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看南宋的历史记载,“岳飞之冤”这五个字总会让读者心里一阵刺痛。绍兴十一年(1141 年)的冬天,临安城的温暖阳光没法照进大理寺那阴森寒冷的牢房,39 岁的岳飞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含冤离开了人世。
后世好多人都为此感到惋惜:要是岳飞没死,南宋能不能把中原给收复了呢?这个好像满是希望的假定之中,实际上暗含着南宋王朝没办法摆脱的政治束缚。要是我们把视线放到更早的建炎年间,老将宗泽在开封的经历,早就给这段历史定下了残酷的基调。
【被遗忘的开封守护者】
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金军撤离后的开封城破败不堪。据《三朝北盟会编》所述:“这座往昔有着百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当下仅余七万残民。就在这般废墟之上,69 岁的宗泽临危担当重任,出任东京留守一职,展开了堪称奇迹的城市重建工作。”
让人尤为惊叹的是,这位原本是文官的统帅,竟表现出了极为不凡的军事才干。他对王善、杨进等河北义军进行招抚,由此组建了一支号称有百万之众的防卫队伍。金将完颜宗翰在给金太宗的奏折里提到:"
【宗泽时代的预演】
建炎元年(1127 年)到建炎二年这段时间,宗泽接连二十四回上书请求赵构返回都城。《宋史·宗泽传》把这些奏章的内容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从对开封防务的剖析,到提出的相关建议,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血泪。
然而南方那边一直没什么回应。宗泽在黄河边上把金兀术的大军打退的时候,赵构正把行在从应天府挪到扬州去;开封的商业又出现“往昔繁荣”的景象时,临安朝廷却在商量“逃跑”的具体路径。
南北撕裂的政治景象,于宗泽临终那一幕抵达了巅峰。躺在病床上的老帅,没提及自家之事,而是接连高呼三声“过河”后离世。此细节被《续资治通鉴》所记录,化作了南宋历史中最为悲壮的一个注解。
让人觉得更有意思的是,宗泽费尽心机打理的开封防御事务,到了他的继任者杜充那里,很快就垮掉了。这个“大权在握的人”,不但把王彦的“八字军”给逼走了,还挖开黄河导致了一场人为的大灾难,最后把中原地区轻易地送给了金人。
【南宋偏安的政治基因】
要是深入探究赵构的心理,就能看出他的决策逻辑有着让人吃惊的连贯性。在建炎三年(1129 年)“苗刘兵变”后他没了生育能力,到绍兴和议时他向金俯首称臣,这位帝王一直都把皇权的稳固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要。
李心传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透露,赵构曾跟秦桧讲:“……”。这样的政治心态,致使任何军事上的胜利都无法变成战略上的优势。
在南宋的军事体制中,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矛盾现象:将领越是善战,就越会遭到朝廷的猜疑。宗泽离世后,他所组建的百万义军体系迅速崩溃;岳飞蒙冤而死后,他用心构建的战略也随之不复存在。
【从宗泽到岳飞的宿命】
让人更为震惊的是,他们都受到了来自朝廷的严重阻碍——宗泽的二十四道奏疏如同泥牛入海,岳飞则被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被迫班师。
【历史没有如果】
就算岳飞把开封给攻下来了,那也只是宗泽事迹的加强版罢了。绍兴十年的时候,宋军的确走到了北伐的顶点,然而在这个时候,南宋的官僚系统已经严重腐败,主和派掌控着朝政,长江漕运系统完全是为南方经济服务的。就这些结构性的因素在那摆着,任何军事上的胜利都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
从宗泽至岳飞,自开封达朱仙镇,南宋一直都在重演同一出悲剧:英勇的将领于北方拼死作战之际,南方的朝廷却费尽心机地谋划着怎样维持苟且偷安的局面。
历史不存在假设,只存在无情的发展规律。当我们为岳飞感到惋惜时,更该思索:一个不肯正视现实的政权,得要多少英雄的鲜血与泪水才能使其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