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染
编辑 | 安染
华尔街的金融精英是什么样的?
履历光鲜、西装革履坐在高级的办公室中,待遇丰厚,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翻云覆雨的“绩优股”。
他叫杜聪,29岁之前这就是他的靓丽生活,他的人生或许是很多普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金字塔。
18岁考入哥伦比亚;24岁哈佛硕士毕业;29岁任职华尔街知名银行副总裁,年薪百万。
三十而立的年纪他成为了华尔街备受仰望的“神”。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金融大亨,却在30岁的年纪亲手撕碎了自己的精英名片。
因为艾滋病,他“沦落”到河南农村开始了自己另一种一贫如洗的人生。
在这里他的身份不是杜聪,而是三万艾滋病遗孤的救赎。
从年入千万的华尔街大鳄到身无分文,杜聪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开挂的人生杜聪的前半生绝对是一场“豪赌”。
出生于香港中产家庭,14岁跟随全家移民美国。
黑头发黄皮肤,典型的亚洲人长相让他在校园中成为异样的存在,种族歧视下他成为孩子们欺负的对象。
但他并未自怨自艾,逆风中成长是杜聪少年时期坚定的方向。
靠着这股蛮劲,18岁他以全校第二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入哥伦比亚,学习他梦想的金融专业。
大学中他苦心钻研,晦涩难懂的专业课本他如痴如醉。
大学毕业后,他前往哈佛深造,为自己的优秀的履历再添一笔绚丽的色彩。
他在数学和语言上有着出奇的天赋,再加上他肯吃苦付出,事业一路高歌猛进。
1995年,27岁的杜聪时任瑞士银行驻香港的联席董事。
29岁他踏入金融界,许多国际顶级银行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而他最终在法国银行担任副总裁。
名校和实力的光环下,杜聪拥有着崭新的人生,当时国内连万元户都很少,杜聪早已年薪百万。
他生活在云端,接触的人更是非富即贵:
与洛克菲勒总孙女喝下午茶;受白先勇之邀和林青霞听昆曲;和世界首富李兆基闲谈;得到克林顿的支持。
甚至他的大头照片还被挂在了巴黎银行总部大厅的墙上。
财富、地位、名誉,杜聪得到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梦寐以求的东西。
彼时的杜聪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华尔街最出色的银行家,但他并未意识到。
将来不就,他将自愿放弃精致体面的高薪工作,为了艾滋病四处奔走。
他的人生轨迹也将和30000名艾滋遗孤重叠至深。
信息来源:公益时报,链接已附文末
意外之行身份的转折起始于一次内地出差。
在北京的火车上,他遇见了一位从河南前来求医的父子,瘦骨嶙峋的父亲满腿疱疹并且溃烂严重。
背上背着同样孱弱奄奄一息的儿子,恶臭弥漫了半截车厢。
从他们口中得知,父子两人都换上了艾滋病,并且他们老家上蔡的几个村,一大半村民都感染了艾滋躺在家里奄奄一息。
最严重的一个村子,10户人家有7户都是艾滋病家庭。
父亲的一番话惊的杜聪无言相对。
对于艾滋病他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杜聪刚移民美国旧金山,当时还没有HIV和AIDS这般专业的名称。
只知道很多人都死于一种怪病,死之前都全身溃烂流血。
他最亲近的老师也因此丧病,患病学生被学校赶出校门的场景杜聪至今历历在目。
后来,他又见到不少前来北京寻医问药的艾滋病感染者,他们大多数都来自河南农村。
杜聪百思不得其解,这些闭塞的村子根本不存在乱七八糟的交易,为何会出现大面积感染?
信息来源:央广网,链接已附文末
抱着这个疑虑,杜聪坐上了前往河南的骑车。
这次走访,也成了杜聪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阴暗、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地上躺着一个个年轻却病危的病人。
破旧脏乱的村子里,到处弥漫着阴暗疾病的气息,村子里道路泥泞一派萧索,满目疮痍。
破旧的床上,躺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咳嗽、吐血、浑身疱疹的现象此起彼伏。
他第一次目睹犹如人间炼狱般的艾滋村。
瘦弱的男孩踉踉跄跄的推着车子,车上躺着奄奄一息的父亲;陷入昏迷的小女孩蜷缩在地上静静等待着死亡降临,她的母亲就坐在床边无声的哭泣着。
一个小女孩,拉着患病奶奶长满疱疹的双手祈求着“把我卖了吧,卖了你就有钱看病了”。
村头外一个连一个的矮矮坟圈,埋葬着刚刚去世的病人。
看着这些瘦骨如柴的孩子在自己面前苦苦挣扎着,杜聪心如刀绞。
从村民口中得知,闭塞贫穷的村子,村民因为贫穷和无知,为了勉强维持生计被迫选择卖血补贴家用。
但当时许多血站都是非法经营,针管重复利用,不卫生的采血方法导致大批农民感染艾滋病毒。
感染病毒导致他们更加贫穷,就这样久而复始,恶性循环。
卖一袋血赚40元,这40元却让一家人丧失了生命。
不仅如此杜聪还发现,许多感染者去世后他们的孩子就成了因艾滋病致孤的孩子。
有的不幸的孩子,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毒,他们孱弱的身体眼睁睁看着父母病死在自己面前却无能为力。
他们在贫瘠阴暗的家中,倒数着时间惊恐度日。
十几二十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却过着与死神搏斗、风烛残年般的日子。
回到家的杜聪一夜无眠。
放弃、救赎毫无尊严的生命让杜聪内心痛不欲生,“我从未见过有一个村里,能集中这么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面”。
凄惨无助的艾滋患者、认命的老人和无依无靠的艾滋遗孤。
这些画面深深扎在杜聪的心中,午夜梦回他市场惊醒。
挥之不去的悲痛记忆让他最终做出了一个巨大决定——辞职,帮助这些艾滋遗孤。
1998年,杜聪自己出资在河南成立了“智行基金会”,之后他又连续走访贵州、安徽云南等14个农村村庄。
在这里他发现存在不少艾滋遗孤。
之后他陆续在当地成立基金会分会,给艾滋遗孤发放生活费和学费,自己每个月固定对孩子进行走访。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链接已附文末
崎岖的山路杜聪不知道走过多少遍,跌倒多少次。
后来他干脆辞职,将要全身心都放在了慈善上。
叱咤商界多年,说辞职就辞职,杜聪毫无疑问遭到了大家的反对。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链接已附文末
他的父母得知他将所有钱都投给艾滋病患者,气的不让他进家门。
可即便如此,他态度坚决。
在他看来,这世界少一个银行副总裁照样活,但如果他不帮助,这些艾滋患者将来只有死路一条。
就这样,杜聪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艾滋病救助道路,这一走就是20年。
根据调查,2017年我国现存艾滋病人将近750000多例,死亡更是将近30718例。
这个死亡率高达99%的疾病正在一点点吞噬着健康的身体。
起初,大多数地方官员并不欢迎杜聪的带来,甚至跟踪威胁他。
但这并未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宣传,施以援手。
从1998年开始,杜聪第一批救助艾滋遗孤127名,第二年400个,第三年600个。
每一个村子凡是符合救助条件的,他都收入囊中。
爱之深,则谋长远。
20多年来,他的脚步走遍全国100多个县,累计资助艾滋遗孤26000多名,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链接已附文末
2亿善款大部分都是他自掏腰包,剩下的他四处奔走,各地开演讲鼓舞大家关注艾滋患者。
20多年实践他到处奔波,几乎没有时间坐下吃饭,他的头发在忙碌中一点点变白,脸上布满风霜,但这都未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2002年他启动“海星助学项目”,帮助孩子解决上学问题,他坚持教育平等,孩子们在生源地读书。
26年里,先后有5000多名孩子考上大学,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亦有孩子拿到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
他从早到晚的忙碌,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开会、募捐,接受采访等等。
杜聪二十多年时间里从未间断,全年无休的他也早已变得一贫如洗。
他将募捐来的20万投入建立环保袋工厂,让这些艾滋孤儿自力更生,在上海他注册法式面包房,为他们提供就业。
20多年独立下,奖金3万艾滋遗孤的生活焕然一新。
但他的人生却被彻底耽误了,杜聪至今未婚。
但他却有着3万个孩子,他是这些遗孤们唯一的救赎和“杜爸爸”。
艾滋病就像一场熊熊大火,我就是一名救火队员,我不可能把这场火给灭掉,但火里有人,我就得一个个把他们从火里拉出来。
曾经的他西装革履,精致贵气,如今他胡茬肆意生长,白发日夜增伤,发福的身材搭配休闲裤。
但对于杜聪来说,这一切都值得!
参考资料:
1.央广网:《一次考察让人生转折杜聪:两万个穷孩子的“富爸爸"》
http://edu.cnr.cn/list/20160504/t20160504_522059038.shtml
2.澎湃新闻:《25年花光2个亿,他成了3万多艾滋孤儿的爸爸》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502558
3. 中国新闻网:《拥有37000多个孩子的“杜爸爸” 为何让人敬佩?》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844893327903168&wfr=spider&for=pc
4.界面新闻:《杜聪和他的三万个孩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834645394314619&wfr=spider&for=pc
5.公益时报:《杜聪:放弃华尔街高薪扎进艾滋病村》
http://www.gongyishibao.com/html/renwuzishu/9507.html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