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靳建疆
整理/温暖的时光
我叫靳建疆,1984年7月,我和29名防化学院指挥系84届学员刚一毕业,便于1984年8月11日赴云南边防前线参战。
在战斗中,有2名学员英勇牺牲,3名学员光荣负伤,25名学员荣立战功,53人(次)分别受到各级奖励,9名共青团员全部火线入党。
学员们以自己参战的实践证明,“学生官”在战场上是经得住考验的。正如部队在赠送给我们的锦旗上写的:“军校培养良才,战场淬砺成钢。”
艰难困苦何所惧
我们参战的30名学员中,有大学本科、大专和中专毕业志愿从军的,有高中毕业考入学院的,也有从经过部队基层锻炼的战士中招收的,还有干部子弟。我们都感到,到战场上去锻炼,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战地生活是艰苦、紧张的。但我们这些年轻学员,以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战胜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我们到达前线时,虽然正值旱季,云南前线亚热带山岳丛林“三大一少”的气候特点非常突出。
一是雾大。阵地上终日云雾缭绕,雾大的时候几乎对面看不见人。
二是湿度大。山地经常是淫雨霏霏,学员们风趣地说,在老山抓一把雾可以攥出几滴水来。
猫耳洞里和堑壕中,泥浆过脚背,坐卧不得。身上的衣服又湿又脏,常常多日不干,不少同志患了皮肤病。
三是温差大。那里虽然不像北方三九天滴水成冰,寒风刺骨,但早晚却又湿又冷,特别是老山主峰温差更大,我们手脚和耳朵都生了冻疮。
一少是日照少。太阳出来便是热辣辣的,酷热难耐。
阵地上送饭很困难。往老山主峰送一次饭,炊事员背上铁桶和水壶要四肢并用才能艰难地爬上山,往返要3个半小时。
去前沿阵地还要经过被战士们称为“生死线”的敌火力封锁区。有时饭刚送到就被敌人的炮火打飞了,有的炊事员英勇牺牲在送饭的路上。
学员排长祁亚虎带领部队坚守在某高地,敌人炮火把储藏在防炮洞内的食品炸飞了,小祁3天4夜只吃到半块压缩饼干,仍然和战士们一起坚守着阵地。
阵地上没有水源。同志们被硝烟熏得口干舌燥,有时为了找水还伤亡了一些同志。好不容易取回来一点水,干部让战士,战士让伤员,伤员让给能战斗的同志,谁也舍不得喝。
在阵地上,同志们一两天喝不上水是常有的事,学员和其他干部战士一样,喉咙干得沙哑了,嘴唇干得起了泡、裂了口,有一个学员从前沿下来,一口气喝了两壶半水。
在阵地上,白天敌人打炮,在猫耳洞里根本睡不着觉,晚上又要上阵地防散偷袭和抢修工事。
在1985年1月15日的战斗中,在某步兵团和地炮团担任参课的学员韩铁军、张志华、陈新,整整108个小时没有睡觉,嗓子哑了,眼睛红了,困得实在不行就抽烟,用针扎腿,将头往工事上撞。
在防炮洞里,大家用石子和弹片镶嵌出天安门的图案。战斗间隙,学员们采来野花栽在罐头盒里,移来芭蕉树栽在工事门口。
就连那爬山用的拐杖,也精雕细刻,有的刻上了龙或牛的风姿。学员王锋蹲在猫耳洞里,写了这样一首诗:
祖国是谁的?是人民的,是你的也是我的。为了祖国建设、人民安全、民族尊严,您的儿子——军人,决不会给您丢脸,他会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做一个使您自豪的儿子,去拼杀,去冲锋,直到生命的最后瞬间。
流血牺牲勇向前
在1月15日的战斗中,敌我双方争夺十分激烈。我们的学员,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良好的军政素质。
共产党员、喷火学员陈远锋是个腼腆秀气的小伙子。他瘦瘦的个子,平时不善言辞,总是笑咪咪的,但在战场上背起几十斤重的喷火器却像小老虎一样勇猛。
向阵地开进前,他坚决要求带配属分队到战斗最激烈的部队去。领导考虑到他身体单薄,没有同意,他就不断地去找领导。
当领导批准了他的要求后,他高兴得跳了起来,端端庄庄地敬了个礼说:“谢谢首长:保证完成任务!”
到达阵地后,他带领战士白天坚守某高地,晚上搞运输,向各高地运送物资给养。由于劳累过度,他晕倒在路上,战士们争着要背他下去,可他一直咬牙坚持。
收复越军盘踞的某高地时,陈远锋要求参加突击队,把担任主攻的任务抢到了手。在誓师大会上,他立下了庄严的誓言:“我要让人们看看真正共产党员的样子。”
1月15日战斗打响后,他背上喷火器担任正手,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我炮火延伸以后,为了给战友们趟出一条路,陈远锋第一个冲了出去。快接近敌人阵地时,陈远锋的左腿被敌人的炮弹断了,腹部受了重伤,肠子流了出来,但他仍然以钢铁般的毅力向前爬行着。
尖利的石笋撕碎了他的军衣,划破了他的皮肉,鲜血从他的伤口往外流。敌人又打来一发炮弹,我们这位年仅22岁的学员壮烈牺牲了,牺牲后,他仍然保持着冲锋向前的雄姿,身后留下了6米长的血迹。
陈远锋英勇牺牲的壮举,深深地晨撼了战友们的心。紧跟在陈远锋后面的18岁的小战士赵铁亮,身上的输油袋被敌火箭炮弹打中起火,但他没有停步,带着熊熊的火焰向敌人勇猛地冲去,壮烈牺牲在冲锋的路上。
喷火班长尚军负了伤,坚决不下阵地,咬着牙说:“我要为陈远锋报仇,为牺性的烈士们报仇!”同志们同仇敌忾,怒吼着冲向敌人,攻占了高地,歼灭了大批敌人。
孙玉奎是我们学员中又一个突出的代表。他在防化连任见习喷火排长。2月11日,再有4天学员就要离开战场,结束锻炼返回北京了,孙玉奎却坚决要求参加收复越军盘踞的某高地的战斗。
这位刚刚入党的新党员,要用战斗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誓言。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在前沿侦察完地形后,他深知将要投入的是一场残酷的战斗。
夜里,他翻来复去睡不着,便给带队的教导员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在我要告诉教导员的是,我不会给学院赴边参战的集体丢脸,相信我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毅然作出选择。但军人的牺牲是因为他们更加热爱和平。”
在誓师会上,孙玉奎激动地说:“父母是爱儿子的,我也爱家乡的亲人,但我更爱祖国。这次战斗是我报效祖国的机会,请党考验我。”
2月11日晨,我们向敌阵地发起攻击,敌人的炮弹和枪弹封锁着我们攻击的通道,一些同志倒在冲锋途中。
面对这激战的场面,孙玉奎没有任何犹豫,带领战友迅猛地扑向敌人。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孙玉奎倒了下去。
他的战友朱春轩要爬过去救他,孙玉奎吃力地摆了摆手,示意战友继续冲击,又指了指右胸的口袋。敌人又打来一排炮弹,孙玉奎英勇牺牲了。
战友们在他的口袋里找到了他交给党组织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从他的骨灰中拣出了大大小小265块弹片。部队首长说:“孙玉奎同志用鲜血和生命填写了一份合格的党员登记表。”
学员祁亚虎所在的七连担负了坚守阵地的任务。在激战中,连队的干部伤亡较大,越军不断地进行反扑。七连阵地的后面就是团前沿指挥所,如阵地失守将直接威胁着整个防御阵地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祁亚虎主动承担了七连三个前沿高地的战斗指挥任务。当时这三个高地上只剩下14名战士,但小祁沉着冷静,把战士重新编组,区分了任务,规定了各种信号,并和战士们一起研究了协同作战计划。
在祁亚虎的组织下,14名战士很快形成了新的战斗集体,固守着个高地。在战斗中哪里情况紧急,祁亚虎就赶到哪里指挥。
他一边准确及时地用电台呼唤炮火压制敌冲击队形,一边指挥战士们用冲锋枪、手榴弹狠狠地打击敌人,多次打退敌人反扑,坚守阵地3天4夜,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战后,团首长赞誉他是“能挑大梁的学生官”。
在战斗中,战友之间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了抢救战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学员熊宗启是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的大学生,他立志从军,报考了军队院校。他虽然只有一年军龄,但在战场上却像老战士一样勇敢机智。
在1月15日的战斗中,他带领战士们为阵地送弹药。当时某高地被我军攻克后,敌人不断反扑,部队急需弹药,他带领3名战士身背手榴弹箱向阵地奔去。
狭窄的通道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敌人的炮火拼命地封锁着。前两批送弹药的战友伤亡在途中。熊宗启机智灵活地带领战士冲过火网,将弹药送上了阵地,保障了战斗的胜利。在返回途中,他的左臂负了伤,但他发现一位友负伤倒在地上,就立刻冲过去抢救。
伤员推着熊宗启的手说:“熊参谋,别管我,不能因为我使你牺牲。”熊宗启坚定地说:“只要我活着,一定把你救下去!”
他用负伤的左臂夹住伤员,用右臂支撑着身体,艰难地爬着。在这样的通路上,前进速度慢便有牺牲的危险,但熊宗启依然咬牙坚持着。
敌人的一发炮弹打来,伤员牺牲了,熊宗启四肢和胸部多处负伤,右眼失明,左眼也仅仅有点光感。
当他被战友拼命抢下阵地,医生护士要立即给他动手术时,他却说:“还有比我的伤更重的同志呢,先给他们动手术吧!”
党和人民络予我们力量
和孙玉奎等学员生活在一起的战士顾平,战前因患尿道结石住进医院,部队开赴前线时,他从医院里偷跑了出来,积极要求第一个上阵地,后来在战斗中英勇辆牲了。
我们怀着悲愤的心情,打开了他那带血的遗书,20岁,正是生命初绽蓓蕾的时节,而年轻的战士却立下了自己的遗嘱,没有悲伤,没有踌躇,只有一行刚劲的大字把一腔情怀书写:
“假如我牺牲在战场上,请同志们将我以站立的姿势埋葬在国境线上,让我永远永远守卫神圣的祖国,圆睁着双目。为了孩子甜蜜地吮吸母亲的乳汁,为了情人柳荫下安然漫步……啊!亲爱的战友,如果我不幸牺牲了,请在我墓碑上刻上:20岁,不是生命的结束,是青春在边防永驻!”
在前线的日日夜夜,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爱。这亲切的关怀和深切的爱,成为前线干部战士英勇杀敌的强大动力。
在向前线开进途中,人民群众争先把水果、鸡蛋送给去征战的“大军”,孩子们把茶水端到我们面前。各种好烟、名酒,罐头,精制的干粮、慰问品,大批慰问信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这里面有孩子们写的信,他们向前线的叔叔汇报学习成绩,表示“长大要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国家民政部崔部长率领八省市民政厅长上前线慰问部队,到医院看望伤员。
安徽省一个县的慰问团由县长亲自带队,出发前,他们走访了所有在前线作战的本县战士的家庭,把父母兄长对战士的嘱托录了音,带到前线。
战士们含着眼泪从县长手中接过家里捎来的包裹,从录音机中听到亲人语重心长的嘱托,激动地说:“打不好仗,没脸回家去见家乡父老。”
当学员走上战场时,亲人们的嘱托时时响在耳边,激励着他们去杀敌立功。学员王冈的父亲是长沙工程兵学校校长,当我们南下的火车途经长沙时,王冈在站台上见到了久别的父亲,在短短的12分钟停车时间里,老少两代军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王校长深情地对王冈说:“爸爸就你一个儿子,不希望你死!但是我宁愿要一个肢体残缺的勇士,也不要一个身体完整的儒夫!”
这庄重的话语,使在场的学员都感动得流了泪。王冈郑重地点点头,坚定地说:“放心吧,儿子不会给您丢脸,我一定带着军功章回来见您。”
开车的铃声响了,王冈踏上了火车,我们从窗子里看到王校长还站在站台上,就央求列车员,特殊照顾一下先不要关车门,让他们父子多见一会儿。
列车员含着热泪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列车徐徐启动了,儿子站在车门口给父亲严肃地敬了一个军礼,站台上的父亲也庄重地给儿子还了礼。半年后,当王冈戴着军功章去看父亲的时候,老军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不仅是父子之间的情感,也是老战士对新一代军人的期望。
熊宗启同志的未婚妻小梁是位娴静、坚强的姑娘。这位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写给小熊的一封信中说:“今天我和校友们看了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我哭了,我们所有的女教师都哭了。但我自信,我有比她们更深的感受,我自豪的是你也在前线。我虽没有见过你训练、打仗,但我透过梁三喜、靳开来、‘小北京’,看到了你。不管你将来是什么样子,我都永远爱着你。”
当熊宗启为抢救战友负伤,乘飞机返回北京时,看着熊宗启眼睛上的墨镜,小梁难过得流下了泪水,但又很快冷静下来。
她知道熊宗启眼下最需要是什么,她来到医院陪伴着熊宗启,为小熊端饭、倒水,为小熊输血。这种高尚的情操,纯真的爱情,不仅是对熊宗启的激励,我们每个人也深受教育。
孙玉奎烈士的母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农村妇女。多年前老人女儿的因病早逝,曾使这位母亲悲痛欲绝,现在老人的儿子孙玉奎又牺牲了,老人家又会怎样呢?
烈士的母亲在学院参加了追悼会后,忍住悲伤,对部队不仅没有提任何要求,反而还一再感谢部队对她儿子的培养教育,感谢同志们在前线给她的儿子过了生日。
当我们享受到美好生活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热爱生活,向往和平,而又为和平献出生命的烈士们……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参考书目:《祖国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