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架空李渊赢得大唐开国战役,为啥叫太宗,没混个祖字庙号?

寻根拜祖 2024-09-28 09:32:26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很“滑稽的问题”,大唐开国战役都是在李渊的统筹下完成的,何来“李世民架空李渊”一说?李世民本就不是开国之君,凭啥谋取“祖”字庙号?这么做的人只能送他四个字——数典忘祖!

喜欢历史是件好事情,但“迷信历史”,甚至偏离历史事实,把自己搞成“无脑侠”,那就很容易贻笑大方了。

比如题干所谓的“李世民架空李渊赢得开国战役”、“李世民是事实上的开国之君”、“李渊靠儿子的贡献吃现成饭”等等,我奉劝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去好好研读正史,要么干脆洗洗睡吧。

我起初跟大多数“太宗迷”一样,崇拜李世民,也形成了上述结论。可是当认真研读过两唐书后才发现,自己完全被不可信的史料、无脑吹的舆论,以及文艺作品带偏了节奏。

毋庸置疑,李世民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君王,但如果你非要给他戴上一大堆假大空的帽子,那就是变相给他抹黑。可悲的是,李世民为了掩盖自己的污点,不惜篡改历史,这让他的形象跌进了污水坑。

李世民有没有架空过李渊?确实有,但那是在“玄武门之变”(六月初四)后,至李渊禅位(八月初九)的两个多月时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段时间李渊事实上就是个囚徒。

在此之前的近九年时间里,李渊皇权在握,只要他愿意,分分钟就能捏死李世民,你让李世民用什么架空李渊?他有兵权还是有政治势力?

估计一提到“兵权”,“太宗迷”们又温度计爆表了:天策上将就是无敌战神,孙悟空来了也白扯,二郎神来了都要被打成宠物犬,何况人家还有尉迟恭、秦琼、程咬金这些“赛罗汉”。

冷静,一定要冷静,“门道”虽然不够“热闹”,但历史的精华从来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从白开水中砸吧出滋味来的人才能享受到永恒的快感。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意思是说,真正的兵家,你根本看不到他有显赫的战功。原因很简单,这种高手,他的层次太高,根本找不到平级的对手,他会让难打的仗变得很简单,让血流成河的战役变成兵不血刃的收割战,让大规模的冲突变成不战而屈人之兵。

比如与李世民同时期的李靖就是个千年一遇的军事奇才,他一人替大唐拿下整个南方,功劳一点不比李世民低,却没几个人知道。原因就是李靖打仗太神,无论多强大的对手,他根本不用像李世民那样使出吃奶的劲,略施小计,一串组合拳就结束战斗。

李世民的精彩反而衬托出他的“拙劣”,跟对手水平差不多,没高出多少,所以乒乒乓乓打得很热闹,看得人热血沸腾,确实过瘾,但那其实是“低水平”的作战。

尉迟恭、秦琼、程咬金这些“赛罗汉”们的水平更别吹了,容易被人笑话,这些人说白了就是工地上的打桩机,夯地用的,连独立统军的能力都没有,吹他们太掉价。

与李靖的差距有多大?李世民很清楚,所以他经常向李靖请教兵法,还将侯君集等人派到李靖身边学习。遗憾的是,那些“吹派”们竟然乱往李世民脸上贴金,估计李世民都臊得慌。

客观讲,抛开李靖后来的战绩,单论大唐开国战争,李世民战功第一确实没有任何争议,但也没必要胡乱夸大嘛。

请注意,战功第一不代表他就可以脱离李渊的领导,甚至“架空”李渊,将领手上的兵权其实是“纸糊”的,那玩意儿皇帝一句话就可以收回来。

熟悉军事的朋友都知道,所谓“兵权”其实是“调兵权”、“管理权”、“指挥权”的合一,将领只有指挥权,日常管理和征调权根本不在他们手上,即使是指挥权,也要在监督之下执行,但有不轨,立马人头搬家。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为何搞得那么复杂?就是为了制造“三权合一”的机会。

有没有“三权合一”的将领呢?当然有,那就是军阀,或者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唐朝中后期的藩镇,以及皇权衰弱情况下的权臣。

所以,统帅想另立山头没那么容易,除非能搞定大多数有管理权和调兵权的将军。请注意,将领们的家属都留在皇帝身边受到“特殊照顾”呢,这得要求这些人都愿意拿全家人的性命当赌注。

假如李世民“架空”了李渊,请问李世民干嘛还要搞“玄武门之变”?直接命令李渊废了李建成不就得了?

至于李世民的政治势力,确实有,那就是“关东集团”,这也是他后来翅膀硬了的原因。不过,关东集团的实力远不及关陇集团,靠他们搞对抗可以,“架空”皇帝那就是开玩笑。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李世民的庙号为啥不用“祖”,而是憋了巴屈地用了个“太宗”?

所谓“庙号”其实也没那么神秘,它只是后人祭祀先祖时对先祖的一种称谓。中国人讲究“避讳”,对先祖不能直呼姓名,于是便有了“专有称谓”。

逐渐地,这种称谓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变成了帝王们的专属身份象征,便有了命名规矩。

庙号分两类,一类叫“祖”,一类叫“宗”,合称“祖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在甲骨文中,“祖”最初的字形就是“且”。这是个很具象的字,它代表男根,意味族群的第一代男性,其他人都是他的后代。后来人们在“且”在边加了个“示”,表示祭祀,就成了今天的“祖”。

那么“祖”字含义就很清晰了,它表示此人是该家族中的始祖,是所有人共同祭祀的祖先。

在甲骨文中,“宗”的字形就是一间屋子,又引申为一个牌位,表示祭祀的场所。古人祭祀采取分祭,场所很多,每个家族、每人一个独立的屋子或牌位,很多,所以“宗”又引申为“分支”的意思。

比如,一个家族中有“大宗”和“小宗”之分,“大宗”代表有继承权的嫡系,“小宗”代表没有继承权的“庶系”。“大宗之人”简称“大人”,“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随着年代的推移,祖宗越来越多,祭祀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如果每个祭祀日都要将所有的祖宗祭祀一遍,再加上各路神祇,皇帝的膝盖不得磨平了呀?于是人们想出“七庙”(也有九庙之说)折中方案。

所谓“七庙”就是“压缩编制”,只祭祀其中的七位先祖,其余的打包由大臣们祭祀,这些“被打包”的先祖庙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祧庙”。

没有人愿意身后被“祧”,可是“僧多粥少”,怎么办?于是各路学术大师们引经据典,提出各种方案,最主流的是“一祖二祧四亲”庙。

所谓“祖”就是获得“祖”字庙号的始祖,他不能被祧,必须永世祭祀。除了“祖”,剩下的都叫“宗”,二个“等着被祧”,还有四个是现任皇帝以上的四代祖先,叫“四亲”,也等着“新人报道”后逐渐“亲尽被祧”。

为了争取“编制”,后世的皇帝开始将“二祧”也变成了“永久饭票”,通常“太宗”、“世宗”也享受了“不祧之庙”的待遇。理由是现成的,“太宗”是承继太祖的明君,贡献太大,有资格享受特殊待遇。“世宗”表示嫡系发生了偏移,他不获得特殊待遇,就表示后代“名不正言不顺”。

后来,“中宗”觉得自己是“中兴之主”,也应该有资格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祧庙”竟然被压缩为“三亲”。

规矩最怕破口,一旦有人钻了洞,就有人明目张胆地决口子。有人开始担心了,“三亲”没法再压缩了,总不能现任皇帝连自家三代亲人都不祭祀吧?还不得被老百姓笑话死?可是如果再有人想“加塞”怎么办?还不得将“太宗”、“世宗”祧出去?

看起来“太宗”、“世宗”也不保险,怎办呢?好办,干脆增加“祖”的编制,没哪个孙子那么没良心,连“祖”都不认了吧?

于是从曹丕开始破口,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皇帝都是“祖”,分别是“太祖”、“高祖”、“烈祖”,提前占位,谁也别想将俺轰下饭桌。

这股“歪风”席卷魏晋南北朝,我大唐是文化人,怎么能做出数典忘祖的事呢?“祖”代表永恒不变,只能有一个(除了追谥的),“宗”代表分支,可以多个,所以只能有一个“祖”。

于是从唐朝开始“治理整顿”,庙号又回到了正常的秩序,“祖有功宗有德”,只有开国皇帝李渊才能称“祖”,其余都称“宗”,除非李世民不承认是李渊的儿子。

李世民当然不敢这么干,一场“玄武门之变”已经让他饱受争议,此刻他比谁都想做李渊的乖儿子,这种情形下,你给他一个“祖”他都嫌烫手,不敢接。

这个规范一直延续到明朝中叶,直到嘉靖皇帝出现,才再次被打破。

嘉靖以庶代嫡,为了给自己证明,他不惜拉祖宗朱棣给他站台,非要将朱棣的“太宗”改成“成祖”,他借机“上梁不正下梁歪”,提前捞了个“世宗”,抢到了永久饭票。

0 阅读:98
评论列表
  • 2024-11-12 16:29

    你差不多得了,李渊嫡系都被李世民拿下了,杀李世民,怎么杀?李渊下诏让李世民班师回京,李世民带军蹲并州不动,李渊只能灰头土脸的再下诏让呆在并州,灰头土脸的自己找台阶下。还有李渊主持的移都淮南,说什么突厥威胁大,被李世民怼回去,要出兵突厥解决威胁。最终移都被满朝反对作罢。还吹李渊拿下李世民易如反掌吗

  • 2024-10-09 21:50

    说了一大堆其实就四个字 顺位继承

  • 2024-11-10 10:59

    李渊不像其他开国皇帝自己打天下,拿下关中之后李渊就一直坐镇后方。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