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后,是国产大模型DeepSeek在全球走红的高光时刻。DeepSeek的走红也掀开了国产AI大模型在应用层可以实现初步规模化爆发的面罩。
德意志银行发布的研报评论称,DeepSeek的发布将开启“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意味着中国AI科技的崛起。
而这背后必然需要海量的高算力硬件提供强支撑。为此,市场普遍认为半导体芯片产业作为这一需求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继2024年扭转颓势后,2025年重回复苏通道的需求逻辑将愈发厚实。
头部厂商的最新业绩以及业绩指引一定程度上,已明示了这点。2月11日,中芯国际发布了再次超预期的经营成绩,且最新业绩指引还透露出对2025年高景气需求信心。业绩公布次日,中芯国际当日股价再次高位收红,与其股价正向联动表现的还有A、H股两市的半导体板块。
然而,同为头部厂商,主攻特色工艺的华虹半导体在发布最新业绩报后,却引发了市场的诸多思考。2月17日,华虹半导体股价单日最高涨幅近20%,令人瞩目,但这背后原因却并非直接缘于超预期的展望。在AI浪潮汹涌的当下,成熟制程市场将何去何从?
华虹年度营收下滑,消费与车用+工控市场“冰火两重天”?
“对华虹半导体而言,2024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华虹半导体总裁兼执行董事白鹏在业绩发布会议中表示。
自2022年起,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终端需求就逐步陷入疲软状态,整个半导体产业进入调整期,需求低迷的同时,各厂商都是努力去库存,并优化产能结构,进而造成行业整体业绩承压下滑。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华虹半导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下滑。但好在其全球市场份额排名并未退后,全年继续稳居第六,中国大陆第二位。
时间来到2024年后,持续回升的产能利用率、头部代工厂超出指引的业绩等多重迹象都曾表明半导体行业有望加速退出调整期,重回复苏增长轨道。尤其是在中芯国际业绩再度超预期后,市场对头部半导体企业的业绩预告给予极高预期。2月11日,中芯国际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公告显示,全年收入首次突破80亿美元。
但同期,最新业绩报显示,华虹半导体全年实现营收2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2%。增速低于同期行业整体。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6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但显然其中主要增长动力是源于AI和高性能计算需求的激增。
为此,在情绪主导下,市场对这份整体没有超预期的答卷,给出了完全异于中芯国际的极大负反馈。业绩发布后,华虹半导体(01347.HK)以及华虹股份(688347.SH)均连收两个大跌。
华虹半导体在财报中表示,年度营收下滑主要是平均销售价格下降所致,且有部分下降量已被晶圆出货量增长抵消。
对此,总裁兼执行董事白鹏在业绩电话会议中也解释称,“市场需求复杂多变,消费领域复苏、部分新兴应用市场快速成长,带动公司图像传感器、电源管理等平台表现良好,但中高端功率器件的需求仍待改善。”
体现在产品终端需求结构上,第四季度电子消费品仍是其第一大终端市场,贡献了超6成营收,同比增长36.5%;但同期工业及汽车产品、计算机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0.5%、42.2%。

消费电子终端需求的回暖虽然为华虹半导体等供应商贡献了部分需求增长动力,但车用、工控市场需求疲软依旧制约着企业的业绩修复速度。
包括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内存芯片制造商三星电子等海外知名半导体企业均在最新季报中透露了这点。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本月初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工业和汽车芯片需求疲软持续,预期第一季度收入将下降约10%,降至28.3亿美元。
产能与盈利双升,华力微注入为成长新期待
不过,摒弃掉市场超出理性的业绩增长预期,华虹半导体财报亮点也不少。
这一点明显体现在收入的季度变化之中。2024年第四季华虹半导体历时5个季度,重回正增长轨道;净利润则早在去年第三季度就修复至正向同比增长。得益于付运晶圆数量上升,其第四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大增18.4%,环比增长2.4%。
其季度收入增速快于略快同期全球市场增速。根据WSTS编制的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为17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1%,环比增长3.0%。
销量大增对应了保持高水位的产能利用率,尤其是下半年,其产能利用率基本满产满载,维持在超100%的水平之上。正如总裁兼执行董事白鹏所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仍保持了营收与产能的稳定,整体业绩呈现逐季提升趋势。
随之带来的还有盈利能力的上升。第四季度其毛利率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至11.4%。
业绩压力必然是存在的,但市场对华虹半导体业绩给出的明显负反馈,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AI和高性能计算需求激增所带来的行业景气度预期,被市场无差别映射到特色工艺制程领域之中。
众所周知,这一轮半导体科技周期的“延长线”是由AI主导的,台积电、中芯国际就站在这个舞台中央。
华虹半导体,与之相比,属于错位竞争,此前一直主攻消费电子、汽车、工业领域所需要的成熟制程。且由于产业周期早已成熟,市场增量波动很小,因此华虹半导体能享受的先进细分产业超额红利大幅低于前两者。
然而,这样的成长差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有望被缩小。2023年华虹公司在A股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曾表示,将于科创板上市之日(2023年8月7日)起三年内,在履行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后,华虹集团将华力微注入华虹半导体。
三年之约现已过去近一年半,再加上当前业绩仍有承压迹象,接下来注入行动确实有望提上日程。


天眼查资料显示,成立于2010年的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目前隶属于华虹集团旗下上海华力体系中。
作为业内主流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上海华力与华虹半导体的业务定位不同,拥有完备的工艺制程和全套的解决方案,专注于为设计公司、IDM公司及其他系统公司提供65/55纳米至28/22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一站式芯片制造技术服务。
华力微注入后,华虹半导体估值必然有所提振,且晶圆代工布局将更全面,还能共享客户基础。
为此,该消息一经媒体提醒后,华虹半导体股价在2月17日最终以暴涨17%+收盘,至今依旧维持强势上涨态势。市场对其估值成长性持有不低的信心。
新管理层+新战略,华虹半导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之路破局
华虹半导体的成长属性还可以更多地透过其财报去挖掘。
2024年其经营开支较上年度上升8.4%,高达3.609亿美元,原因在于研发开支上升,以及新工厂的运营费用上升。
这一点,管理层也在业绩电话会议强调指出,依托无锡新12英寸产线,公司大力推进包括55nm及40nm MCU工艺关键技术平台的提升,因此收入上也会体现在更先进节点上的收益。功率器件方面,也会聚焦一些重点的高压领域,来更好地满足汽车、工业等方面的高端化需求。
华虹半导体是一家典型的特色工艺晶圆代工企业,立足于先进“特色IC+功率器件”的战略目标。但这也造成了当先进制程成为时代宠儿的同时,华虹半导体时常被质疑技术壁垒不足。
因此,这些年公司开始逐步将突破工艺技术壁垒的雄心摆在桌面上。2023年,华虹公司以212.03亿元的资金首发斩获A股融资榜首,超过2024年前十大新股融资总额。
根据当时的招股计划,所融得的超一半资金是用于建设一条投产后月产能达到8.3万片的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并依托上海华虹宏力在车规级工艺与产品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并延展嵌入式 / 独立式存储器、模拟与电源管理、高端功率器件等工艺平台。另有资金用于对 8 英寸厂进行优化升级以及用于特色工艺技术的创新研发,增强在8英寸晶圆代工领域和特色工艺领域的技术优势。
时间来到2025年后,华虹半导体也开始了新的管理层时代。由拥有逾30年半导体制造行业经验,且曾任英特尔前全球副总裁的白鹏接替唐均君成为华虹半导体新总裁,并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
据悉,白鹏曾在英特尔担任过包括工艺整合工程师、经理、良率工程总监、研发总监兼副总裁以及公司副总裁等重要职位。
此次业绩电话会议中,该新管理层提到两方面的新战略:其一,推动包括供应链国产化等支出精简和效率提升;其二,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即以市场需求为原则,推进包括CIS等产品率先使用更先进的制程工艺,进而拓展到BCD,PMIC等功率产品的升级或较缓。
根据此次财报会议内容,公司管理层表示,汽车及部分新能源领域终端市场的库存修正已基本完成,并对终端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需求将恢复正常。
“这部分的市场虽然存在年度间的波动,但仍是一个非常大和增长的市场。随着其库存修正的基本完成,我们也将通过研发和技术平台的提升,开发功率器件、MCU等平台的新产品,来更好的服务市场。”并计划通过研发高端产品,利用海外厂商在地化战略拓展海外用户,以保证价格和利润率。此外,公司还计划通过服务器配套硬件(如 PMIC)需求上升,间接受益于AI周期上行。
最终,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约在5.3亿美元-5.5亿美元之间,新产能释放将使得今季传统淡季不再淡。
结语
事实上,中国科技产业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既需要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的尖刀突破,也离不开华虹在功率器件、传感器等领域的厚积薄发。
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是更深层的战略纵深:不是单一技术的孤军突进,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进化;不仅是追逐摩尔定律的极限,更要构建不可替代的产业根基。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