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学研
最爱“抢人”的省份又回来了!
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总量、增量和出生人口均居全国第一。
最近各省陆续公布最新人口统计数据,广东2024年常住人口1.278亿人,同比去年增加74万人。时隔两年,成功反超浙江,重回人口增长第一省之位。同时连续18年蝉联人口第一大省,连续7年成为中国生育第一大省。

在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人口总量TOP 5分别是广东、山东、江苏、四川、浙江,只有广东和山东常住人口过亿,江苏、四川、浙江保持在6000-8000万人区间。其它省份和直辖市则处于2000-6600万人区间。
从人口流动情况来看,只有广东、浙江、安徽三地实现了人口正增长,其余省份和直辖市大多面临着人口流失。其中,湖南和吉林是流失人口较多的地区,分别流失了29万和22.1万人。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也存在轻度人口流失的情况。
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总量,往往与该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状况高度相关。人口流动的背后,其实是各地区为了争取劳动力资源,掀起的“抢人大战”。
首先我们要明确是,常住人口增量包含了自然增长和区域迁移增长,因此人口净流入指标,在某种程度上能更准确反映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
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15-2023年全国只有7个省份人口净流入超过100万,分别是:广东、浙江、新疆、江苏、四川、宁夏、重庆。
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人才引进策略密切相关。比如既有全国领先制造业,又有庞大服务业的广东,坐拥广深两大一线城市、佛莞两大万亿工业城市,对不同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具备大量的就业岗位,自然吸引其它地区的人口往广东流动。

而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数字经济、电商产业发达,还拥有全国第一的民营企业数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近十年的人口持续稳定流入,2019年一度超越广东成为净流入第一省。
当然了,人口流入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前几年,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不少外来人口选择逃离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放缓。
我们常说“对于城市,人就是最宝贵的资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句话发生了改变。如今各地区对人口增量提出了新要求,这里的“量”,不仅指数量,还有质量。
确切地说,是更加注重高水平高科技人才的竞争。
广东侧重于满足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支柱产业对创新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推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明确目标是努力吸纳100万名高校毕业生。首期募集的超60万个优质岗位中,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占比超七成,这些都直接紧扣当前的热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注重就业环境,致力于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湖南提出要给大学生提供全周期创业土壤;海南则围绕自贸港建设,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
具体到城市,深圳推出了“鲲鹏计划”,应届生前往深圳求职可享15天免费住宿,并为初创团队提供最高100万元的无息贷款。应届毕业生落户宝安区,本科奖励1.5万元,硕士3万元;龙岗对高层次人才最高奖励600万元;其它各区也有租房、科研、技能等相关补助。
北京、上海也有类似“抢人”措施。北京经开区实行“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的长租政策;上海面向应届毕业生推出全年累计15天的免费短租公寓,覆盖毕业前1年至毕业后2年的高校学生。
这些举措都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就是致力于降低年轻人才进入城市就业、创业的成本。
开年后,杭州六小龙的爆火给不少城市带来新启发:DeepSeek这种颠覆性创新不一定来自大厂,只要资源给到位,小微企业未必没有“大力出奇迹”的可能。
人才竞争对城市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例如时下最热门的机器人产业,北上广深杭五大超级城市都在发力争夺“机器人第一城”。大伙关注最多的可能是杭州宇树,其实深圳优必选(全球人形机器人专利数量第一)、上海智元(发布全国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北京天工(全球首例能够在室外连续攀爬多级阶梯的人形机器人)等机器人企业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现阶段发展水平仅反映当前状况,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更依赖相关人才的持续涌现。这点同样适用于低空经济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其它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钛媒体梳理的人工智能城市竞争力综合排名中,与机器人产业排名一致,TOP 5依旧是北上广深杭。
这其实与城市发展规律有关,当整体城镇化率趋于饱和,人口总是会往大城市及核心都市汇聚。配合上各地的人才政策,久而久之,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类资源都会集中到头部城市。
在人口存量竞争时代,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与以往相比,这轮城市间的“抢人”大战目的更明确,因为它聚焦特定产业,甚至具体到岗位需求。
有意向往新兴产业发展的应届毕业生和在职牛马不妨多关注北上广深杭这几个城市的招聘信息,或许这里就有你想要的选择。
如果现在让你重新选择,你更看好哪座城市?评论区聊聊~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