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宣德十年(共有1435年)正月初三日,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将江山交到了年仅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手上。在如此主少国疑的背景下,星罗棋布于各地的大明藩王自然也成为了朝廷既有意笼络,却又不忘提防的对象。
当时仁祖系有靖江王,太祖系有十六家亲藩,太宗系有赵王,仁宗系有七家亲藩,朝廷的压力不小。不过其中自然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差别,比如本文的主角伊王家族,朝廷根本就不需要放在心上,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弱了。
少年明英宗剧照
人小辈分大的伊王家族当今的皇室,是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后裔。而伊王家族,则是太祖第二十五子朱㰘的子孙。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年纪不大,可一旦回到村里,有可能对面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爷得开口称呼自己为小叔叔甚至小爷爷。如果搞不清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妨拿燕王和伊王后裔来做一个对比。
朱㰘出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六月,而他四哥朱棣则出生于大明建国之前的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兄弟之间的年龄差高达二十八岁。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朱棣嫡长子朱高炽出生,比他的二十五叔朱㰘要年长十岁。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朱棣嫡长孙朱瞻基出生,仅比自己的叔祖伊王小十一岁。
少年朱瞻基剧照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九月,伊王朱㰘去世,年仅二十七岁,谥曰厉。伊厉王年纪虽轻,倒也留下了一个出生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九月的庶长子朱颙炔。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十二岁的朱颙炔袭封伊王。此时在位的是他的堂兄仁宗朱高炽,四十七岁,堂兄弟之间的年龄差高达三十五岁。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仁宗驾崩,当年六月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宣宗。从辈分上来算,二十七岁的新天子朱瞻基,要称呼十三岁的伊王朱颙炔一声叔父(堂叔)。而在宣宗驾崩后,九岁的新天子英宗朱祁镇,要称呼二十三岁的伊王朱颙炔一声叔祖。当时在京的越王朱瞻墉(三十一岁)、卫王朱瞻埏(二十岁)都是伊王的侄子辈。
正统年间靖江王府已经有了镇国中尉,其他太祖系亲藩也已经出现了辅国将军,但是伊王家族上上下下只有只有四号人:伊厉王妃刘氏、伊王生母丁氏、伊王朱颙炔及其庶长子朱勉塣。对于这一支“无助且弱小”的亲藩,朝廷不但谈不上提防,还得时常送些温暖。
桂林靖江王府
来自于朝廷的优待
伊厉王死的时候年纪并不大,说明他这一支宗室很可能有些遗传学的毛病。朱颙炔的身子骨也不怎么样,英宗即位之初立刻派太监领着太医赶往洛阳,为叔祖看病。不过伊王这是慢性病,一直得吃药,而这药洛阳当地配不了,全得指望着太医院。
丁卯,伊王颙炔奏: “曩臣婴疾,蒙遣中官陈靖赐药。今药垂尽而疾尚未瘳,乞再颁惠。”上亟命太医院计彼地所乏药,悉给赐之。—《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九》
很多人以为亲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下,可以在封国内横行无忌,想干嘛干嘛。其实局限于古代的运输条件,有很多东西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纱罗和叚匹,虽然洛阳本地也有商贾贩卖,但花色和品质都不能让王府满意。
为此伊王特意向朝廷上奏,希望能够派人去浙江采购。当时全国有四大丝织品产区:江浙、四川、山西和闽粤。其中四川有蜀锦、山西有潞绸、闽粤有天鹅绒和广纱,但说起来还是江浙一带无论是交通还是品质花色更具优势,一直都有“大贾不远千里而求罗、绮、缯、帛者必走浙东”的说法。
伊王封国:洛阳
对于朝廷来说,王府官员离开封国只能有一个任务:赴京递送表笺。一旦放纵他们全国各地乱窜,朝廷信任你,你是采购物资。朝廷不信任你,那就成了私下串联。但是对于伊王府,英宗自然会网开一面,但是也警告朱颙炔要严格约束出去的人,不要在外面惹是生非,不然出了问题可没人兜底。
己已,伊王颙炔奏乏纱罗、叚匹,欲给价遣人市于浙江。从之,仍遗书勉王戒饬下人,恪遵礼法。毋或干预有司,骚扰人民,以累清德。—《明英宗实录卷五十七》
之所以要采办丝绸,是因为伊王长子年岁渐长,已经快到封王别居的的年龄。为了给儿子谋福利,朱颙炔又向朝廷求了两件事情。
其一是内使及宫人。王府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自然也有相当于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宫人还好办,伊王可以从王府护卫以及仪卫司军校之家出钱来买。当然有一个条件,这些人必须“谨厚无依”,也就是说不但品德要好,最好家里还没有负担。
明代亲王府复原图
但是内使就比较麻烦一点,一般来说只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向朝廷哭穷,比如这一次伊王向侄孙诉苦之后,英宗就赐了四名内使去洛阳。问题是这个数量远远不够啊,那另一个办法就是收用民间自行自宫之人。大明朝廷严禁民间自宫,但这又和王府的需要有矛盾,所以皇帝一般也是眼开眼闭。
己丑,伊王颙炔奏: “庶长子年已长成别居,缺内使使令。访得洛阳等县有净身民岳文通等八名,乞收入府。”上复书许之,仍戒其毋故违禁令。—《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
其二则是王府。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五月,朝廷遣靖难元勋宁阳侯陈懋为正使,给事中王铎为副使,持节册伊王庶长子朱勉塣为洛阳王。虽说目前伊藩就朱勉塣这一根独苗,但只要他老爹朱颙炔还活着,他就不能继续住在亲王府中,必须要“出府别居”。
伊王派人在洛阳城四处走访,终于选定了一所宅院:河南卫指挥杨虎遗宅。杨指挥肯定不是洛阳人,他在任期间的住房是朝廷分配,离任就要收回。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十月,英宗命河南三司出人出钱,将杨指挥的宅子改建为洛阳王府。
来自于朝廷的敲打
不过话说回来,朝廷虽然会给予伊王府一定的优待,但一碰上真金白银的事情,那就要好好扯皮一番了,我们不妨也来看一看。
永乐皇帝朱棣剧照
当年伊厉王就藩洛阳之时,朝廷给的岁禄是一千石。到了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同期就藩的沈王、唐王因为在封国表现优良,岁禄被增加到了一万石,其中本色米三千石,其余七千石折合为大明宝钞。但是伊厉王因为民怨极大,这次涨薪就没有轮到他。
等到伊厉王去世之后,朝廷更是每年只给三百石作为朱颙炔的养赡费用,直到他袭封伊王,才上调为本色米二千石。眼瞅着别家亲王都是一万石,朱颙炔自然是心痒难耐,趁着小皇帝新继位之时,向朝廷上奏希望能够增加岁禄。但是“加薪”这种事情,古往今来都是犯忌讳的事情,小皇帝和行在户部一唱一和,忽悠了半天就是朝廷没钱,希望叔祖能够体谅。
戊戌,行在户部言: “河南税粮已运给京师,其折粮布亦运赴陕西边卫给赏军士,存留数少。今伊王奏乞添禄米,难为措办。”上从之,仍遣书谕王以粮不足用之意。—《明英宗实录卷十四》
既然岁禄求不到,那就求些别的吧。几年以后,朱颙炔再次上奏,表示自己袭封伊王也已经有小二十年之久,原来的亲王仪仗已经“朽敝”,衮冕、皮弁等冠带服舄也已经年久破旧,希望工部能够重新做一套送来。
明代亲王冠服
全套亲王仪仗品类众多,耗资巨大,冠服上的玉珩、琉珠、玉佩等物更是珍贵。于是英宗以民生艰难为由,让伊府自行重造仪仗。至于冠服,朝廷可以提供色彩鲜明的纱罗、纻丝,在保留原有玉珩等物的基础上,王府同样可以自行制作。
对于此前已经开工兴建的洛阳王府,河南三司修了好几年都没修好,后面更是在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上奏朝廷,表示本省屡遭天灾,希望伊王府能够向隔壁的周王府学习,发扬高风亮节,自行出资修建。
辛巳,先是,河南三司修伊王庶子府。至是,三司以时值饥馑,请敕王如周王例,自备物料工匠,庶不伤民力。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人家周王的岁禄是一万四千石,足足是伊王的七倍,朱颙炔这顶高帽子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结语:自宣德朝以后,亲藩的地位和洪武、永乐两朝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王府长史不受考察,在这个任上除了干到退休别无出路,连诰命都混不到。
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的时候,长史徐铎“服满不起复”,法司给出了一个“赎杖还职改用”的判决。明朝官员如果双亲去世,要回家丁忧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时间一到,可以继续回来做官。所谓的“赎杖”就是原本要打屁股,交钱以后可以免打。英宗对这个判决很不满意,徐铎故意违制,目的就是不回伊王府做长史,你们就这么满足他的愿望吗?不行,一撸到底,当老百姓去吧。
丙辰,伊府长史徐铎服满不起复,法司坐赎杖还职改用。上曰: “铎奸计正不欲在王府,其特黜为民以示戒。”—《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二十》
然而也许是伊厉王的血脉影响,洛阳王在景泰和天顺年间的表现,却实在有负众望。这些故事,我们放到以后再讲。
明朝洛阳有亲王两个,朱元璋二十五子伊王和明神宗的儿子福王朱常洵
[赞][赞][赞]
到明英宗时,亲藩已立四代,生齿日繁!朝廷也有支应不起之愈,而岁收也见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