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三秒”在校园蔓延,究竟怎样的孩子,才会去尝试?

彬栋聊育儿 2024-11-29 12:53:21

“梦回大唐”游戏,在学生圈蔓延,看起来惊心动魄的,玩过的孩子,马上会昏厥倒地。

其实这不是新鲜事物,二十年前,它叫“死亡三秒”,早在2004年就被教育部明令禁止。

但时隔20年,换了个名字,它又悄悄在学校的隐秘角落蔓延。

已经有孩子因此受伤、休克,家长感叹:真是捡回了一条命。

极短时间的窒息挑战,吸引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冒险欲,却不知道,这是对生命边界的试探,对自我控制能力的极限考验!

那究竟怎样的孩子,会选择去尝试这类“刺激”的游戏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下面3类孩子,更有可能控制不住自己,冒险去尝试。

1、感觉寻求者

有一类孩子,天生就对新鲜、强烈、复杂的感觉体验,有着不可抑制的渴望,在心理学中,他们被称为“感觉寻求者”。

这类孩子,往往感觉日常生活,单调乏味,希望通过极限行为,体验“兴奋感”。

他们会很喜欢蹦极、跳伞等极限运动,但由于尚未成年,所以对于潜在危险的预判能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也较弱,所以面对“死亡三秒”也毫无抵抗力。

玩这个游戏,对他们来讲,只是逃离平淡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存心要寻死觅活。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高感觉寻求特质,与冲动行为、物质滥用等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所以,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平时多做正向引导,带孩子体验一些有安全保障的“探险运动”,为孩子找到正规兴趣爱好,以抒发他对于感觉的极致追求。

比如滑板、滑雪、短道速滑这些运动,都能体验到突破极限的快感。

在这些领域取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多多少少都有些“高感觉寻求特质”。

2、从众牺牲者

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将逐步取代亲子关系,成为孩子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孩子的许多决定,受同学的影响会越来越多。

而一些没有被集体接纳的孩子,他们急于融入,就会选择参与这种“很酷”的游戏,来被同龄人接纳。

而“死亡三秒”就是利用了青少年的这种“从众心理”,才会在校园生根发芽的。

从众牺牲者可能对游戏本身并不感兴趣,甚至有点害怕,但在同学的鼓动和压力下,为了不被视为“异类”,只好选择冒险尝试。

可见为了换取归属感,孩子可以放弃自己的判断,这是十分危险的。

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他是否有好朋友,是否有自己的社交圈,接触的孩子是否是三观一致的。

尤其是一年级、初一、高一,这都是孩子来到新环境,急需融入集体的关键时段。

这些年级,孩子首要的任务,是融入集体,有自己的好朋友,成绩啥的都可以暂缓考虑。

3、边缘探索者

青春期是孩子形成自我认同感的关键时期。

很多孩子在初中、高中会感到迷茫,需要通过不同方式,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在他们眼中,参与“死亡三秒”之类游戏,能展现自己的勇气、独立,以及与众不同。

心理学中有“边缘性人格特征”,说的是个体倾向于在行为上,追求刺激与冒险,以此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形成自我认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人生任务”,就像小时候不用要求他,他就要学翻身、学坐、学走路一样,属于生命原始需求。

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这一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探索,逐步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

比如他能够在周末,给全家做一顿大餐;他能全面承担宠物的养护工作;他能在自己的特长领域,取得奖牌和成就;他能给全家提供情绪价值……

平时要多给孩子正向回馈,促进他完善自我认同感,这才是健康的发展方式。

写在最后

“死亡三秒”在二十年间,屡禁不止,何尝不是一种警示。

孩子们需要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寻找自我。

真正的勇气与成长,不应以生命为代价。

我是@蓁蓁心理抚养,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家庭教育干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立删。

0 阅读:10
彬栋聊育儿

彬栋聊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