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这个兴于浙江的家族低调得很

书兰聊历史 2023-07-25 11:12:00

前言:话说“百年王朝,千年世家”,纵观华夏古代历史,王朝更迭不断,绝大多数王朝的存续时间都不长,短则数十年、十余年,甚至有的王朝只能按月计,长则数百年、百余年。反观散布各地的世家大族,动辄辉煌数百年、上千年。不过这一切在唐宋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曾经威名赫赫的世家大族走向了没落。

且看那关陇八大家、吴中四姓和五姓七望等,在唐宋之后还有多大的存在感?很多人因此认为明清无世家,殊不知“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明清照样有经久不衰的世家,只不过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这个时期的世家学会了“大隐于市”。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海宁查氏,若非金庸先生,恐许多人都不知道浙江有一个传承六百多年的查氏家族。

堪称巨族的海宁查氏

一、以儒为业,诗礼传家

1、弃医从文

海宁查(zhā)氏的得姓始祖为周公旦的长子姬伯禽之后裔、鲁庄公之子姬延,史载他曾受封于查地,故以地为氏。都知道人口迁徙在华夏漫长的历史中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据考证,查延的四十五世孙查宗儒在唐朝末年带着家人辗转迁至歙州休宁(今安徽休宁)定居。有意思的是,号称礼仪之邦的鲁国和文风昌盛的歙州被查氏结合在了一起,结果这一支脉没多久就出了查文徽(南唐重臣)这么个名人。

也是五代时期的局势过于动荡,休宁查氏在查文徽意外去世后又开始了漂泊之旅,其中查文徽之弟查文征这一支迁到了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或许是因为婺源多山,查文徽的后人才能远离纷争,安静地繁衍了百余年,直到元末明初的乱世,其后人査瑜才再一次迁家,期间几经周折,最终定居于海宁(今浙江海宁),就是不知道海宁会不会比休宁更“宁”、更静。

坐落于婺源凤山的查氏宗祠

适逢明太祖朱元璋英明神武,于乱世中再造乾坤,查瑜之子查恕也走上了一条治病救人的道路,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常常免费给贫苦百姓看病送药,名声日益显著,直至上达天听,由此被朱元璋请到了太医院中任职,出任太医院正使。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海宁查氏很有可能发展成太医世家,就像同仁堂的乐家一样。

偏偏意外很快就发生了,连两代人的光阴都没能坚持住。一心求安宁的查恕在太医院中并不安宁,他的才华和人品让他备受同僚嫉妒,动辄受到攻讦,最后蒙冤而死。虽然朱元璋后面查清了事情真相,不仅还了查恕清白,还赐予了不错的哀荣。可海宁查氏经此一遭,却是再也不敢轻易从医了。自查恕之弟查慧满怀悲愤地带着兄长遗体归葬海宁老家后,查氏子弟就开始潜心学儒、耕读传家。

海宁查氏赖以繁衍生息的海宁袁花

2、学霸频出

唐宋之后,科举制愈发完善,天下读书人多以考中进士为毕生追求。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十余年如一日地寒窗苦读,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据统计,明朝时期的科举录取比例仅为宋朝时期的1/3,而比例越低,读书人就越卷,尤其是浙江地区还居于科举领先地位,浙江学子就更难了。

科举兴家的这条路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实则变数极多。一则,读书是需要财力支撑的,而且家中但凡有一人读书,则就意味着这个家会少一个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再则,大部分的人家要想出一个进士,不是说一代人的努力就够了,而是要数代人共同努力,循序渐进。不过再苦再难,海宁查氏也“咬定青山不放松”,也是天不负有心人,查瑜的五世孙查焕在弘治三年一举中得进士,光耀门楣。

可见浙江的科举有多卷

科考不仅需要才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需要经验,这也是为何一些“家学有渊源”的读书人比常人更容易考中进士的道理。查焕的完美开局注定会让海宁查氏的科考路走得更轻松些,十二年后,查焕的堂侄查约再中进士,接着查约的侄子查秉彝又考中嘉靖十七年的进士。要说这个查秉彝是个了不起的父亲,他的三个儿子在科考上都有建树,老大和老二中的举人,老三查志立中的进士。

自查秉彝始,海宁查氏让世人瞩目,原因是他的孙子查允元在万历十四年也中了进士,这可是祖孙三代连中进士的殊荣。直到清朝前期,他们家族的这种荣耀都没有减弱半分,查秉彝的五世孙查嗣琏(即查慎行)、查嗣瑮和查嗣庭兄弟三人均在康熙朝中得进士,另有金庸先生得十三世祖查昇等子弟也中得进士,时人赞曰“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就连康熙皇帝都曾为其家族题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看着就很荣耀

二、谨守善心,为国为民

1、绝处逢生

海宁查氏在康熙朝荣耀无比,家族声势趋于顶峰,然而这种热闹劲仿佛又偏离了他们先祖所求的安宁。另外,自古就有个词叫做“盛极而衰”,海宁查氏的危机很快就悄然而至。雍正四年,查嗣庭满心欢喜地奉命主持江西科考,并按例给考生们出了一道题,名为“维民所止”(源自《诗经》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单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查嗣庭出的这道题是中规中矩的,既符合八股文的命题规则,又较好地提出了爱惜百姓的宗旨。不料被有心人检举,说他大逆不道,故意弄一个这样的题目来影射皇帝,理由正是“维民”二字。如果将“雍正”二字的头去掉,不就是“维民”吗?清朝统治者本就对文字比较敏感,查嗣庭这下可就惨了,自己命丧黄泉不说,儿子们不是被问斩就是被流放。

结局凄惨的查嗣庭

查嗣庭一家的凄惨结局并未让雍正皇帝释怀,本着责任扩大化的原则,其二兄查嗣瑮一家被流放至千里之外的蓝天,最终客死他乡。长兄查慎行一家亦不得不入京请罪,雍正皇帝原本是要治查慎行一个失教之罪,碍于他在朝野之中的声望,尤其是他作为文坛泰斗的身份,方才只是批评教育一番,可家族的这番变故让他身心俱疲,回家不到一年就病逝了。

这样的事情其实在康熙初期就有苗头,身为“浙东四大史家”之一的查继佐(查慎行的堂叔)被牵连进骇人听闻的《明史》案。多亏查继佐为人处世,谨守祖训,以善为本,曾救助过时任广东提督的吴六奇,而吴提督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拼力为他周旋,才让他转危为安。或许是因为家族当时依然在上升期,所以大家没有警醒。直到查嗣庭的事情发生,族中子弟方才放下了对科举入仕的执着,安心于道德传家。

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查慎行

2、济美忠良

华夏自古就注重一个“礼”字,讲究长幼尊卑、传承有序,这点在起名时的字辈中就可以看出。海宁查氏作为底蕴深厚的文化世家,自然也不会少了字辈,像前文中提到的查氏子弟,除查慎行外,其余三字人名的中间一字均为字辈,可对照“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来看。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镛,正是其中的“良”字辈。

别小看这字辈,都是有寓意的。就拿“济美忠良”来说,可分成两个词来理解,“济美”和“忠良”,后者之意不言而喻,前者之意为在先辈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且看海宁查氏子弟是否对得起他们先祖的美好期盼。“济”字辈的查济民曾就读于浙大的前身—第三中山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经商之路,后来成为知名港商、知名慈善家,并获得“大紫荆勋章”。

比金紫荆勋章还要高一等的大紫荆勋章

“美”字辈的查文清(金庸先生的祖父)曾在清朝末年出任丹阳知县,任职期间爱重百姓,宁愿丢掉乌纱帽,也要保护两个火烧洋人教堂的百姓。“忠”字辈的查懋忠(金庸先生的父亲)潜心经营祖上传下来的查氏义庄,大力资助孤儿寡妇,并且筹建学堂,让贫苦孩子免费入学。“良”字辈的查良钊曾师从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回国后投身于教育事业,成为著名教育家。

除金庸先生和查良钊外,“良”字辈里还有很多杰出人才,比如著名爱国诗人穆旦(本名查良铮,拆“查”字取谐音而有此笔名)和法学大咖查良鉴等等。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为郭靖设计了一句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观海宁查氏子弟的表现,确实有股子“侠气”,当真无愧于家族传承。

南金庸北穆旦

结语

海宁查氏从元朝末年传承至今,持续时间已逾六百多年,期间虽然没有出过什么大有为的名臣、名相,可在包括科考在内的文化领域却名人辈出,几乎是代有才人出。这在皇权森严的明清时期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如果不是金庸先生阴差阳错地步入武侠世界,恐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海宁还有个牛得不行的查家。换而言之,低调才是大智慧。

像刘墉家和张廷玉家,知名度不比海宁查氏高多了?可这两家又如何了呢?唯有低调,才能细水长流、传承不断。就好比金庸先生曾说他小时候就见到家里有很多藏书,虽然很多书看不懂,可是依然会沉下心去看,并且家族中的休闲活动也都是以看书、论书和下棋为主,十分文雅。可见海宁查氏在家学、家风传承上下的功夫有多深?世间本无太多偶然,若非有因,岂会有果?

参考文献:

《金庸传》

《海宁查氏》

《清代学者像传》

1 阅读:2650
评论列表
  • 2023-07-26 07:25

    维民所止都弄不清楚啊

  • 2023-07-27 00:02

    钱家,去查查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