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领袖为何一定是毛主席?这4个决策,换别人不敢这样选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5-01-14 15:50:54
前言

领袖是党的旗帜,是革命的舵手。列宁曾讲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他还说过:“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

那么中国革命的领袖为什么一定是毛主席,他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呢?

我们不妨看看毛主席经历了什么,从八七会议的黯然失色到井冈山的斗争摸索出革命的雏形;从红都瑞金的艰难岁月到25000长征血与泪的惨痛教训,直至遵义城那场改变中国革命,改变红酒命运的闻名遐迩的会议。

在这段时光里,毛主席曾几度撤职,几度被批判,一次被捕,几度病危,真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正是在这历史的角逐里,毛主席以正确的思想、策略和路线,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党的领袖,从此领导中共长达41年之久。

带队上井冈山

1927年,幸免于难的毛主席,带着秋收起义失利后的队伍一路食不果腹、且战且退,胆战心惊。此时的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带队攻打长沙,要么就此蛰伏,等待时机。

毛主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是执行上面的命令,继续攻打长沙,势必会全军覆没;若是隐蔽待机,又该在哪里落脚?

眉头紧锁的毛主席突然灵光乍一闪烁指着地图上的罗霄山脉说:“实在不行,那就上山,当个山大王。”

井冈山,在中国一众名山里面可谓籍籍无名,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却是有着特殊战略意义的大山。毛主席选择了井冈山,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天才的选择!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山高林密,树木翠绿,泉水潺潺、地势险要。它地处湖南、江西、遂川、永新、宁冈、酃县,两省四县的交界处,这里常年军阀割据,交界之处最容易求得生存。重要的是这里远离长沙、武汉、南昌这些敌之大都市,是真正的山高皇帝远。

而且,这里易守难攻。在崇山峻岭之中,唯有通过五个险峻的哨口,才能上山。只要守住了哨口,就守住了大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何况井冈山四周,没有上山的公路,要想凭借装备优势来攻山,辎重难行,只能靠两条腿和轻武器。

为什么说带队上井冈山当“山大王”,是“天才的选择”呢?早在1927年7月4日的中共中央军执委会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就提出了“上山”的主张,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在八七会议上,毛主席更加坚信了了自己的这一主张,说要“担任土匪工作”。

也正因如此,当他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提出放弃攻打长沙,向井冈山挺进的计划时,便有人说他是想当“山大王”。毛主席站起来反驳说:“历朝历代”从不缺乏“山大王”。“山大王”凭借山势,官兵总找不到办法消灭他。如果说我们也要当“山大王”,那么这个“山大王”,是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闹革命的“山大王”。我们不是不想要长沙,而是现在我们的力量太弱,打不了长沙。中国地大物博,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我们要找敌人势力薄弱的地方去站住脚跟。井冈山就是敌人最薄弱的地方。

正是因为这一决策,创造了第一到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创造了至今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让红旗插满大山,让星星之火绵延万里。

三湾改编——将旧军队改编成革命军队

且说毛主席想将这样一支队伍带上井冈山并不容易,这是一支刚刚经历惨败的队伍,这是一支军心不稳,人心涣散的队伍,这是一支从兵强马壮5000人的队伍变成1500人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队伍。

撤退途中,由于9月的酷暑,致使很多人得了疟疾,时不时的就有逃兵出现,队伍抵达江西三湾时,只剩下1000人左右了。

此时,部队的境遇已经跌到了谷底,一种莫名的悲观情绪在队伍中蔓延,甚至有人明目张胆的当起了当兵。留下来了人也是踌躇满志,不知道前路该怎么走,面对这样的局面,毛主席又该如何破局呢?

毛泽东率先做了大胆的调整,将原先的师缩编成一个团。

对此,第一个表示反对的肯定是师长。师缩编成团,他这个师长不就降为团长了。他自然坚决反对。而且,这么多军官,又该如何安排职位呢?

难不成都让把他们扔到队伍里,变成大头兵?

此时,万不能一刀切之把这些军官变成士兵,亦或是让他们自生自灭,那这样就不会有三湾改编这样伟大的壮举了。一开始就艰难险阻,要想成功,那就成了痴人说梦。若是不解决好这些军官的职务问题,指不定会整出什么幺蛾子。

主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这些未任命职务的军官,组成一支预备军官队,等到日后队伍发展壮大时,优先从这里面挑选军官。同时,要组建一个专负责行军打仗的前敌委员会,里面包含了师长在内的一众高级军官,如此一来,军官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然后,就是支部建在连上,主席为何要这样整编队伍呢?

在三湾改编之前,已经诞生6年的中国共产党还未拉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军事武装。我们党虽然整合和影响了一批国民党军队伍,并建立了相应的党组织,但党组织(支部)均设立在团一级,团级指导员直接管连队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更多的是负责宣传、教育工作,所以,政治工作并无群众基础。

连一级不设立党组织,就无法直接掌握士兵,即便是团一级有了党组织,仍然无法掌握部队。确切的说,我们党掌握或影响的叶挺部队、贺龙部队在三大起义中均已失败收场,党对军队缺乏绝对的领导是关键原因。

这些问题不但是存在于南昌起义的部队中,毛主席直接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因而,毛主席在带队撤往井冈山的途中、从未停止观察和思考,他发现,第一连有个叫何挺颖指导员,他带的队伍不仅士气高涨、战斗力强,而且从未出现过士兵逃跑的现象。主席就去找他当面请教,问他有何带兵技巧。

何挺颖说道:“部队吃了败仗不要紧,要命的是失去党的领导。现在队伍中党组织发挥的作用太少了,和基层官兵缺乏纽带,因而党才会丢失对队伍的控制。他所带领的队伍之所以战斗力强,没有逃兵,就是因为他和连里的其他党员,对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做的到位。何挺颖对主席说,支部光建立到团一级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在连一级,唯有这样,士兵和党组织才能形成纽带作用,真正做到党领导军队。

毛主席听后,豁然开朗,的确如此,经过我的观察,基本上党员多的队伍,不但战斗力强,而且令行禁止。支部建在连上确实可行。

一件事情的成功,少不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全面深入的思考。这是三湾改编成功的关键原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虽然方案有很高的可行性,但主席并未冲动行事。

原来队伍中有一些参加过北伐战争的老兵,主席叫大家围坐在一起,深入探讨北伐战斗力里作风最顽强,建功最多的叶挺独立团的情况。通过了解得知,在北伐队伍中,叶挺的独立团最为特殊,他们不仅有一个团支部,还下辖了六个营级小组,可士兵中并无党员。

因而,将叶挺独立团来举例,这就有了传承,这就是把传承发扬光大。改编便“师出有名”,能让更多人信服。

但是,如果你认为事情到这一步,改编就理所应当的可以完成了,那你显然就太低估毛主席了。

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此时队伍中仍有逃跑的现象。为此,毛主席甚至提出,给士兵们发路费,确保他们可以平安回家。

一位名叫陈三崽的贫苦农民说,老母年迈,我不得不回家照料。离开队伍时他领到了5元路费。可是,刚过一天,他就回来了。毛主席见状便问:“你为什么又回来了呀?”陈三崽诉说着自己离开队伍后的遭遇,说是自己在半路上遇到了国民党部队,不仅抢走了他的路费,还差点把他抓去当壮丁。

陈三崽说:“我不回家了,家里全是国民党。 我即便回到老家,也不能照料母亲,还是当壮丁。我思前想后,不如回自己的队伍!” 毛主席表扬了陈三崽,就这样毛主席留下了一支700人精兵强将。

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对于党整合军队并在军队中准确无误的贯彻自己的意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之后在《井冈山的斗争》也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说:“红军之所以能在穷困潦倒的环境下没有被击溃,支部建在连上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毛主席决策的三湾改编就是这样把一支充满恶习的旧军队改编成了一支为民请命的革命军队,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指挥者。

挥兵进驻东北,为解放战争赢得先机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仅用3年的时间,就打败了兵强马壮的国民党军,就不得不提在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毛主席制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尤其是建立与巩固东北根据的的发展方针。

我们为什么要在抗战胜利之后第一时间抢占东北呢?

东北疆域广袤,物产富饶,交通便捷,早在张作霖统治时期这里就已经具备了较完整的工业基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占了东北全境,并且将这里改编成它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战略补给基地,在掠夺东北富饶的资源的同时,也使得这里的工业得到了十足的发展。

而且,东北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著,它紧邻苏联、蒙古和朝鲜,若是在日本投降后我们可以迅速抢占东北,就等于有了可靠的后方,而且还可以同关键紧邻的晋察冀解放区连成一片,与隔海相望的山东解放区彼此呼应,一旦让国军进占了东北,就会造成其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华北各解放区的局面。

东北是一个有着中流砥柱的区域,将来极有可能归我们领导。若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四分五裂,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现在有没有基础呢?有基础,但是不够巩固,因为我们没有工业,没有重工业,没有机械化的军队,如果我们有了东北,大城市和根据地发成一片,那么,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毛主席在中共七大关于东北重要性的论述

诚然,蒋介石不可能不知道东北的重要性,但仅就当时的条件而言,在日本投降后,在谁先进驻东北的问题上,我们占据了较为有利的先决条件。

国军,蒋介石在东北并没有统治之基,虽然少帅于1928年12月宣布东北军“易帜”,归顺于蒋介石的麾下,名义上成为了国民党统治区,但实际上东北的一亩三分地还是张学良说了算,国民党军在东北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更别提群众基础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军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很快便进占了东北全境,而且在对待东北义勇军抗日武装的事情上,国共两党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国民党、蒋介石的奉行的是不管不顾、自生自灭的态度,而我党、毛主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且还组建了自己领导的抗日武装。

而后,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紧急着便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在复杂的、困难重重的环境中仍坚持不懈的战斗。由于日伪的残酷“扫荡”,抗联损失惨重,为了保存实力,积蓄力量,抗联几乎全部进到苏联境内休整。即便如此,党领导的队伍在此仍坚守了14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蒋介石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奈何他的主力部队正在西南,对东北只能望而兴叹。国军想通过陆路进驻东北,必然会途经解放区,不但要长途奔袭,更要受到军民的百般阻挠,收效甚微,因而,他在美国军舰的帮助下为自己运兵。1945年9月、10月期间,蒋介石利用八路军、新四军刚进驻东北,立足未稳之际,在美军舰的帮助下,将其第13军、第52军运至秦皇岛,之后向东北门户山海关发起猛攻,意在打开东北大门,以武力“接收”东北。11月16日,国民党军队攻克山海关,随即沿北宁路向东北推进,进占绥中、兴城、锦西、葫芦岛等地。

诚然,我们并未实现独占东北的目的,但是却在短期内抽调了大量的部队和干部进驻东北,并依据实际情况重新确立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新方针,通过开展深入的群众工作和有力的剿匪斗争,在东满、北满、西满和南满建立了根据地。

这样我们就形成了背靠苏联、朝鲜、蒙古无后方被袭的风险,不再有此前根据地被敌军重兵包围态势,从而确保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坚实有力的后方基础,更使得全国的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大后方。

而且东北土地肥沃、工业基础较发达,国民党军在这里的统治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抽调了大批干部、战士进驻东北,进入东北的各级干部充分利用的便利条件,趁着国民党与苏、美矛盾的间隙,风驰电掣般的将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

至1946年11月,我们党在东北的兵力已达36万之余,仅野战军就有5个纵队;反观国民党在东北的正规军仅有25万人,算上地方保安团共约40万人。

到了1947年7月,我军兵力已经有51万人,野战军部队增加至9个纵队,39个师;而国军的兵力虽增至50万人,但敌我对比已经可以掰掰手腕了。

1948年1月1日,我们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2月,解放了东北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的人口,并掌控了95%以上的交通要道;野战军部队增加至12个纵队,并创建了炮兵纵队、铁道纵队,共70多万人,算上地方民兵的33万人,已经是103万人了。在数量上已对国军形成碾压之势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大野战军中,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可谓一枝独秀,这不仅得益于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更得益于毛主席“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策略刚一发出,各大战区就闻风而动将一批精锐全东派往东北。

1948年9月12日到11月2日,东野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解放东北全境,这是我军首个获得全境的解放区,为全国的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来了坚实有力的依托。

同时,伴随着东北的解放,就使得我军有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机动力量,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开通了加速器。而后,东野百万大军隐蔽入关,与华东野战军紧密配合,击碎了傅作义的美梦,使得平津战役以歼敌52万的傲人战绩完美收官。

紧接着东野(四野)百万大军挥师南下,杀向中南地区,并分出部分兵力协助第二野战军杀向西南,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在3年多人解放战争中,毛主席做出了一次接一次的、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每一次都至关重要,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不过是这一系列决策中的一隅,它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异于常人的战略目光和政治素养。这也是党可以仅用3年时间就彻底击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打倒蒋介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提出战略大三角构想,为中国争取20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1950年6月还未满一周岁的新中国,就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大打出手,中美关系陷入对抗僵局,自此美国对中国实施无差别的敌视封锁政策,并派出第七舰队进入我海峡,严重威胁我国安全。中国政府无计可施只能实施“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实施无间隙的合作,与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一道抗衡美国。

然而,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更不会有永远的敌人,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这一点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在经济、军事上的全方位复苏,其霸权主义的嘴脸进一步显现,苏共更是以“家长”的嘴脸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进行全面压迫,欲让中国党、中国政府臣服,使得中苏关系逐渐降至冰点,先后发生了中苏大论战、苏联撤走技术专家等一系列事件。

到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苏两国的关系已全面恶化。苏联政府在中苏、中蒙边境驻扎百万雄兵,对我虎视眈眈,甚至扬言要对我们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面对苏联政府的步步紧逼,我们不得不向边境大量增兵,大有兵戎相见之势。以至于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大战一触即发。

中国人民不惧怕战争,可更爱好和平。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更应该协调所有可协调的因素,牵制苏联,防止苏联狗急跳墙。这是当时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人思考最多,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问题。

在美、苏两大战略集团对抗的大势中,苏联疯狂扩张,在世界各地到处点火,压得美国毫无喘息之机。此时,由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无法自拔,面对苏联政府来势汹汹的气势,无奈只能战略收缩,也在挣扎寻求对策。

赫鲁晓夫

如此,中美两国就有了联合对抗苏联的基础。而中国在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有着说一不二的影响力,是世界几大力量中心的一个中流砥柱的力量。为了共同的诉求,中美两国都有了改善关系、彼此合作,一同构建新的世界战略格局的愿景。1971年初,美国总统在记者会上,很委婉地表达了想加强合作的意思。但奈何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根本没有沟通的契机,谁都不敢率先跨出这一台阶。

该怎样来化解这个僵局,破解中美关系的症结,构建新的世界格局,成了两国领导人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

苦等的契机终于到了。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此时,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向中方代表达了访华的要求。可是,这在今天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在当时就是连周总理都不敢轻易拿主意。

4月4日,当报告送到毛主席面前,他高瞻远瞩,立即意识到这是改善中美关系千载难逢的好契机,毋庸置疑。立马批示:“不仅要同意,还要用高规格接待。”4月10日,美乒乓球队抵华,遵照毛主席的指示,14日,周总理亲自接见,并发表了热情洋溢,寓意深远的讲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发表声明,正式公开表示愿意改善中美关系,并做出一系列指示。

从此,中美两国领导人互相知道了彼此的意愿。两国关系迅速升温,逐渐走向正常。小小的乒乓球,推动的两个大国的建交,不禁让人津津乐道,显示出毛主席善于抓主要矛盾,高瞻远瞩的雄才伟略。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标志着中、美、苏大三角格局的形成。中美的正式建交,使得中国可以跳出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一同绞杀的困境,全方位利用美国的力量化解来自苏联的压力,又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巧妙的制约美国了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在进一步利用美苏两国矛盾的同时,还能够让中国处于有利的主动地位。

1974年,毛主席又提出了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思,成为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媲美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国际战略原则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是毛主席在国际战略问题上无可比拟的贡献。

毛主席的大三角格局构想,不但让中国在冷战时期镇定自如,在冷战结束后的新时期,仍然让我们受益匪浅。

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的保持了大三角格局的稳固,这才有了我国20年之久的和平发展的机会,在国防力量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更提升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声望。

麦子熟了千万次,人民万岁第一次,这便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10 阅读:738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