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取了一个响亮而又威严的国号,沿用两千多年

万岁爷 2025-02-19 17:55:09

名字,乃是人或国家的象征标识,其所承载的是蕴含其中的历史积淀。

在我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皇帝不断更换,朝代不停变换,始终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然而,又有谁清楚“中华”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秦国霸王出】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面,曾经有这样的记录:“……相隔五百年后会再次合并,再过十七年霸王就会出现……”

这意味着秦国出了个具霸王之态的少年,肯定会扫平各国,实现天下统一。此少年便是秦始皇嬴政。

年少时的嬴政在他国老是受欺负,原因就是他算是秦国的半个质子。

为啥说是半个呢?要知道,当初被送去当质子的是他父亲嬴异人啊。

让人没想到的是,吕不韦瞧上了“奇货可居”的嬴异人,依靠他那极为丰厚的商业资产,变成了秦国的尊贵客人,还把嬴异人带回了国。

其后,凭借吕不韦的助力,嬴异人顺利登上王位。

年纪还小的嬴政和那几个同为质子的玩伴分别后,回到了秦国。

那时候他不过十几岁,就着手研习各种书籍,被当作王位的接班人来培育。没过多长时间,秦王离世,嬴政登上王位,吕不韦则当上了相国。

虽说众大臣都向嬴政行叩拜之礼,可真正的大权却是在吕不韦那儿攥着。

那时候嬴政势力单薄,因而只得向吕不韦服软。不得不说,他在宫里没啥依靠,就连当时身为太后的赵姬,也是向着吕不韦的。

慢慢地,嬴政逐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力量,不知不觉间,他的势力已然超过了吕不韦。

这时候,吕不韦察觉到了危机,很快就从朝堂中退出,给嬴政弄出了一个对头——嫪毐。

遗憾的是,嫪毐本是平民,可他的野心却挺大,一心想自己坐上那王位。

意图叛乱的下场,那就是被处决。

嫪毐一事把吕不韦给牵扯了出来,嬴政考虑到他的一些贡献,就把他流放到岭南那地方去了。

曾经地位极高,甚至比秦王都要高的吕不韦,怎能忍受这般巨大的落差呢,没过多久,吕不韦就在边远之地喝毒药自杀了。

为了让朝堂政局稳固下来,嬴政展开了大规模的清理行动,顺利把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给除掉了。

嬴政把内部的忧患解决之后,就着手处理外部的祸患了。

那时候其余六国都处于发展之中,然而其发展的速度赶不上秦国。

秦国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变强,这得归功于秦孝公当政时的商鞅变法。

幸亏秦孝公独具慧眼,没让商鞅这号人才溜走。要是早知道商鞅日后能有这般了不起的作为,卫国怕是得悔青了肠子。

在秦孝公的力挺之下,商鞅着手实施变法,针对农业、法令制度等展开了一连串的变革。

尽管引起了其他守旧派的不满情绪,不过却促使秦国的实力得以增强。

没几年的工夫,秦国就从和赵国实力相当,转而超越了赵国。让其他各国深感惧怕的是,秦国的军事力量大幅提升,而这跟商鞅提出的军功爵制有着紧密的联系。

虽说商鞅最终被处死,然而他的变法内容仍然为秦国所继续采用。

嬴政登上王位后,仍然继续推行这些政策,而且还有李斯等人相助,发展肯定没问题啊!

以这些政策作根基,那嬴政又是怎样踏上统一天下的征程的呢?

【危在旦夕的六国】

实际上,在嬴政登上王位以前,秦襄公、秦献公等人为他奠定了十分牢固的基础,所以嬴政只要放开手脚去干,要统一六国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当嬴政筹划方案之时,其他国家也陷入战乱之中,其中赵国和燕国尤为动荡不安。

瞧着秦国愈发强盛,燕国赶忙送来了质子,可这实际上给嬴政带来了一场灾祸。

“荆轲刺秦王”在此时拉开了帷幕。得留意的是,在这一故事里,有个人物,那便是太子丹。

燕太子丹和嬴政小时候在赵国是一起玩耍的伙伴,长大后,燕国把他送到秦国去当人质。

然而,嬴政并不买账,对太子丹态度冷淡,还屡次加以羞辱。

正是太子丹策划的这起刺杀行动,把燕国推向了绝路。

那时,最为弱小的韩国已然覆灭,赵国遭到秦国的攻打,李牧等大将损失殆尽,最终赵王被擒,赵国也就此落入了秦国手中。

连实力仅次于秦国的赵国都覆灭了,那其他国家又怎能躲得过这一劫呢?

随后,王翦和王贲一同出马,把其他国家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魏国、楚国、齐国接连跟赵国一样,它们的地盘都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

嬴政亲政之后,花了不到十年的工夫,便统一了六国,进而成为秦始皇。

嬴政建立了这般伟大的功业,想着该用啥来夸赞自己一番,就这样,“皇帝”这个称号出现了。

然而,这是君臣经过长时间思考所得出的结果,那“皇帝”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在当时,“帝”、“王”这类字已然存在,因而嬴政期望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标识。

于是,李斯、冯劫等人把上古典籍翻了个遍,最后总算找到了“皇”这个字。

“皇”象征着天上,“帝”指代那些帝王,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那就表示着天地间,是最为尊贵的身份地位。

这下子,嬴政可算满意了,不光把称号改成了“皇帝”,还拿“朕”当作自己的称呼。如此一来,便能凸显出自己的独一无二啦。

既然土地已经统一了,那其他方面也得跟上。这样一来,文字、度量衡、车辆都有了统一的规范,秦国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在持续提升。

瞧着不断扩张的领地,当下可不单单是中原那片地方了,连沿海的一些区域也包含在内,所以继续称作中原确实不太恰当了。

另外,在他的管理之下,秦国内部不光本土的人在增多,就连一些西域的百姓也融入进来了,如此看来,“中原”的范围确实是有点小了。

那中原、中华、中国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它们是不是意思一样呢?

【霸气的名字】

因为西域有匈奴存在,处在中部平原地带的国家就被叫做中原地区。毕竟中原地区越来越繁荣后,匈奴常常向南进犯,企图夺得那肥沃的土地。

所以,“中原”只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标志罢了。

而“中华”不一样,它除了有“中原”的含义外,还蕴含着一种情感因素,那便是华夏族的团结。“华”还意味着各个民族各自特有的文化。

地域、文化、情感相互融合,携手抵御外来的匈奴。在守护家园的过程中,各民族彼此协作、相互容纳,民族认同感持续提升。

伴随时代不断发展,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步相互融合,历经各个朝代的变换,造就出崭新的文化。然而,他们心底所具有的认同感始终未曾发生变化。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后来才产生了“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等一连串的词汇。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中华民国”,后来慢慢简称为“中国”。

1949 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国”这一政治符号进入大众视野。而“中华”则更像是一种情感符号,用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不过不管咋讲,要是没秦始皇的话,“中华”的解释也就仅仅是“四方的中间”罢了。

后世对其挺认可的,要是不认可,也不可能延续两千多年啊。毕竟可能找不到能替代“中华”的词汇,这是时代的共同感受。

秦始皇始终是开创历史的伟人,他实施的一系列变革会永远载入史册,越琢磨越有味道。真不愧是扫平六国的“千古一帝”啊!

秦始皇为啥把中国叫做“中华”呢?这里面有啥含义?可惜啊,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不清楚。

0 阅读:5
万岁爷

万岁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