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商洛市洛南县,有一条修建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人工渠道,犹如一条盘龙,穿山越涧,绵延二十多公里,这条渠就是洛惠渠。它修建于1958年,比著名的河南红旗渠还要早修两年,也被称作是陕南的“红旗渠”。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是个“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农业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尤其是县城以西的四十里梁塬,坡塬交错,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日常吃水和庄稼收成,只能指望老天爷。用当地熟知一首诗来形容:有女莫嫁旱梁塬,吃水更比吃油难,天旱塬上干瞪眼,雨涝冲刷不得安。
洛河是洛南县最大的一条河流,其发源于秦岭东段的草链岭,流经洛南县境129公里,从洛南县中部流过。洛河河道所经的川道地势低,而洛南大部分地方位于梁塬之上,无法利用河水灌溉,因而当地有句顺口溜说:洛河水,不浇田,流到河南浇竹园。
有一次,时任洛南县长张东到当地保安镇下乡考察,看到白白流淌的洛河水,就想到如何能把洛河水引上梁塬上,他带领着技术人员,踏遍了洛源保安、梁塬的山梁沟峁,经过勘察测量后发现,洛河上游的地势比梁塬还要高。后来,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勘测,决定举修建渠道,引洛河之水上梁塬。
然而,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政府财力不足。据《洛南县志》记载:当时洛南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为183万元,而洛惠渠工程总投资就要850万元(相当于现在8.6亿多)。在当时条件下,修建这样一个水利工程,谈何容易?
张东县长说,有钱要干,没钱也要干,没粮也要干,没人还要干。为了得到上级支持,他多次去省政府相关部门汇报,当时也没有车子只能徒步行走,从洛南到西安一百多里山路,他骑着骡子翻越秦岭十多次。
经过1956年、1957年反复论证和实地勘察,洛南县委县政府决定上马洛惠渠水利工程。
洛惠渠工程从洛河上游的张坪垭口引水,穿越22.5公里的崇山峻岭,在梁塬分为南北两个干渠,北干渠经过梁塬北原后通入洛河,南干渠,绕永丰川后,一路通入丹江,全长58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达可6万多亩,解决永丰,保安、城关及卫东等10多万人生产生活用水。
1958年9月6日,秋高灿烂,万山红遍,洛惠渠工程开工典礼在保安镇隆重举行。时任县委书记冯培智发表讲话:洛惠渠的兴建,是广大人民征服自然又一英雄行动,这一工程完成后,将使永丰、祖师城关等6万多亩旱地变成水田。当时提出的战斗口是:苦战就是天,把洛水引上塬。坡上扎营,工地安锅,完不成任务,决不下坡。
当时,成立洛惠渠工程建设指挥部,县长张东任团长,县委书记任冯培智任政治委员,武装部长周良才任副政治委员。抽调40多名干部,组织3300多名民工,组成了洛惠渠工程战斗团,以军事编制管理,采取“三三制”,分成三个营,每营分成三个连,每连分三个排,还有一个直属连。战斗团负责施工,直属连负责后勤。
将全县划分为13个区,80个公社,工程上工采用轮流制,每三个月一轮换。每天早上,工人们提前半个钟头集合,跑步、唱歌,晚上收工后还要点起灯笼练武。为激发工人积极性,开展各种争优活动,干部群众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铺。白战太阳晚战星,洛惠渠上争英雄。
初始进驻工地的人员来自全县各地,抽调的个个都是精壮劳力。而那个年代是困难时期,粮食要从各乡镇筹集,蔬菜要去外地进购,吃的都是粗粮、杂粮,工人们一天三顿喝稀糊汤,啃豆渣馍。几千人在一起,没有地方住宿,大部分人睡在草棚里、光席上,草铺上人挤人,两三个人才盖一条被子。
艰苦的生活条件,各种物资奇缺。面对重重困难,工人们没有退缩,大家誓死都要凿出一条活路。
洛惠渠工程需要大量的炸药、石灰和水泥,可这些都是奇缺的物资,哪里有呢?于是自己动手制造,缺什么、补什么。工地上先后建起了火药、水泥、石灰、工具修理等三十多处工厂。施工没有现代化设备,全靠肩挑背驮;炸药少,工人们就用硝铵和木炭自己炒制;没有导火索,就用绵纸包上黑火药来充当;缺少钢钎,就自己土法加工;没有测量仪器,全靠眼睛观察,一切事都是自己动手,不等不靠。他们充就是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1959年9月,距落惠区工程开工时间仅仅过去一年,三千落洛惠渠建设勇士先后打通鸡冠山、老虎嘴、龙山崖、神仙洞等26座悬崖,29座峻岭,凿出22.5km的,宽深1.7米的盘山石渠,在1959年10月1日的《洛南日报》上,洛惠渠工程被称为洛南十年新八景之一。
炮炸龙山崖工程施工中最大的爆破。一炮仅炸药就用去2430多斤,在放炮前提前三天警戒周围群众,爆炸时石块飞出4米多地。一些群众的房屋被飞石击穿。
在流沙台,面对山上不断落下的山石流沙,施工队最后采用昼夜不停,一个营三班倒全部上,挖出渠道马上封盖,100多米的流沙台工程,用去一个月的时间才终于完成。
1959年12月16日,一泓清甜的洛河水,从洛惠渠奔涌而出,流进了梁塬的家家户户。洛惠渠水利工程通水典礼在梁园七十二洼之一的习洼举行。在这个秦岭深处的浩大工程中,有16位工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6人落下了终身残疾。
65年的沧桑巨变,洛河水依旧在这里静静地流淌,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灌溉和洛南城区水源供给线的作用。今天的洛惠渠,已不再单纯的是一项水利工程,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洛南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精神。勤劳勇敢的洛南人民,用钢钎、用铁锤、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资料来源:电视专题片《洛惠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