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陈赓带着中国军事顾问团去了越南,帮助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军打法国殖民者。
在那儿,胡志明为了照顾陈赓的生活,特意派了三名妇女来服务他。
陈赓呢,挺幽默地给她们起了外号,叫“姑娘、小姐、大嫂”。

20世纪50年代初,越南正跟法国殖民者干得热火朝天。
1945年胡志明领导越南搞了“八月革命”,宣布独立,可法国不甘心失去这块殖民地,1946年就卷土重来,发动了侵略战争。越南人民军虽然斗志高昂,但武器装备差,经验也少,打得挺吃力。
中国刚建国没多久,自己还在恢复阶段,但看到越南兄弟受欺负,觉得不能袖手旁观。毕竟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邻居,唇齿相依,帮一把是应该的。
1950年,中央决定派军事顾问团去越南,陈赓被选为团长。这家伙可不是一般人,他在红军时期就打过硬仗,长征、抗日、解放战争,而且他脑子活,指挥仗打得漂亮,经验丰富得很。中央挑他去援越,也是看中了他的能力和资历。

那年7月,陈赓带着顾问团悄悄进了越南。越南那边条件可不咋地,热带雨林多,蚊虫到处飞,吃的住的都简陋。陈赓他们住的是临时搭的营地,有时候连像样的饭都吃不上。但他没抱怨,到了就扎下去干活,跟越南人民军的将领们一起研究怎么打仗。
陈赓到越南的任务,主要就是帮着出主意、训部队、搞计划。他得把中国的作战经验教给越南人民军,让他们能更有效地对付法军。
当时法军有飞机大炮,装备比越南强太多,越南这边靠的是游击战和人多势众。陈赓去了以后,很快就摸清了情况,开始帮着调整战术。

陈赓在越南忙活的时候,胡志明对他特别重视。胡志明是个很重情义的人,知道中国派人来帮忙不容易,尤其陈赓还是个大将,身份不一般。
于是,胡志明就派了三名越南妇女到陈赓的驻地,专门负责他的日常起居。
这三位,一个是年轻姑娘,二十岁左右,干活麻利;一个是中年妇女,三十多岁,稳重踏实;还有一个年纪大点,四十多岁的,经验老到。
她们仨分工明确,有人做饭,有人洗衣,有人收拾营地,算是把陈赓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越南人民军条件有限,高级将领身边有个别服务人员挺常见。
胡志明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对陈赓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他专心干大事,不被琐事分心。
陈赓呢,对这安排挺感激,但他性格上不爱搞特殊化。他在国内打仗时,跟战士们同吃同住惯了,到了越南也不想显得跟别人不一样。
刚开始,他还推辞过,说不用这么麻烦,大家都艰苦点没啥。可胡志明坚持,他也不好再拒绝,就接受了。不过,他跟这三名妇女相处的方式,可一点没架子。

陈赓打仗严肃,但生活中特别会调节气氛。面对这三位服务他的越南妇女,他没拿自己当大领导,而是跟她们聊得挺随意。
有一次,他看着这仨人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突然灵机一动,说:“你们三个,一个像活泼的姑娘,一个像贤惠的小姐,一个像和气的大嫂,我以后就这么叫你们吧!”
这话一出,三名妇女都乐了。她们本来有点拘谨,毕竟陈赓是大人物,可他这么一说,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
“姑娘、小姐、大嫂”这仨词,其实也挺有意思。陈赓用的是中国那边的叫法,带点家乡味儿,透着股熟络劲儿。这不仅让她们觉得被尊重,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事儿后来传开了,顾问团里的人都觉得陈赓真会来事儿。越南人民军的同志们也挺喜欢这个故事,觉得这个中国将军没架子,跟他们打成一片。
这称呼背后,其实也能看出陈赓的为人——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不管对谁,都尽量平等、亲近。
援越期间的其他贡献当然,陈赓去越南可不光是聊了几句笑话,他干的正事儿多了去了。他到那儿没多久,就帮着策划了1950年的边境战役。
这仗打得漂亮,越南人民军在陈赓的建议下,集中兵力攻法军的补给线,把法国人打得晕头转向,最后不得不撤。
这场胜利不小,直接断了法军的后路,也给越南人民军壮了胆。

陈赓还特别注重部队训练。他发现越南人民军虽然士气高,但纪律和战术上差点意思,就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组织进攻、怎么防守。
中国的游击战经验,他也一点没藏着,全教给了越南同志。有人回忆说,陈赓经常半夜还在看地图,跟越南将领讨论到天亮。
除了打仗,他还关心越南老百姓。越南农村那时候穷得很,陈赓有时候会去村里转转,看看能帮啥忙。他还推动过中越文化交流,比如让顾问团的人跟当地人多接触,互相学点语言啥的。这都让中越关系更铁了。

陈赓在越南待了不到一年就因为身体原因回国了,但他留下的影响不小。胡志明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是真正的朋友。越南人民军后来能打赢奠边府战役,跟陈赓早期的帮忙脱不了干系。
现在看这段往事,挺让人感慨的。
中越友谊在那时候是真刀真枪攒下来的,陈赓这种人,用自己的本事和人品,给两国关系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咱们聊这个,不光是怀念历史,也是提醒自己,邻里之间多点互助,世界才能更太平。
参考资料
陈赓的戎马一生 金台资讯
[1]危春勇.(2023).苟利国家生死以——陈赓大将征战疆场二三事.党史文苑,(02),17-21.
[1]张慧霞.文武家庭走出的常胜将军——陈赓成长经历研究[J].军事史林,2022,(03):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