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代火器咱这儿比西方落后呢?通常人们会把这事儿怪到清朝头上,说清朝闭关锁国,还不思进取。
然而这种落后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是从明代起慢慢呈现出来的。老是有人讲,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可就只是拿来放鞭炮,而西方人却把它用在火器上,这种讲法是不对的。
考古发现显示,早在宋朝的时候,中国就有了火器的初步形态。而到了元代,中国的火器技术在世界上更是处于领先地位。
好多人都觉得蒙古帝国光靠骑兵就把欧亚大陆给横扫了,其实呢,元代的火器技术那也是相当厉害的。明初的火器之所以那么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把元代的技术给继承下来了。朱元璋、陈友谅这些人都是平民出身,一开始连饭都吃不饱,在科技方面搞创新就更甭提了。像明初的手铳、火铳这类火器,元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就拿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元代铜火铳来说,它跟现代火器一比,确实看着简单些,不过呢,火器的基本特点它是有的。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喜爱火器。据《明实录》所记,那时每一百户军户就得配备十把火铳,此比例在当时着实不低。到了明成祖朱棣当政时,明朝更是创立了神机营,这是全球最早的单独枪炮队伍。不得不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火器技术的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准。但是,这样的领先地位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明初的洪武、永乐、仁宣阶段,西方正处于英法百年战争的时期。和西方战事频繁不同,明朝在永乐之后,除了土木堡之变引发的北京保卫战外,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压力相对较小。
所以明朝在重型火炮的研制方面渐渐停下了脚步。重型火炮研制的风险特别大,炸膛的情况常常出现,明朝没有充足的劲头去促进这个领域的进步。
相较而言,西方的火炮技术有了明显的发展。1460 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于罗格斯堡攻城战里,由于自家火炮出现炸膛的情况而丢掉了性命。这样高风险的技术研发,在明朝不存在外部压力之时,的确很难有所进展。等到正德年间,在明朝和葡萄牙的屯门海战中,尽管明军依靠人数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然而葡萄牙的佛郎机火炮却使明朝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也让中国人首次领略到西方火器的强大力量。
明朝把佛郎机火炮缴获到手后,就着手进行仿制与改进。要知道,明朝的冶炼技术跟欧洲相比可不差,所以仿制的事儿开展得挺顺利。在嘉靖到万历那段时间,明军配备了好几万台佛郎机火炮呢,就连在抗倭援朝的战争里,都靠着数量上的优势把日军给压制住了。
没多久,西方的火器技术又有了大进步。1601 年,荷兰的军舰突然攻击澳门,他们装备的红衣大炮又一次让明朝大为震惊。明朝察觉到,自己一直很自豪的大将军炮,也就只相当于西方的轻型火炮罢了。
在徐光启等人的提议下,明朝着手进行仿制,没多久就在战场上收获了成果。1626 年,努尔哈赤带领军队攻打宁远城,守将袁崇焕靠着城头上的十几门红衣大炮,赢得了赫赫有名的宁远大捷。据史书记述,红衣大炮的杀伤力很强,每炮击中的地方,敌军都纷纷败逃。在这个时期,尽管中国的火器技术在研发速度方面比不上西方,然而依靠着出色的仿制本领,还是能够追赶上西方的发展脚步。
然而要说真正全面落后,那还是清朝的时候。虽说清朝在开创基业的阶段挺重视火器,可等天下太平了,朝廷渐渐对火器技术遮遮掩掩。到了乾隆后期,朝廷开始鼓吹“靠骑射夺取天下”,还故意降低火器的重要性。这么一来,清朝的火器技术就直接停滞不前了。
在道光年间,面对西方的那些坚船利炮,清朝居然还在用明朝时候的红衣大炮呢,这将近200年的技术落差,让清朝在打仗的时候完全处于劣势地位。
清朝失败,火器技术落后只是其一。清廷腐败不堪,民心尽失,军队战斗意志消沉,这些也都是致使失败的关键因素。咱不能一股脑儿地把问题都推到火器技术落后上。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儿不少,像明代的屯门海战,还有近现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在保卫国家的战争里,士气和信念常常比武器还关键。
古代中国火器技术的滞后是个漫长的历程,自明代起慢慢展露,到清朝时更是发展到极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且缺乏进取精神,这的确是清朝的过错,不过我们也要明白,这种滞后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