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疗邂逅养老:医养结合如何成为健康养老的“最强引擎”?

药斗说社会 2025-02-27 06:11:47

目前,在我国快速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当下,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健康养老问题愈发凸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 2024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 3.1 亿人,占总人口的 22%,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 2.2 亿人,占总人口的 15.6%。78% 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约 20% 的老年人患有三种及以上慢性病。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养结合作为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被寄予厚望,其能否真正成为健康养老的 “最强引擎”,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医养结合的内涵与意义

医养结合,并非简单的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加,而是二者深度融合,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基础上,提供其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在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引领下,重点服务失能(含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老年人,提供涵盖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并兼顾日常生活照料的全方位服务。

这一模式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务实之举,这样能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最大限度维持或改善老年人功能状态,提升其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政策推动与实践成果

国家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2015 年国家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医养结合发展指明方向。2018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设立老龄健康司,联合多部门出台系列政策,确立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强化示范引领。

近年来,我国在医养结合方面取得诸多成果。规划政策引领持续强化,医养结合纳入多个重要规划,成为推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任务。要素支持保障不断加强,多部门制定多项支持性政策措施,整合优化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施相关项目并开展示范项目。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将医养结合纳入深化医改等工作统筹推进,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等,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多场景服务的格局。标准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出台多项指南和标准规范服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医疗、养老服务信息互联互通。

截至 2024 年 6 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超 8.5 万对,医养结合机构超 8000 家,床位总数超 200 万张。各地形成多种服务模式,如医养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等。

现存问题与挑战

当下,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医养结合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医养结合机构存在资源整合不足的情况。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机制,导致服务衔接不畅。例如,一些养老机构虽设有医疗机构,但医疗设备陈旧、专业医护人员短缺,难以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而部分医院在开展养老服务时,对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经验欠缺。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与运营需要大量资金,包括场地租赁、设施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但目前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同时,医保政策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力度还不够,部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未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此外,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既懂医疗又懂养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现有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国内外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

国外经验

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积累了丰富经验。英国的 “整合照护” 整合各类照护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注重社区照护与不同阶段照护服务的衔接。瑞典由专业机构提供老年人照护,政府在资金、服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也在探索私有化服务模式。日本建立社区综合支援服务体系,通过社区综合支援中心提供多层次服务,配备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制定照护计划。这些国家的经验共同特点是政府明确责任、多元主体协同以及注重服务衔接与转换。

国内模式创新

国内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山东省作为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和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在制度设计上,将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列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形成完备的支持保障体系。在服务供给方面,强化多元参与,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相互转型或开展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服务模式上,创新推出 “团队履约、医养进家”“线上点单、线下上门” 等六种模式,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展望未来,要让医养结合真正成为健康养老的 “最强引擎”,需从多方面着力。

完善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网络至关重要。

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抓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借助嵌入式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构建三级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转诊流程,实现不同层次服务的无缝衔接。

建立多元主体责任共担机制不可或缺。

明确政府在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家庭照护支持政策,发挥家庭基础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长期照护志愿服务。

多渠道筹资机制是持续发展的保障。

根据老年人经济与健康状况制定分类补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补贴、保险等多种方式,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创新商业保险服务模式,深化价格改革,合理分担医疗照护费用。

此外,还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高校专业设置优化、在职人员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医疗又懂养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医养结合承载着亿万老年人和家庭的健康养老期望,虽面临挑战,但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模式,完善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等举措,必将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强大引擎作用,为老年人创造更加美好的健康养老生活。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良佑

审核:弘毅

0 阅读:0
药斗说社会

药斗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