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转折:雍正朝的崛起之路】
近些年来,田文镜在网络上出人意料地火了起来,他在剧中和另一个角色有一段大胆且低俗的脏话内容,后来被众多解说博主处理成了“田文镜,我爱你!”这样的一个热门梗。不过,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呈现下,田文镜真实的历史形象被扭曲了,使得不少人对他有了不少误解。
好多人在年龄这事儿上有个错误想法,觉得田文镜比雍正岁数小,其实不是这样。田文镜是1662年(康熙元年)出生的,雍正呢,是康熙十七年出生的,田文镜比雍正大了16岁呢。再说田文镜的族属身份,也容易让人搞混。一开始,他是汉军正蓝旗(或者镶蓝旗)的人,到了雍正的时候,被抬到了汉军正黄旗。虽说他有汉人血脉,可他是八旗子弟,和普通汉人不一样。而且在雍正登基之前,这俩人根本就没见过面,那时候田文镜没啥名气,没多少人知道他。
1683 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出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这监生可不是通过科举正经途径得来的,在清朝那重视科举的官场中,对他的仕途不太有利。往后,他在好些地方当过知县、知州之类的官职,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基层行政经验。1706 年,田文镜被调回中央,先后担任过吏部员外郎、刑部郎中、监察御史等职务,一直到康熙去世的时候,61 岁的他官职达到从四品,不过没啥实际权力。
田文镜七十一岁离世,要是他在康熙朝就结束了自己的仕途,恐怕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名声,不过雍正登基让他的命运发生了转变。雍正元年,田文镜受命去祭拜华山,在经过山西的时候,他察觉到当地灾情很严重,可巡抚德音却加以隐瞒没有上报,使得百姓遭受苦难。他回到京城后,将此事告知了雍正,雍正很是赞赏,还派他前往山西进行赈灾工作。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田文镜从一名普通的中层官员变成了封疆大吏,这也成了观察雍正朝政治的一个关键着眼点。
田文镜在山西尽心尽力地开展赈灾工作,成果斐然,充分彰显出他的忠心和才干,因而得到雍正的赏识,接着他被委任暂时担任山西布政使,从此官运亨通。雍正之所以重用田文镜,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关。康熙晚年时,朝廷存在诸多问题,官员们要么消极怠工,要么贪污腐败,要么拉帮结派互相争斗。雍正即位后想要进行改革,迫切需要有能力的大臣来帮忙,田文镜就这样被雍正选中了。
【改革先锋:“士民一体当差” 的推行与困境】
不久后,田文镜调任为河南布政使,就此踏上主政河南的征程,其后虽也兼管山东,不过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河南。在他任职期间,黄河治理属于关键工作,要是黄河决堤了,百姓就会遭殃。对此,他颇为重视,实施了众多举措来对大堤进行加固、防护以及管理,取得的效果挺好。
然而在雍正二年五月,黄河的河务情况紧急,封丘县县令唐绥祖依据田地征人去修河工,士绅也不能免除,这正是“士民一体当差”政策的呈现,可却引起了极大的风波。因为朝廷曾经明确规定,士绅依据其品级和功名拥有免役的特权,唐绥祖的这个举动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封丘县的一些生员阻拦唐绥祖,并到巡抚衙门进行抗议,而且在岁考的时候罢考,只有23人参加考试。
田文镜这下可犯了难,一方面得推行朝廷的政策,另一方面又遭到士绅阶层的极力反对。他得在这麻烦的状况里求得平衡,既要保证河工能顺顺当当进行,又得想办法缓和社会矛盾。他接下来的行动和选择,对当地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安稳有着深远影响,是雍正朝地方治理的一个代表性例子,也让大家清楚看到了改革时会碰到的诸多阻碍,以及官员们面对繁杂局面时做出选择的不容易。
罢考事件猛然出现,河南布政使田文镜与巡抚石文焯赶忙向雍正呈报。雍正火冒三丈,让他们俩捉拿闹事的人,还派遣钦差前往河南进行审理。雍正之所以发火,是由于“士民一体当差”是他施行的改革举措,封丘的生员这样做,在他眼中是明目张胆地跟自己对着干,并且用罢考来进行要挟,这种风气绝对不能助长,要不然政策就没办法顺利推行了。
田文镜是改革的坚决推行者,当然对生员的行为表示反对。他一方面把带头的人抓起来等钦差来审理,另一方面组织了补考,并且坚持“士民一体当差”的政策,让士绅去参加黄河大堤的修建工作。经过钦差的审理,带头的人被判处了很重的刑罚。田文镜还悄悄给雍正上奏,说有负责科举的官员庇护闹事的生员,雍正很不高兴,下令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没过多久,田文镜先是代理后又正式成为河南巡抚,他实施了不少举措来对士绅特权加以限制,惩处违法行径,坚决不许他们包揽诉讼、欺负百姓。在雍正四年 2 月,通过田文镜的奏请,“士民一体当差”在河南全省开始施行。
田文镜于河南的施政成果得到雍正的认可,雍正称赞他在三年时间里,把河工治理得好,汛情也能兼顾,让地方安稳,为官清廉,可称得上是巡抚中的首位。然而,他也正因如此开罪了大量河南的官员与士绅。特别是在清查并补足地方财政亏空、整饬官吏作风、打击贪污腐败以及禁止不良惯例等改革措施的推行过程中,触动了众多既得利益之人。尽管处境艰难,他仍旧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在雍正朝的历史中留下了繁杂且深刻的痕迹。他的所作所为成为那个时代政治变革的一个典型代表,也促使后人对改革者的命运和时代背景的关系产生了许多思考。
【督抚互参:官场矛盾的激化与政治斗争】
田文镜这人要求严苛,做事急躁,老是斥责下属,跟下属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弄出了督抚互参的大案子,这案子的主角是河南巡抚田文镜和直隶总督李绂。雍正三年11月的时候,田文镜参奏了河南的5名官员,这里面有4人是康熙四十八年的同科进士,河南那边就有传言说,他因为自己不是科举出身,所以趁机打压读书人。
次年3月,李绂升任直隶总督,在途经开封时了解到这个情况。他跟田文镜都是这年的进士,于是当面对其进行指责。后来李绂进京面见雍正,弹劾田文镜任用奸邪之人。比如有个知县原本是个无赖,却被田文镜提拔,这人勒索官员不成反倒诬告别人,而田文镜听信了这些坏话去弹劾他人,还把黄振国给害死了,李绂请求对此进行严格审查。
雍正派人暗中探查,把李绂奏折的开头和结尾去掉后交给田文镜,命他审问并查证。田文镜推测出这是李绂干的,在回奏时进行辩解,还巧妙地将其引到大臣结党之事上,说被他弹劾的人的同科进士会因结党而庇护对方,进而弹劾自己。雍正想到李绂的身份和影响力,对他是否结党产生怀疑,而田文镜并非通过科举出身,不存在结党的可能,于是就打算借此整治科举中的朋党现象。
经钦差查实,黄振国尚在人世,是李绂对其进行诬告,而知县张球存在勒索之举,田文镜则存在失察之过,双方均有过错。这起督抚互参之事,体现出官场矛盾以及雍正朝政治斗争的繁杂,使我们知晓权力的较量、利益的纷争,还有雍正整顿官场秩序的意向,此乃了解那时政治生态的典型事例,也给后世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鲜活资料,从中能够探察雍正朝官场变化多端背后的深层缘由及影响因素。
雍正把督抚互参这事判定为朋党事件后,对待田文镜和李绂的处理方式大不一样。他不但没惩处田文镜,还帮他辩解,说他被小人蒙骗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赏给他荔枝予以激励。之前还曾派人跟田文镜说让他放心,会护他周全。但李绂却遭到了严厉斥责。
这一结果引得科举士人颇为不满,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对田文镜进行弹劾,由于他的奏报和李绂的相同,雍正觉得这是朋党之间的相互倾轧,背后有人指使,于是就把谢济世的职位给撤了,将他发配到军前干活,李绂也从直隶总督的位置上调到工部当侍郎,之后又被免职关进了监狱,其他牵涉到此事的科举官员也都受到了惩处。
【经济改革:“摊丁入亩” 与 “耗羡归公” 的实施】
田文镜于这场风波中取胜,此后在河南更为积极地推行雍正的改革政策,是其坚决的实施者,丝毫不惧他人言论。除了“士民一体当差”以及清查财政亏空,“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这两项关键的改革举措,在田文镜管理的河南实施得特别顺利,他也因此被树立为模范督抚。
清朝初期的赋税制度,是依据土地征收地税,依照人口征收丁税,这里面的问题很突出。穷苦百姓地少,可却得承受沉重的丁税;富裕的人地多,却是按人口来交税,并且还常常把丁税推给穷人,使得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为了躲避差役就隐瞒人口,这对朝廷的税收以及徭役的征调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摊丁入亩”这一政策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相关问题。此政策把丁税归入地税来征收,在一定程度上让税负变得更为均衡,推动了社会的安稳以及经济的发展。田文镜在河南大力施行这一政策,让河南成为此项改革成果斐然的地区榜样,也给雍正朝的经济改革立下了显著的功劳。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的时候,康熙施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把人口税给固定下来了。雍正登基后,开展“摊丁入亩”,按照土地的多少来征收赋税,将人头税给取消掉了,让富人多交税,以此来均衡税负并确保税收徭役。其实在此之前,部分地区已经进行过试行,而雍正则下定决心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政策。
雍正四年八月,田文镜向朝廷请求在河南施行“摊丁入亩”,十二月得到批准。他对全省的耕地进行清查,把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依照地亩平均分摊到地粮当中,士绅同样如此。为了防止赋税被转嫁,他多次发布文件严厉禁止,对富人隐匿田产的行为予以打击。由于他长期在基层工作,熟知其中情况,这项政策推行得颇为顺利,成果斐然。雍正五年七月,田文镜被提升为河南总督兼兵部尚书,他的旗籍也得以提高。
另外,田文镜积极推进“耗羡归公”以及养廉银制度。在清代,征税后把税银熔铸成官银会有损耗,所以官府收税时会加收“火耗”,可常常会多收。“耗羡归公”就是要把这种行为加以规范,将多征收的那部分统一进行管理,用在养廉银等方面,以此来降低官员贪污腐败的情况,增加财政收入。在田文镜的努力之下,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河南得到了切实的施行,给雍正朝的改革做出了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财政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火耗在补足正税的损耗后若还有剩余,就被称作羡余或者耗羡。这并非是法定的税种,而是地方私自征收的,并且没有固定的标准。在实际情况中,火耗收取的数额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甚至高达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八十,这使得百姓的负担极为沉重,也助长了官员的贪污现象。
官员会贪污剩余的火耗,这是因为清代官员俸禄少,官府也不给他们的随从、幕僚等发薪酬,所以官员为了维持生活和政务运行,常常依赖火耗。还有一部分火耗被当作地方经费,清朝中央集权,把地方建设经费压缩了,地方官府为了维持自身职能和各项开支,就打起了火耗的主意。
康熙虽说在口头上不认可耗羡是合法的,严禁地方去征收,但实际上并没有加以干涉。雍正登基后进行改革,推行了耗羡归公的政策,地方按照低于过去的标准征收火耗,征收上来后上缴到省里,之后再发放回州县。这样一来,火耗变得公开合法了,而且比率降低了,既减少了官吏的舞弊行为,也让百姓的负担减轻了。
雍正二年,在山西,耗羡归公这一举措由田文镜率先施行。之后,他前往河南担任布政使,接着奏请在河南开展此项举措。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河南的火耗率从80%降到了13%,成果斐然,对地方财政的规范以及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推动作用,是雍正朝改革的重要内容,也给后世研究清代财政改革提供了范例和资料。
那时,地方官员的俸禄少,经费也不够,于是“耗羡归公”政策就出现了,就是为了处理这些事儿,避免官员继续搜刮钱财。这政策的资金有三个用处:填补地方财政的缺口、当作地方的经费、设置养廉银来让官员高薪保持廉洁。就像田文镜,巡抚的俸禄是155两,可养廉银却有28900两之多,其他官职的情况也差不多,养廉银比俸禄高得多。
田文镜于河南施行“耗羡归公”之际,坚决取缔各地额外加征的不良规定,向官员明示朝廷已发放资金,倘若再有贪污之举必遭严惩。由于他政绩斐然,被雍正立为模范督抚,使得河南成为各省的典范。雍正夸赞他到任之后忠心为国、清正廉明,河南百姓生活安乐,官吏作风和社会风气良好,在各省中位居首位。
【争议与结局:辉煌背后的阴影】
雍正六年,田文镜担任河南、山东总督,把在河南施行的改革办法推行到了山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后来还被加授太子太保的头衔,同时兼任北河总督。不过,他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行为,像虚报开垦田地的数量以及隐瞒灾情不上报。
雍正常要求各省进行垦荒,田文镜在这方面执行得很到位。从雍正三年到八年,他先后七次汇报河南的垦荒状况,河南的垦荒面积在雍正年间全国垦荒总额中占比达到了 94%。然而,河南开发的时间比较早,虽说历经战乱存在一些荒地,可清朝入关都已经八十多年了,顺治、康熙时期也提倡垦荒,到这个时候能够开垦的土地是有限的。就算田文镜严格认真,这么高的垦田数量,恐怕其中有虚报的成分。
那时有官员提出质疑,雍正却对他加以庇护,没有进行深入追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田文镜的名声受到损害,虽说他的改革成效颇为显著,然而这些争议也变成了他政治生涯里复杂的痕迹,让后人从中看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统治者态度产生的影响,也促使人们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行思考。
雍正驾崩后,大臣跟乾隆讲起田文镜虚报垦田数量这回事,一查还真确有其事。或许是河南当地的官员为了讨好田文镜,又或者是他们害怕田文镜,所以才虚报了垦田数,而田文镜没去核实就往上报了。这么一来,税收就分摊到了百姓头上,让百姓的负担变得更重了。
雍正八年秋,山东西南部以及河南部分区域遭受水灾。身为河南、山东总督的田文镜,仅上报山东的灾情,声称河南未受灾情影响,致使河南灾民不仅未获救济,还被催促缴纳钱粮,日子过得极为艰难,有人不得不去借贷,有人选择逃亡,还有人甚至卖儿卖女。湖广总督迈柱把这一情况呈奏上去,雍正大为震惊,下令询问此事并派人前去核查灾情、进行赈济,同时对受灾严重的州县停止征收赋税。然而,田文镜依旧咬定河南无灾。他的这些举动引起了众多争议,使其名誉受到损害,也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当时官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河南的百姓跑到湖广去讨饭,这是由于周边的灾民大量涌入,河南的富户把粮食囤积起来,使得粮价猛涨,当地百姓连饭都吃不起了。雍正派人去把情况弄清楚,他不认可田文镜的讲法,对田文镜狠狠批评了一番,可又给他找理由开脱,说他年纪大了被手下人给骗了,实际上是田文镜故意不把灾情上报。
原来雍正笃信天人感应,对祥瑞颇为喜爱,将其视作改革新政以及自身皇位获得认可的标志,于是大臣们常常呈报各种祥瑞,田文镜也在其中。在他的认知里,水患属于灾异,上报的话会对自己的政绩予以否定,也会暗示雍正在用人和新政方面存在问题,为了自身利益以及对雍正的忠诚,他决定加以隐瞒。
这事儿给田文镜抹了黑,他早前因检举别人隐瞒灾情而得到赏识、得以晋升,可现在自己却因匿灾而走起了下坡路。随后,田文镜以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为由请求退休,雍正没答应,叫他到京城治病,病好后回河南处理政务。雍正十年,他又生病了,而且病情愈发严重,没法处理公事,再次请求辞官,雍正同意了。这一年的十一月,田文镜病故,终年七十一岁。
雍正对田文镜赞誉有加,给他的定论是:“田文镜经验丰富、成熟稳重,才能和操守都很出众。自从被任命为督抚后,府库没有亏空,粮仓储备充足,他考察官吏、安抚百姓,惩治贪腐、革除弊端,尽心尽力,不辞辛劳,不顾忌埋怨,各种事务都处理得很好,四方边境安宁。”田文镜被赐葬在泰陵附近,河南还为他建了专门的祠堂进行祭祀,百姓也对他很敬重,他生前和死后都深受雍正的极度宠信。
至于雍正为啥这么宠信他,而乾隆又为啥觉得他是苛刻酷吏,跟雍正的态度完全不一样,这些问题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从这里能够看出不同皇帝在用人标准和政治理念上的差别,还有臣子的命运会随着皇帝的喜好以及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波动。这也给研究清朝官场情况和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