩充到3100余人。
到1937年,高敬亭在边区22个县建立了游击根据地,显著支持了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长征。红二十八军成为南方8省14个游击区中唯一保留军、师建制的队伍。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表扬红二十八军“与敌人斗争很有成绩,很了不起”。
1938年春,周恩来在武汉接见高敬亭,赞扬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保存了一支红军部队,成绩显著。
特别在1938年5月16日,第四支队在巢县蒋家河口击毙日军第六师团守备队20余人,无一伤亡,标志着华中敌后游击战的开端。
这场战斗也是新四军首次深入敌后的战斗,蒋介石亲自致电祝贺。此外,高部在桐城棋盘岭的战斗亦声名显赫,首次活捉40名日军,成为新四军战史的骄傲。
错杀事件始末在王明领导下的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基于“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但主动撤出根据地,还派出上万名党员和革命青年帮助桂系军队改造基层组织。
在长江局会议上,对于高敬亭提出的建议——让第四支队回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王明等人斥责此提议为“不服从统一战线,消极抗日”,并严令高敬亭在大别山“不允许留一兵一卒”。
桂系军队在大别山站稳后,开始限制第四支队的发展并扩大自身武装力量,高敬亭的部队因此受到桂系和日军的双重打压。
中共中央随后指令新四军东进,将皖东及江苏部分地区变为抗日根据地。但高敬亭认为不应轻易放弃大别山,因东进问题与新四军军部发生尖锐冲突,导致行动迟缓,引发军部不满。
1939年3月,高敬亭带队进至合肥众兴集,但因病返回,并带回特务连。到4月底,叶挺在庐江东汤池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并再次命令高敬亭东进开展游击战。高敬亭不从,叶挺愤怒地直接指挥部分团继续东进至合肥。
6月20日,项英以反党、反中央和可能投敌的罪名,请求枪决高敬亭。蒋介石接到这份电报,半信半疑,因为国民党军未能抓获高敬亭,而共产党却主动提出此要求,令人难以置信。
项英
蒋介石在情报部门获悉王明、项英与高敬亭在大别山根据地问题上的分歧后,明白这是中共内部的纷争。蒋随即利用这一机会,下令项英、叶挺处决高敬亭,电文中的“所请”二字明确表示这是项英、叶挺的请求。
叶挺带着蒋介石的批准电文来到肥东青龙场褚老圩。高敬亭被告知军长到访,尽管有人劝其小心,但他坦然前往:“俺心里没鬼,俺要去。”到达后,高敬亭被立即拘捕,他的警卫武器被缴。
从6月21日至23日,叶挺和江北指挥部领导在合肥青龙场附近的林子里召开了针对高敬亭的大会,会上提出高的四大罪状:不服从军部领导、排挤延安干部、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并决定处以死刑。高敬亭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留守大别山是正确的。
6月24日,面对即将被枪决的命运,高敬亭坦然接受:“死对共产党人无所畏惧,我没有罪。”他请求为他的家人照顾,并在最后向叶挺敬军礼,叶挺回礼后,高敬亭被带走执行枪决,结束了他的生命。
冤屈得以昭雪高敬亭被枪决后,中共中央的电文才抵达,指示对高敬亭采取过渡办法,派遣得力干部协助四支队改造。但叶挺收电后痛感迟疑,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新四军军部会议中,叶挺、张云逸、邓子恢均深刻自省,表达了对事件的悔恨。
但高敬亭的冤屈并未因此得到彻底昭雪。高的家属及部属在事件后仍遭受歧视和迫害。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此事持谨慎态度,始终强调团结。
对于高敬亭的处理,中原局曾提出三点建议,符合团结的方针。毛泽东在1943年曾反思是否应将高敬亭送至延安学习,显示出对高的怀念。
江北指挥部在高敬亭牺牲后对四支队进行整顿,导致过度打击,引发干部恐慌,对四支队的壮大造成损失。
原四支队后被拆分为新第四支队和第五支队,徐海东和罗炳辉分别担任司令员。徐海东认为处决高敬亭是错误的,他强调高敬亭在鄂豫皖苏区的贡献,指出高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而非反革命问题。
徐海东
在狱中,高敬亭在遗书中表明了对革命事业的眷恋及未竟,他请求将幼女交由人民抚养,自己则无怨于党和人民。
不幸的是,他的家庭因被视为反革命家属而受到不公待遇,直至成年的女儿高凤英了解真相。
1975年11月,高凤英向毛泽东写信求证父亲之死的真相。12月,毛泽东病中指示重新审查高敬亭案,表明此案处理有误,怀疑责任在项英。
高凤英
1977年4月,遵循毛的指示,高敬亭被平反,确认其“功大于过”,撤销了其“反革命”等不当定罪。
1980年4月,高敬亭家属在政府帮助下找到并在合肥烈士陵园安放了他的骨灰。1983年10月,他被官方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胡耀邦总书记在合肥对高凤英表示,高敬亭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平反之后不应再有质疑。
胡耀邦
1989年6月,高敬亭的老战友在其遇害50周年时召开了纪念会,进一步肯定了他的贡献和牺牲。
结语高敬亭身为革命者,其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不幸,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个人命运的波动。他虽在狱中遇害,但家人对他名誉的坚持最终使他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
这一过程不但彰显了个人坚持正义的力量,也提醒我们历史的公正需要依赖事实的不断澄清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高敬亭的故事激励我们继续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希望。
参考信源:
中国知网:[1]有庄.一个历史的悲剧——高敬亭之死[J].百科知识,2007,(20):41-43.
中国知网:[1]颜梅生.高敬亭:从“肃反”中制造冤案到自己含冤被杀的高级将领[J].云南档案,2016,(03):41-44.DOI:10.14074/j.cnki.yunnan.archives.2016.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