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一位名叫华克之的年轻人。此人常年混迹于上海、南京,与“暗杀大王”王亚樵交情深厚,更有“百变刺客”之称。
他之所以会来到延安,与曾经谋划刺杀蒋介石的行动有关。
可是,当毛泽东得知华克之的经历和处境时,却告诉他:你不宜待在延安与中共控制的区域。
看样子,毛泽东似乎对华克之下达了逐客令……
1902年12月,华克之出生于江苏宝应,192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因文学功底扎实,加上办事机灵,华克之很快就进入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担任重要职务。
1927年4月,蒋介石单方面挑起反革命政变,他不愿意继续为反动政权效力,因而三次被逮捕入狱,受尽折磨。幸亏几位朋友多方营救,这才得以脱困。
之后,他离开生活近十年的南京,只身来到上海,租住在法租界的一处小弄堂里。
因为是个单独小楼,加上地理位置偏僻,华克之就将其取名为“危楼”,自称“危楼楼主”。
这里的客人不少,有“暗杀大王”之称的王亚樵,还有国民党南京政府官员任庵、南京花牌楼书店经理陈光国。这些人都痛恨蒋介石背叛革命,产生出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与同情。
1933年11月,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的李济深与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建成立抗日反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与红军合作。
当时中国共产党由于在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对新成立的人民革命政府疑虑重重。
蒋介石则调兵遣将,用优势兵力将福建团团围住,新成立的人民革命政府政权仅存在三个月便宣告颠覆。
人民政府的失败,让华克之和朋友感觉到蒋介石的根基非常牢固,用常规手段已经无法彻底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像王亚樵那样搞刺杀!
刺杀蒋介石的决定,在1933年12月的一天,已经形成于华克之的脑海中。
为了能够到处打听消息,随时跟踪掌握蒋介石的动向而不被人怀疑,华克之等人决定在南京成立一个通讯社,以此作为刺杀蒋介石的基地。
几个人当下作了分工,华克之负责筹款;刺杀蒋介石的任务,则由当过军人,枪法极准的孙凤鸣一人承担。
经过约一年时间的筹备,在南京市陆家巷23号后院,一个名叫“南京晨光通讯社”的新闻社成立。
又经过一年的详细筹划,1935年11月初,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时,孙凤鸣取得进入中央党部采访的“特别通行证”,他们准备在这一天刺杀蒋介石。
当天上午9:35,记者摄影结束,委员转身走上台阶,准备参加预备会议。
眼看时机成熟,孙凤鸣不再犹豫,他突然从记者群中闪出,从大衣口袋拔出左轮手枪高声大喊:打倒卖国贼!向汪精卫连续射击三枪。
汪精卫应声倒地。孙凤鸣正准备继续射击,却被张学良一脚踢翻。这时卫士们才反应过来,立即开枪还击,孙凤鸣连中两弹倒地身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汪精卫刺杀案”。
至于孙凤鸣为何会对汪精卫开枪,而不是蒋介石,那是因为当天蒋介石不知何故没有出现在会议现场,第一排就座的只有汪精卫、阎锡山、张学良等人。
孙凤鸣壮烈牺牲后,特务们从他身上搜出一张新闻记者证,上面赫然写着——工作地点南京晨光通讯社。
此时华克之的处境非常危险,有几次都险些被抓住,还好最后巧妙逃脱。
1936年冬,逃往香港的华克之发表揭秘刺杀汪精卫真相的文章。宣称:刺杀行动目标是蒋介石,目的在于为中国革命搬掉拦路石。
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将原先的悬赏金额由5万大洋提高到10万大洋。
前面简单提及过,华克之、王亚樵等人对共产主义有过向往和同情。
1936年至1937年间,侵华日军已经十分嚣张,他们不仅攻占了东北、江苏、上海,整个华东、华南地区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沦为日占区。
此时的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荒谬说法,这令华克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反复的心理博弈,他决定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加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1937年4月底,全面抗战前夕,华克之几经辗转得到中共华南地方组织的帮助,作为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的信使来到延安。
5月4日下午,他如愿见到毛泽东。二人刚一见面,华克之便坦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处境,又简短叙述了刺杀汪精卫的经过。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听完了华克之的叙述后,不慌不忙地告诉他:“你不宜待在中共控制的区域内,还是要回到华南地区,做好延安与华南实力派之间的信使,协助扩大民族革命大同盟。”
华克之一时不解,因为他来到延安就没想再回到华南。
毛泽东是何人,他一眼便看出华克之心有顾虑,于是耐心地解释道:“我不让你留在延安和中共控制的区域,并非下达逐客令。华中、华东等地是蒋介石的地盘,根基稳固;华北、西北地区则是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现在华南地区倒像是一盘散沙。让你离开中共控制的区域,来往于延安和华南之间,便是协调好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地方党派之间的联系。”
经毛泽东这么一解释,华克之立即豁然开朗,在人生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他终于找到了一条明路。
与毛泽东这次谈话后不久,华克之便从延安返回华南,一直在做李济深等人的工作。
一天,中共隐蔽战线领导人潘汉年主动找到他,让其返回上海,给中共情报部门工作。
就这样,华克之进入潘汉年的情报系统,华克之这个名字已经不能再用,于是化名张健良。
直到解放战争结束,在中共隐蔽战线上工作十多年,成为潘汉年在上海、香港工作的得力助手。
解放战争期间,华克之来往于香港、上海,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为我党搜集了许多重要情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克之仍然在隐蔽战线上继续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克之曾任合肥市政府秘书长职务。1998年,华克之因病逝世,享年96岁。
参考文献:
[1]冯晓蔚.隐蔽战线上屡建奇功的华克之[J].春秋,2023(01):26-31.
[2]慕安.卧底虎穴的华克之[J].党史文汇,2011(0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