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坞》,这一次的社会实验成功了吗?

冷眼看电视 2021-06-30 12:49:01

《五十公里桃花坞》是腾讯近期推出的一档群居生活体验类真人秀。节目以社会实验为主题,邀请了15位嘉宾共同居住在距离北京市中心50公里的桃花坞,在21天内通过协作将乡村打造成理想社区。

从节目的模式来看,《五十公里桃花坞》更像是《我们十五个》(版权来自荷兰节目《UTOPIA》)的明星版,考虑到《我们十五个》此前的惨淡收场,《五十公里桃花坞》是否能完成这场15人的社交实验着实让人捏了把汗。

旁白到底合不合适?

《五十公里桃花坞》突如其来的旁白是节目初期最大的争议点。

在目前普遍追求真实、自然、不干预的真人秀制作模式下,旁白的出现让很多观众表示一时间难以适应。然而,从节目制作的角度分析,对于一档嘉宾阵容多达15人,拍摄场地覆盖整个村的节目而言,旁白的确有其存在的必要。

15个人的群居生活决定了整个节目无法单纯以时间或场景为线索进行线性叙事。节目中,嘉宾通常以房间为单位,约3-5人一个小组行动,更有甚者,例如郭麒麟等人,像是桃花坞的机动人员,哪里需要哪里搬,频繁游走在各个小组之间。

各个小团队的画面频繁跳切,同一嘉宾在不同地点来回闪现,这时若缺少了旁白进行梳理与转场说明,则很有可能造成观众观看的不适,显得整个节目叙事逻辑紊乱,无法进一步构建完整流畅的情绪起伏。

除了最基础的叙事作用,旁白的出现也得以让节目像文章一样被重新梳理。而比起偏记叙文的慢综艺模式,《五十公里桃花坞》更像是一篇篇标准的议论文。

节目围绕人际社交的各种阶段,规划了每一集的讨论主题。在每集大主题下,又以“总分”的方式建构了每一个小环节的叙事。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针对每一环节嘉宾的表现,节目组甚至在后期辅以了相关的社交理论,作为“论据”的形式出现,以阐明与论证。

虽然部分观众认为“理论”的出现未免有些形式上的做作,但就其实际效果来讲,这样“议论式”的叙述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对“社交”议题的思考,而非只停留在观察类综艺窥私欲的层面。

另一方面,《五十公里桃花坞》在旁白的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区别于以介绍性为主的纪录片解说词模式,《五十公里桃花坞》的旁白合理地利用了外焦距的叙事视角,站在观众的角度对节目进行重新审视。

在观众发弹幕前,先行吐槽,不仅能将许多真人秀想要极力避免的尴尬场景变成戏剧性的“修罗场”,引发观众的观看兴趣。旁白的文案也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还能在不破坏节目完整性的基础上,对观众的想法进行精确提炼,引发观众共鸣,形成流行金句,助推节目片段在社交平台上的传播。

因此,从整体而言,《五十公里桃花坞》的旁白并没有为节目拖后腿,反而成为了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习惯了传统慢综艺模式,喜欢跟着自己节奏走的观众,或许会觉得这样的模式过于紧张,让人反倒无法放松观看。

但做节目本就是件众口难调的事,有一档节目愿意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并敢于融入新的内容,增强节目意义,还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靠尬出圈也是能力

“尴尬”是《五十公里桃花坞》开播后被网友提及最多的两个字,然而,这一份“尴尬”并没有让网友放弃观看。一位在豆瓣获得高赞的网友表示:《五十公里桃花坞》尴尬的可以让人抠出一套房,但一边还想继续看他们怎么作。

诸如此类的观众观感,其实在侧面印证了节目的成功,靠尴尬出圈也是一种能力。

《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尴尬”一部分要来源于节目组对嘉宾的选择。区别于其他“和和气气”的综艺,在《五十公里桃花坞》中,每一位嘉宾仿佛都有自己的棱角。我们也能看到大方热情的郭麒麟、汪苏泷,看似冷酷霸道的张翰、周杰,心直口快的孟子义、OO,孤僻脆弱的彭楚粤、陈陈陈。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节目组在除了职业、年龄、性别等外在的区分外,还对每一位嘉宾的真实性格做了分析与选择,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嘉宾多样性。这不光为节目后续戏剧冲突的自然发生提供了保障,也更符合了节目“社会实验”设定的真实性。

其次,以往很多观众反应明星观察类节目中明星的生活距离大众过远,在观看时很难与节目中明星形成换位思考。因此,在《五十公里桃花坞》中,节目组弱化了明星的私生活,并将其身份进行了降维处理,把重点放在了人与人交流与相处的本身,抓取大众化的情感共鸣点,并加以放大。

在节目中,宋丹丹作为长辈频繁问及郭麒麟、汪苏泷、彭楚粤等人找对象的场面几乎是如今每一位年轻人都有过的窒息经历。彭楚粤过于羞涩面对众人时的胆怯与不知所措也让同为社恐的很多观众感叹在节目中找到了“世另我”。

这些有关于代际差异、性格碰撞、社交能力的重重难关正是每个人都曾遇到过或即将经历的事情,节目组敏锐地抓取了诸如此类的普适性社交议题,并将其通过后采、剪辑、旁白等形式将每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加以梳理,使得每一个有代表性的环节都十分完整与丰满,为观众预设了足够多的讨论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五十公里桃花坞》在群像的塑造上也可圈可点。面对15个人的庞大阵容,《五十公里桃花坞》并没有为了戏剧冲突而强行为每个人预设剧本,而是通过捕捉嘉宾们自然流露出的特质,用剪辑与旁白的方式加以放大及重复,不断加深观众的印象。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如周杰“有机王子”、张翰“霸道总裁”、宋丹丹“掌权人”的标签都能在片中找到足够的内容支撑。在奠定了足够多的观众认可度与感情基础后,图书馆开业仪式上李雪琴和辣目洋子对每一位嘉宾的吐槽,才能真正引发嘉宾们与观众们共同的狂欢,而这也是对节目人物塑造的可信度的最好的印证。

美中不足的是,《五十公里桃花坞》在对“尴尬”的强化上有些过于心急,未能平衡好其与叙事主线的比例。再真实的“尴尬”也只是锦上添花的节目效果,如果无止境地停留在同一冲突点上,进行同主题内容的重复剪辑与强化,影响了正常叙事的推进,那未免有些得不偿失了。

理想社区的展现仍有待加强

在主题设定的层面,《五十公里桃花坞》充分汲取了《我们十五个》的制作经验。

同样是以15人为单位的社会实验,《我们十五个》是将15位素人拉到几乎接近原始社会的平顶山上,在物资极度紧缺的条件下,从零开始进行一场生存游戏。这样的实验更关注于“人性”的主题,但是“人性”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在6年前,就连真人秀都还没能被观众适应的环境下,直接通过节目展现人性未免过于超前。

于是,《五十公里桃花坞》将对“人性”的观察转移至“社交”,节目的内容也从“生存”变成了“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的理想社区建设。基于当下人们对社交议题的普遍关注,《五十公里桃花坞》在社交的叙事中得心应手,并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然而,对于人们还较为陌生的“理想社区”这一新兴概念,《五十公里桃花坞》在处理上就显得有些不够成熟了。

首先,“理想社区”的立意虽然很值得表扬,但在节目中所展现的意义却过于单薄。节目并没有在初期给观众甚至于嘉宾交代清楚“什么是理想社区?”、“为什么要建立理想社区?”、“怎么建立理想社区?”,整个第一期只有在后半段大家开会准备建设桃花坞时才放了一段十秒的小片,通知了嘉宾们这件事。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嘉宾在后采中表示,来之前以为自己只是来过日子的。

而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节目第一期的观感并不理想。15位嘉宾齐聚桃花坞,动机却不明确也不统一。嘉宾的交谈更多是无意义的寒暄,不能产生任何实际有效的可以推动叙事的内容。

原本需要起到统领全局,交代背景,激发观众观看兴趣的第一期,却成了戏剧效果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令人摸不出头脑。

初期逻辑的不扎实也影响了理想社区建设叙事线后期的观感,团队中的每个小团队都是各有方针,完全没能形成统一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群体社会实验的初衷。而对于观众来说,嘉宾们的表现更像是“想一出是一出”,张翰的开运集团一会儿要开超市一会儿要拍宣传片,但两者初期是因何构建,而每一步的搭建具体操作与实际效果又是如何,观众们云里雾里。

更可惜的是,桃花坞的很多项目例如冥想屋、时尚嘉年华等都是很新颖且有意义的想法,但在其呈现的过程过于简单且仍以娱乐化为导向,其中的意义与思考只能停留在建造者的自述当中,与其他的参与嘉宾除了劳动的合作未能达成思想上的共鸣。

吵架、尴尬只是节目初期的引流方式,越到后期越需要一些更具内涵与层次的内容予以支撑,引导观众们对节目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沉淀与思考。浪费了“理想社区”背后这么多可以继续挖掘的宝藏,《五十公里桃花坞》属实有点可惜。

虽然有所不足,也经历过种种质疑,但就总体而言,对于这样一个较难处理的主题,《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完成度已经算得上是可圈可点。期待在桃花坞后续的故事中,还能有新的惊喜等待我们发现。

0 阅读:16

冷眼看电视

简介: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