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周玉珍,今年已经58岁了,初中文化,来自一个南方的小县城,在街道办事处做保洁工作,前几年退休了,每个月退休金2200元,虽然不多,但也够我一个人基本生活。
我不是本地人,年轻的时候是跟着堂姐嫁过来的。
那时候我20岁,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听话、干活。
我的丈夫叫赵志国,比我大四岁,是我们街道办的水电工,虽然文化也不高,但人老实,也肯干活。
我们两个在一起30多年,从年轻到中年,磕磕碰碰走过来,养育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我们的婚姻其实并不算幸福,但也不是那种天天吵架的地狱模式。
真正让我觉得委屈的是, 志国退休之后提出AA制养老 ,说他的钱他自己用,我的钱我自己管,谁也不欠谁的。
这话是他在饭桌上,当着我和两个孩子面说的。
我当时愣在那里,感觉心一下子凉了。
但这还不是最让我难堪的。 他退休后,每个月会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4000元给他老母亲,也就是我婆婆 。
婆婆今年已经82岁了,身体还算硬朗,但这些年基本不怎么出门。
他说:“妈把我带大,我养老她是应该的。”我没有反对,毕竟那是他妈,我也做不了主。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 志国在去年突发脑梗去世了,婆婆竟然找上我,让我继续每月给她4000元 。
她语气理所当然:“他走了,你是他老婆,这钱还是得你给。”我握着手里那份2200元的退休金单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
02我们夫妻的感情,说深不深,说浅也不浅。年轻时他也对我好过,尤其是在我生孩子那几年,他会帮忙洗尿布、买夜宵,偶尔也会给我买些小首饰。可自从他母亲搬进我们家后,一切都变了。
婆婆是个典型的旧思想女人, 重男轻女特别严重 。
我女儿出生那天,她没有来医院看一眼,反而在家里对着我娘家人说:“生个赔钱货,有啥好高兴的?”我当时躺在病床上,听了眼泪直流。
后来儿子出生,她却亲自下厨做了满满一桌饭菜,还抱着孩子坐在沙发上,笑得合不拢嘴。她嘴里那句“我孙子真俊”像针一样扎在我心口。我忍着泪水,告诉自己: 这是他们的家风,我嫁进来,就该忍着 。
志国从来不顶嘴他妈。她说什么,他从来不反驳。有一次我和婆婆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吵了几句,他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冲我吼:“你给我闭嘴!她是我妈!”我当时手里还端着热汤,差点失手泼出去。
我一直以为老了之后,能和志国安安稳稳过日子。
可他退休那年,突然对我说:“老了,咱们也该各管各的,你的退休金你自己花,我的我自己安排。”我问他:“那你妈的生活费,也你一个人出?”他点头:“我妈我养,不用你出。”
我心里虽然不舒服,但想想也合理,他的母亲,他养,我不插手。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每个月给婆婆4000元, 我从来都不知道金额那么高 。是女儿一次无意中听见他和婆婆的电话才告诉我的。
我去问他:“你一个月就拿5000来块钱,怎么给你妈4000?”他不耐烦地说:“你管那么多干嘛?你又不出一分钱。”
我那时才明白,所谓的AA,只是 他想让我脱离他的家庭责任,但他自己却仍然在履行儿子的孝道 。而我,连个知情权都没有。
志国去世那天,是个阴雨绵绵的午后。他在街道上修电箱,没坚持住,倒了下去。送去医院,人已经不行了。医生说他有高血压多年,不注意饮食,也不吃药,早就埋下了隐患。
我哭不出来,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我的后半辈子该怎么办?
头七那天婆婆坐在家里,面无表情地对我说:“他走了是命,可你是他老婆,得继续替他尽孝。”我愣住了,她接着说:“每月4000,不能少。”
我问她:“妈,我一个月才2200块,您让我去哪拿4000?”她皱着眉头:“你还有两个孩子,让他们出。你是当妈的,不能推脱。”
我哭了,真的是眼泪止不住地流。我一辈子为了这个家省吃俭用, 从没指望过婆婆能对我好,但她张口就要钱,还是在我老伴刚去世不久的时候 ,我真的心寒了。
我跟儿子说了这事。他一脸为难:“妈,我刚买房,房贷压力大,媳妇也快生了,您就别再给奶奶钱了吧。”女儿更直接:“她又不是我奶奶,我小时候她从来不抱我一下。”
那几天我睡不着觉。婆婆天天来敲门,有时候还故意坐在楼道口不走,遇到邻居就哭诉:“我儿子死了,儿媳妇不养老。”
有一次她甚至在街道办门口坐着,说我要饿死她。单位的人都来看我,有人劝我给她点钱了事,也有人摇头说她太过分。我站在人群中,像个犯错的孩子。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去找了她。我说:“妈,我每个月给您1000块,尽我一点心意,但4000,我真拿不出来。”她冷笑了一声:“你这是在咒我早点死?”
我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事不会就这么了。
果然,第二天她就把我告上了法院,说我拒绝赡养她。
法官一开始也觉得奇怪:“你是儿媳,不是亲儿女,这事要看你们有没有协议或承诺。”她当场拿出一张纸,是志国几年前写的,说他每月给母亲4000元赡养费,一生不变。
我看着那张纸,突然明白了。他是真的没把我当成家人,他生前定下的承诺, 竟然成了我现在的枷锁 。
虽然法院最后裁定我没有法定义务继续支付那笔钱,但婆婆还是每日来家门口坐着。她不说话,只是坐着,有时候还带着邻居来指指点点:“这就是那个不养老的儿媳。”
我不敢出门,怕见人。儿子媳妇搬了出去,女儿也劝我搬家。我不舍得,这是我和志国住了三十年的家。
我始终在想: 人老了,到底图个什么?是钱?是尊严?还是一个心安理得的晚年?
03现在我还是住在那个小县城的老房子里,门前的花坛被我种上了些花草,试图让自己心情好一点。婆婆已经搬去小姑子家住,但依旧时不时来我家转一圈。
我没有再给她钱。不是我狠心,而是我真的没这个能力了。我的日子也不宽裕,我也老了,也需要人照顾。
志国走后,我常常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发呆,想他当年说的那句“各管各的”,心里的苦涩无法言说。
有时候我也想,如果婚姻是一场合伙的买卖,当一个人退出了,剩下的人到底该不该继续承担对方的责任?
我没有答案,也不想再强求了。只希望孩子们能从我们的故事里学会一点什么, 不要等到老了,才明白陪伴和尊重,比金钱更重要。
这4000块钱,是志国的孝心,却成了我晚年的负担。我释然了,也愿意放下了。生活还要继续,哪怕步履维艰,我也要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