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昨天晚上巴心巴肝地跑到我这里猛表现,闹了半天是要把你妈接来,真可惜呀,你的“伙计”太不给你争气了”。李宝莉满脸怒气,大声地责骂丈夫马学武。
一墙之隔的客厅里,马学武的母亲搂紧了孙子,既害怕又无助。

电影《万箭穿心》这个场景生动描绘出了指责型伴侣的窒息之处。
在生活里,这种指责型伴侣不在少数,他们极尽所能对另一半放出语言的冷箭:
“你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早就说了不要这样做,你不听怪谁?”
“你耳朵聋了吗?叫你那么多声你都听不见?”
……
亲密关系里为什么会出现指责型伴侣?我们该如何和这样的伴侣相处?一切还要从他们的心理动机说起。
指责,从一段亲密关系的失衡开始
“刀子嘴,豆腐心。”很多爱指责的人喜欢用这句话标榜自己,李宝莉也一样。
夏天搬家,丈夫马学武为工人准备了汽水和烟,没想到却招来李宝莉的一顿呵斥:“真是贱!”
“我出钱,他们出力天经地义,烟不要钱,汽水不要钱?”
马学武听了默不作声,引来了工人的同情,“你被这样一个女人管着,真挺可怜的。”

马学武为了孩子一忍再忍,却忍不住被单位温柔漂亮的女同事吸引。
李宝莉发现丈夫的出轨行为后,除了愤怒,还有一点得意。这一次,她彻底站在了道德的至高点,看着言听计从的丈夫,她越发变本加厉。
一天,马学武带着老娘回家,想要住一段时间。李宝莉见了十分不满,晚上就和丈夫吵架,故意让老人听见:“房子就这么大点,怎么住啊,你去找外面的婊子,帮你伺候你老娘,我不管!”
马学武羞愧难当,再加上下岗消息的重创,最终投江自杀。
李宝莉为什么总是指责丈夫?她和闺蜜的话暴露了她的心理:“我家里条件是不好,菜场卖菜人的姑娘,可凭我的长相追我的人也不少。我选他个乡下人,是他的福气,他凭什么不好好对我,还要我好好对他。”

从一开始,她就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个出身农村,有些懦弱的男人,所以在生活里总要压丈夫一头。
当一段亲密关系里,双方的“权力”不对等,或是一方产生了居高临下的心态,不满就会通过指责的形式传递出来。
用指责来表达爱,是因为恐惧
像李宝莉一样的人对伴侣充满了鄙视,所以指责毫无顾忌,然而,为什么有人明明爱着另一半,却还是忍不住伤害?
这是《再见爱人》的王秋雨和朱雅婷这对恋人中解不开的难题。两个人从恋爱到结婚,相伴20年,有过无数甜蜜的时刻。

王秋雨对朱雅婷无微不至。他会教她人情世故,为她的职业发展铺好道路;会把温度适宜的蜂蜜水递到朱雅琼手上;为了朱雅婷吃上喜欢的鱼,他可以刷鱼刺两小时毫无怨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体贴的丈夫,唯独给不出的,是赞美的话语。
当年两个人领证后,一身白裙的朱雅琼问王秋雨:“我漂亮吗?”他却直言“你好丑。”
酷爱音乐的朱雅琼写好了一首歌,满心欢喜地给王秋雨看,他却评价“太幼稚了。”
在这样单向打压下生活的朱雅婷,无数次崩溃,甚至想过自杀。
“一个人永远不被认可,那活的意义是什么?你是我最亲的人,你都觉得我不够好,按照他的说法,其他人都是假话,他说的才是真的,我就更绝望了。”

习惯指责的王秋雨,有着一个不愉快的童年,他接受的是“天才”般的教育,生活里只有学习。他渴望被爱,但是长时间的情感教育匮乏让他形成了一种恐惧,“如果你不够优秀,你就没有价值。”
进入亲密关系后,王秋雨也自然而然地用这样苛刻的要求对待伴侣。却不知这样的“爱”已经在对方心里掀起惊涛骇浪。
有时候,当一个人用力去打击别人自尊的时候,其实是在发出想要被爱的信号;他指责背后,藏着的是不被爱的恐惧。
可惜,指责从来不是爱的表达方式,王秋雨们,还是会失去最想守护的人。
指责,背后藏着无能为力
除了恐惧,还有一种心理动机促使伴侣“爱上”指责。
曾经有个男性来访者寻求德芬空间的帮助。这个人穿着朴素但是干净整洁,给人一种彬彬有礼的形象。然而他自曝在家庭里,他被另一半控诉像个“控制狂。”
“她吵着和我闹离婚,说我管她太多,让她很累。”

这位林先生小时候家境贫寒,后来通过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又摸索着创业,是白手起家,吃了很多苦。
然而自己的爱人,却是在家境优渥的环境中长大的,两个人在组建家庭后,有了很多习惯的碰撞。
咨询师让他情景再现他在家的常用话语,林先生倒是很诚实,
“成天在家里就知道吃喝玩乐,你看我们周围哪个女的像你这样?”
“孩子也照顾不好,能不能上点心?“
“没事多看看书不行吗?你们公司怎么养着你这样的闲人?”
每一句都很扎心。我们不难理解林先生的妻子想要逃的心理。
再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林先生的“难言之隐”。原来,最近公司效益不佳,他一直为家里的经济担心,想让妻子也有一些职业风险意识。

那为什么不能好好和她沟通呢?
林先生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一开始我是鼓励的,但是时间久了她嫌我唠叨,把我的话当耳旁风,不知不觉我就开始指责她了,因为严重一点她才会听一点。”
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有时候也会把这份期待放在在伴侣身上。这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自我投射”。经济下的压力放大了林先生改造伴侣的期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遭遇过多的挫败,加重了他对另一半的负面评判,说出来的话,就变成了情绪的发泄。
指责,可能是一次次失望的结果,找到症结,才能解决问题。
有一种指责,是在寻找“替罪羊”
有些伴侣因为期待而指责,而有一些,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有个朋友就曾控诉自己的老公,每次从他回家的脸色,就能看出来他今天工作是不是顺利。
平时都好好的,一旦在职场上遇到挫折,就把气撒到家里。
“看到家里稍微乱一点,就开始抱怨我不勤快;儿子不好好做作业也怪我,甚至有一天说就是因为我他才工作这么辛苦。只要他不高兴,我好像就是一无是处!“

“替罪羊”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受到过挫折难以消化,那么他就会以一种敌意和偏见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了减轻压力,他们还会把自己的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这个承受这份“敌意”的人,就变成了无辜的替罪羊。
这位朋友在家庭里,就无形中扮演了丈夫的“替罪羊”角色。
尼采曾说:“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都准备好了进行报复。”习惯指责的人,往往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或是无法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又或是习惯推卸责任。
寻找“替罪羊”,虽然能够暂时疏解压力,但却无法解决长远的实际问题。当指责变成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亲密关系一定会岌岌可危。
走出“指责”陷阱,收获幸福的亲密关系
张德芬老师曾经说过,“亲密伴侣其实都是来教我们功课的。”
所以,如果你遇见了指责型的伴侣,千万不要陷入恼怒的情绪,换个思考方式,他也是帮助你修炼平和心态、处理亲密关系问题的重要“老师”。
那么我们该怎么和指责型伴侣相处呢?
首先要觉察,在这段关系中是不是有讨好的行为?
根据萨提亚心理学理论,人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和指责型是最常见的两种,而这两种也常常成对出现。
讨好型人格在冲突中不断地退让,会无形中助长指责型伴侣的“气焰”。因此你可以建立明确的心理边界,分清楚他的评价和你的真实价值并不是等同的,同时勇敢表达,让他知道被指责时,你是愤怒的。

其次,看到对方内心的缺失。
指责背后常常隐藏着“被看见”的需求。比如一个干净的伴侣,他往往也对伴侣的整洁度有着高要求;一个非常勤劳的伴侣,可能会在生活习惯上挑剔另一半。
你可以肯定他们的优点,看见即是治愈的开始。
最后,要跳出你们之间的互动模式。
指责型伴侣在对另一半进行指责的时候,常常会遭遇两种反应:要么是强烈的反对,引发更激烈的冲突;一种是不停解释,无形中掉入了“自证”的陷阱。
你可以试着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模式,比如很快地绕开话题、冷静地离开,在双方情绪平静的时候再进行复盘沟通。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们只有站在伴侣的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摆脱“指责”带给我们的束缚。当我们放下对伴侣的高期待和改变的念头,“指责”就会渐渐淡化,幸福就悄悄来临了。
愿我们都能收获这份平和的幸福。
策划 | Kiwi
编辑 | Ki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