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灭族的背后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更为复杂!

嬿静思悠 2025-01-17 16:58:55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二月,吴王李恪在长安宫的禁地内遭到绞杀,享年仅三十四岁。

临终时,他对长孙无忌施下了诅咒,怒斥道:“长孙无忌滥用权力,陷害忠良,宗庙有灵,必将很快家族覆灭!”

当时没有人重视,没想到6年后竟然成真了!

李恪在诅咒中强调了长孙无忌的两项主要罪行:一是夺取权力,二是陷害无辜。

那么,李恪为什么要咒骂长孙无忌呢?这得追溯到永徽四年发生的一起叛乱事件。

一、

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与柴令武等人,秘密策划立荆州王李元景为皇帝,然而这一阴谋迅速被揭发。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儿,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由于与和尚辩机有染,太宗对此感到愤怒并给予了惩罚,从此高阳公主在房家中受到冷落。尉柴令武是开国功臣柴绍的儿子,娶了巴陵公主为妻。而薛万彻因其傲慢无礼而遭到唐太宗的贬职,内心对这一决定始终感到不满。

这几个人聚在一起,经常会抱怨,倾诉内心的不快。

随着气氛愈加高涨,薛万彻开始鼓动大家说道:“若是国家出现动荡,我们就支持荆王李元景登基为帝。”

李元景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六个儿子,他的女儿嫁给了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因此两家关系密切。李元景曾表示,自己梦见手中握着日月,因此认为自己注定有成为皇帝的命运。

几个人的抱怨被一个心怀不轨的人听到后,便向高宗李治汇报了。李治于是派长孙无忌去调查,迅速得出了谋反的结论。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那么房遗爱等人因谋反而受到惩罚,自然是自作自受。然而,这并不是长孙无忌所希望的,他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胜利,将所有的异己一并铲除。

借助这个案件的影响,长孙无忌不仅清除了主要政敌房玄龄的两个儿子,还将江夏王李道宗和驸马都尉执失思力等人流放,并将房玄龄的牌位驱逐出太庙。

结果绕了一圈,最终将吴王李恪也牵扯进了这个案件。

二、

李恪究竟是因何原因得罪了长孙无忌,以至于长孙无忌对他恨之入骨,誓言要置他于死地?归根结底,这一切的根源还得归咎于唐太宗李世民。

吴王李恪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因此李恪拥有隋朝皇室的血脉。李恪在文才和武艺上都表现出色,李世民常常对外称赞道:“李恪的勇敢与我相似。”

自李承乾谋反事件后,李治被册立为太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唐太宗认为李治性格过于仁慈、软弱,难以胜任大唐的重任,因此打算将李恪立为太子。

太子被废除或立新是重要事件,唐太宗自然会首先咨询众位大臣的看法,私下里他已向长孙无忌征询了意见。

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因此此事就此搁置。

自那以后,长孙无忌对李恪愈发不满,太宗在世时他不敢对李恪下手,而如今掌握权力后,他想要对付李恪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般简单。

恰好这位房遗爱性格软弱,不愿意赴死。长孙无忌于是派人提醒他,只需揭发同伙,就能洗清罪责,不仅免于死刑,甚至还有机会升职。

房遗爱察觉到长孙无忌一直想对付李恪,便假装与李恪合谋,从而将李恪拖入了这个漩涡。

李恪就这样无缘无故被卷入了谋反的漩涡,最终在压力下选择了自尽。

实际上,长孙无忌与李恪之间并没有太深的恩怨,只是因为唐太宗晚年的一些想法,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对立。

归根结底,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追求权力!

三、

在唐太宗执政期间,长孙无忌一向以谨慎言行著称,然而在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事件上,他却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态度,果断坚定地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意识到,这是他人生中难得的一个重大机遇。只要支持李治登基,长孙无忌不仅能立下赫赫战功,还能担任辅佐之职,掌握朝政,而整个长孙家族也将持续享有荣耀。

后来事实显示,在高宗时期,长孙无忌已不再像太宗时期那样恭顺谨慎,而是变得更加强势和傲慢,完全不将高宗李治放在眼里。

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强烈支持下,李治最终成为了太子。然而,当长孙无忌以为一切已稳妥时,唐太宗却因李治过于仁慈软弱,考虑将李恪立为太子。

这下长孙无忌心里不安了,他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全依赖于李治。如果李恪真的成为太子,自己不但没有立下功劳,反而有可能因为与李治同属一派而遭到清算。

因此,长孙无忌必须进行劝谏,尽一切可能让唐太宗放弃更换太子的想法。也许唐太宗明白更换太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此以后也不再提及立李恪为太子之事。

在长孙无忌眼中,李恪仍然是皇位的一个潜在威胁,必须全力以赴地将其铲除。

长孙无忌非常重视李治的皇位,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他个人的“事业”。

只要有人对李治的皇位构成威胁,他便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将其铲除。这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外甥的安全,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事业”。

然而,事情并未如预期发展,长孙无忌的行为反而令李治感到极为厌恶。

四、

李治眼见自己的兄长和叔父毫无理由地被卷入此事,并且被判处死刑,心中感到极度不安。他流泪恳求长孙无忌等人,希望能借助皇帝的权威,赦免他们的死罪。

尽管皇帝再三恳求,长孙无忌等人依旧毫无反应,旁边的崔敦礼还引用了许多经典例子,提醒李治作为皇帝更应公正无私,不能偏袒。

最终,李元景和李恪都被赐予了死刑。

这次当场挑战皇帝的行为,确实让崔敦礼得到了切实的好处。几个月之后,崔敦礼接替高季辅成为侍中,晋升为门下省的最高领导人,进入了大唐宰相的行列。

这正是依附于长孙无忌的好处所在。

此外,李治逐渐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一个被操控的皇帝。在朝廷上,他处处受到太宗旧臣的限制,这些人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实际上却只在乎长孙无忌的态度。

回到后宫,李治发现他的皇后王氏家族已然成为长孙无忌势力的一部分,事事都在迎合长孙无忌,常常对自己进行各种劝诫。

此刻李治突然意识到,自己舅舅的权力已经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而他的皇权早已被削弱。

如果李治真是个懦弱无能、只懂得享乐、甘愿做傀儡的皇帝,那么他就不可能与长孙无忌保持良好的关系。

可是,李治不是!

在柔弱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一颗勇敢而坚定的心,他渴望成为像父亲唐太宗那样的皇帝。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掌握权力。

五、

为了重新掌握权力,李治决定从后宫着手。由于朝廷中大部分都是长孙无忌的势力,李治唯有把握后宫的权力。以王皇后为目标,成为了李治夺权的切入点。

王皇后来自太原王氏,属于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与长孙无忌集团有着深厚的关系,宰相柳奭是她的舅舅。

历代的朝廷与后宫一直都是相互依存的,铲除王皇后实际上是打击宰相柳奭,进一步削弱长孙无忌集团的重要支持力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李治必须拥有一些合作伙伴。

武则天一进宫便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迅速击败了萧淑妃,并将王皇后逼至绝境,这令李治十分钦佩。由此,武则天成了李治废除王皇后、打击长孙无忌派系的重要伙伴。

实际上,王皇后的被废是注定的。李治可以容忍没有子嗣的皇后,但无法容忍选择错误立场的皇后。

永徽六年(655年)11月16日,唐高宗李治发布命令,因“阴谋下毒”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降为庶人,并将她们囚禁于别院。

受到影响的还有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因此被降职为荣州刺史。褚遂良也因这件事情,被贬为潭州(现今长沙)的都督。

数天后,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李治通过“废王立武”这一事件,成功地在长孙无忌集团经营多年的权力体系中撕开了一个缺口。

既然机会已经出现,就不能让敌人有一点喘息的余地!

显庆二年(657年)七月,武则天得知许敬宗和李义府控告韩瑷和来济与褚遂良密谋反叛。高宗李治因此下令将褚遂良再次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的刺史,终生不得入朝廷。

经过几年的努力,长孙无忌的集团成员几乎全部被清除,只剩下长孙无忌本人还在。

在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洛阳人李奉节举报韦季方和李巢结成党派以谋取私利,许敬宗将此事件与长孙无忌牵扯在一起。

高宗李治毫不留情,直接下令撤销长孙无忌的所有职务,将其贬为扬州都督。与此同时,他的儿子们也被解除官职,流放至岭南沦为奴隶。

几个月后,高宗再次派遣袁公瑜前往黔州重新审理长孙无忌的案件,并迫使其选择自杀。长孙无忌去世后,其财产被查扣,亲属们也被流放到岭南充当奴仆。

至此,高宗李治与太宗老臣之间的斗争,以李治的彻底胜利告终,长孙无忌集团也随之覆灭。

六、

那么,长孙无忌真的会发动叛乱吗?

我个人觉得,如果大唐朝堂中有人想要造反,那这个人一定不会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兄弟,二人自幼相互扶持,感情极为深厚。长孙无忌早早便追随李世民,是李世民最为倚重的将领,也是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功臣。正因如此,李世民才将他列为托孤的重要大臣。

此外,如果长孙无忌有想要篡位的企图,他一定会设法与军方建立联系。然而,长孙无忌与军方的关系一直较为紧张,他与同为托孤大臣的李绩关系一般,而李绩在当时可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另外两位军方重要人物薛万彻和李道宗,恰恰与长孙无忌处于对立阵营。薛万彻因被长孙无忌牵连于房遗爱的叛乱而被处死,而李道宗则被贬至象州,最终在流亡途中病逝。

这使得军方对长孙无忌集团的态度极其冷漠。如果长孙无忌真有篡位的打算,他就不会与军方关系如此紧张。因此,在“废王立武”事件中,军方选择了与他对抗,最终导致他一派的彻底失败。

高宗李治与长孙无忌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一场关于大唐未来政治形势和利益分配的权力斗争,体现了关陇贵族与庶族之间的冲突。

李治只是利用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借助庶族集团的官员来为自己所用,从而打击关陇贵族,重新掌握了权力。

武则天的崛起象征着庶族力量的兴起;而长孙无忌的不幸遇害则标志着豪门势力的进一步衰落。

在某种程度上,长孙无忌也是权力斗争的受害者。因此,在上元元年(674年),李治为长孙无忌进行了平反,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将他陪葬于太宗的昭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