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九月二十八日,监生唐辅、张默来到山西太原府,向皇第三子晋王朱棡开读诏书,告诉他十五天以前,大明皇帝朱元璋已经册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曩古列圣相继驭宇者,首建储君。朕自甲辰即王位,戊申即帝位,于今二十九年矣。前者抚将练兵,平天下乱,偃天下兵,奠生民于田里,用心多矣。及统一以来,除奸贪,去强豪,亦用心多矣。迩来苍颜皓首,储嗣为重。嫡孙允文以九月十三日册为皇太孙,嗣奉上下神祇,以安黎庶。告尔臣民,想宜知悉。—《太祖皇帝钦录》
皇太孙朱允炆剧照
对此晋王殿下极为不满,大哥虽然死了,我还活着呢!而且论年纪,我家世子朱济熺才是你老人家长孙,凭什么让朱允炆这个黄口小儿成为储君?
那么明明子嗣众多,朱元璋为何要在太子薨逝之后,选择立皇孙为储君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开国太子薨逝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九月初五日,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嫡长子,生母马皇后。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开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就在同一天,十四岁的吴王世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册文之中,老朱对这位爱子寄予了极高的期许。
尔生王宫为首嗣,天意所属。兹正位东宫,其敬天惟谨。且抚军监国,尔之职也。六师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怀服其心,用永固于邦家,尚慎戒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太子朱标剧照
为了防止皇帝、皇太子班底出现冲突,朱元璋干脆让李善长、徐达等一干文武重臣,全部兼任东宫属官。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已故开国第二武臣:平忠武王常遇春长女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常家人马全数纳入朱标麾下。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十二月,朱元璋命省、府、台臣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也就是朝中大事全都要抄送给朱标。而到了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九月,诸司又收到旨意: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意思就是老皇帝开始抓大放小。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终极大杀招出现: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得,大明朝常务副皇帝朱标正式登场。
太子在朝中纵横捭阖,无论是淮西勋贵、文官集团,还是坐拥重兵的戍边亲王们,个个服气。朱元璋老怀大畅,自己百年之后,大明基业必能在太子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太子朱标剧照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明朝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能力最强,也最受皇帝信任的皇太子朱标不幸病逝,终年三十八岁,谥曰“懿文”,祔葬于孝陵之东,即今明东陵。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已经六十五岁的朱元璋接近崩溃。按照礼部的议定的丧礼,皇帝应该“以日易月”,为故太子“服齐衰十二日”。五月初九日,是皇帝除服的日子,然而老朱悲从中来,就是不肯。
己丑,上以皇太子之服当除而弗忍,礼官以为言。上曰:“父子之恩,本乎天性。存下之感,切于至情。朕非不欲俯从众议,但衷心哀悼,不能遽忘耳。”—《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七》
明东陵复原图
但是问题来了,新的储君选谁呢?
纠结的朱元璋身为大明王朝生育能力最强的皇帝,太子朱标去世之时,老朱家还有二十一位皇子在世: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蜀王朱椿、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
此外包括朱允炆在内,在世的皇孙有三十三人。选择面这么广,该怎么选呢?
第一方案:立子
俗话说国赖长君,大明建国不过二十五年,北元小朝廷虽遭重创,毕竟尚未灭亡。为江山社稷着想,最稳妥的方案自然是另立一子为皇太子。
秦王朱樉剧照
论嫡论长,排在懿文皇太子之后的皇子,只能是皇第二子、现年三十七岁的秦王朱樉。然而我们要注意一点,朱标之所以突然暴卒,是因为在巡视关陕回京途中染病所致。太子之所以要去陕西跑一趟,除了明面上的理由:为朝廷迁都西安打前站,还有一个原因是为弟弟朱樉擦屁股。
秦王殿下在封国西安胡作非为,上到镇守陕西的长兴侯耿炳文,中到陕西诸卫将士,下到西安府的百姓,无不对朱樉恨之入骨。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召朱樉回京,还裁撤了秦王府西安三护卫,一旦太子回京给出负面评价,就会秦王殿下必然会被废黜。
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现在太子薨逝,难道选这位不成器的秦王做新太子?朱元璋想了又想,觉得不能这么做,不然大明只怕要成为二世而亡的大秦和大隋。
晋王朱棡剧照
如果秦王已经被废黜,倒是可以选择能力出众、年富力强,且同样嫡出的皇第三子晋王朱棡。这里不得不赞叹一下朱标的政治敏感性,他保下了弟弟朱樉,实质上就是断掉了朱棡的太子之路。朱标去世后的第三天,史书上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戊寅,上御东角门,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上不及对,因大哭而罢。—《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七》
《太祖实录》在燕王朱棣篡位之后,经过了两次大的修改,普遍认为这段记录是朱棣给自己脸上贴金。但实际上哪怕把里面的第四子换成第三子,朱元璋同样会面对一个问题:但置秦王于何地?至于说跳过晋王立燕王,只怕当时的朱老四自己都不敢这么想,毕竟他一直都是三哥的副手。
燕王朱棣剧照
若是由朱元璋亲自来破坏长幼有序的继承原则,那么后世的皇帝是不是都可以有样学样?甚至于后世的皇子们也可以明目张胆的夺嫡?
第二方案:立孙
按照儒家礼法,太子就是大宗。因此朱标虽然薨逝,继承人仍然要从他的子嗣之中挑选。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既然另立太子风险太高,那干脆就立孙。更何况不久之前的元朝,就有过成功的例子。
乙巳,以皇太子宝授皇孙铁穆耳,总兵北边。—《元史卷一十七 ·本纪第十七》
皇嫡长孙朱雄英剧照
然而问题又来了,立谁呢?懿文太子共五子,其中常氏生育二子:长子朱雄英、第三子朱允熥,继妃吕氏生育三子:次子朱允炆、第四子朱允熞、第五子朱允熙,其中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已经早夭。
按照一般的逻辑,朱允熥身为太子元妃之子,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亲外孙,理所应当是皇太孙的第一人选。
只可惜问题就在于此,若是朱标继位,那么朱允熥的二舅开国公常升、舅姥爷凉国公蓝玉,都是他成为太子的最大助力。但是朱标早逝,朱元璋年事已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一旦不讳,现年十五岁的朱允熥能控制住局面吗?会不会出现主少国疑,外戚干政,甚至武将篡位的可怕场景呢?老朱不敢再往下想了。
凉国公蓝玉剧照
在生育朱允熥之后不久,常氏便不幸去世,有可能是产后大出血所致,朱标此后将侧妃吕氏扶正为太子继妃。换句话说,原本的庶子朱允炆,似乎勉强可以被视作嫡子,伦序应该在朱允熥之前。而且吕家文官出身,毫无军方背景,不用担心权臣篡位。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结论:选择朱允炆为接班人,是当时局面的最优选择。其余无论是选秦王、晋王、燕王或者朱允熥,都有着朱元璋驾崩之后所不可控的风险。
九月十三日,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对此常家系的凉国公蓝玉,已经表示出了不满。为了永绝后患,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发动了蓝玉案,诛杀了朱允熥的舅舅常升、舅姥爷蓝玉。此后为了杜绝诸王的觊觎之心,又一口气干掉了晋王的亲家颍国公傅友德、周王的岳父宋国公冯胜、楚王的岳父定远侯王弼。
太祖朱元璋剧照
结语:很多人质疑朱元璋,皇位不传给儿子,竟然传给孙子,没有这么干的。这些人其实并不理解什么叫做大宗,选其他儿子,是让小宗取代大宗,不但有违礼法,而且后患无穷。
此外对于老朱来说,铲除了武勋集团,皇太孙没有了外部威胁,可以放心大胆的去以文制武。至于藩王的威胁,朱元璋并不是不知道。但那又如何?最差的结果,不也就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吗?即使是那样,司马家族不也保全了皇位吗?
结合明朝来说,靖难之后,虽说燕王篡位,这天下不还是姓朱吗?也没有姓常或者姓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