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为何给废了自己太子之位的代宗平反,重塑帝位与修缮陵寝

嬿静思悠 2025-01-17 16:57:20

在明朝,从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到明武宗时期的“宁王之乱”,皇室成员之间为争夺皇位的斗争始终未曾平息。其中,明英宗与明代宗这对兄弟更是上演了一场“二龙共舞”的历史戏码。

在代宗重病濒危的天赐良机下,英宗在被软禁多年后,借助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老部下的支持,发动了“夺门之变”。这场似乎毫无组织和纪律的宫廷政变,竟然意外地取得了成功,英宗顺利复辟。

上图_ 夺门之变

重新掌权后的英宗展开了彻底的清洗,时任兵部尚书的重臣于谦等人遭到抄家并处以死刑,而身体状况严重不佳的代宗则被软禁,没多久便“意外”去世。英宗甚至给予他“郕戾王”的恶名,仅以亲王身份匆忙安葬。而代宗早逝的独子朱见济的太子封号也被取消。显然,这种污名化的做法不仅否认了其作为皇帝的身份,实际上可谓是完全实现了“去代宗化”。

顺理成章的是,在代宗时期被剥夺太子之位的朱见深,后来又被他的父亲 reinstated 为太子,并在英宗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明宪宗。

有趣的是,宪宗执政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平反,不仅于谦等冤屈而死的臣子得到昭雪,就连废除自己太子之位的亲叔叔代宗也被复位,并追封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其陵墓也按照帝王的规格重新修缮。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朱见深为他的叔叔进行平反呢?

上图_ 朱祁钰(1428年—1457年),他是明代的第二位皇帝。

明代宗的历史成就不可忽视。

代宗在迅速登基之际,眼前的局势可谓一片狼藉。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重损失,数十万兵力几乎全部覆灭,而明英宗则成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被俘皇帝,名副其实的“第一人”。与此同时,瓦剌军队乘机南侵,直逼北京,朝廷上下士气低迷,甚至一些重臣纷纷提议南迁至南京避难……可以说,代宗确实是在危急关头被迫接受重任。

这位意外继位的年轻皇帝,展现出了沉着冷静与勇气果断的品质,果断拒绝了南迁的糟糕提议,选择信任于谦等才德兼备的“国之栋梁”,积极展开应对行动。新君作为强有力的“主心骨”,再加上于谦这一中流砥柱,大明上下团结一致,成功击退了北京保卫战中的敌人,打败了瓦剌,避免了大明“夭折”的危机。

上图_ 北京保卫战地图

在成功使大明摆脱困境后,代宗开始全力以赴进行治理,在政治方面,努力整顿官员作风,广泛吸纳人才;

在军事领域,支持于谦等人实施军队改革,比如建立团营制度(以统一指挥来提升武将的地位)、推行“核丁法”(由兵部与督察院共同核实军队人数,以防止虚报军饷)等措施,显著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经济方面,代宗关注于减轻税负、削减皇宫开支以及治理水灾问题;

在文化艺术领域,代宗还组织编纂了重要的地理著作《寰宇通志》(遗憾的是,这本书后来被复辟的明英宗所毁,理由是为了防止代宗获得“修志美誉”)。

另外,著名的“景泰蓝”在代宗时期也达到了其成熟和巅峰的阶段。可以说,代宗在短短八年的统治中,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英宗时期存在的弊端和衰败局面,使得大明重新焕发了活力。

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即在某些影视作品中被过度美化并严重扭曲历史的孙若微)在废除代宗的诏书中称其为“不孝、不仁、不义,声名狼藉,令人愤怒”,而英宗的宠臣李贤则表示“景泰年间奢靡无度,百姓失望”。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出于个人私利和情感宣泄的偏见之词。

上图为孝恭章皇后孙氏(1399年-1462年),她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

代宗对英宗父子的行为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代宗最受人“指责”的一项主要是他对英宗父子的态度。在皇位稳定之后,代宗并未支持一些朝臣关于迎回英宗的提议,最终在无奈之下接受了英宗的归朝,并尊称其为“太上皇”,将其置于软禁之中,随后又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身份,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对此,后来的许多文章和一些影视作品都对代宗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描绘他为一个贪恋权力、不愿将皇位归还给兄长的卑鄙之徒,同时把英宗塑造成一个可怜的受害者。而“夺门之变”的发生也被视为他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位”的证明。

上述图片中所示的是朱见深(1447年—1487年),他是明朝的宪宗皇帝。

实际上,代宗的行为在情理之中。封建制度下皇位的独特性、排他性和世袭性使得代宗登上皇位后产生这样的念头也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上确实存在自愿让位的皇帝,但像汉献帝、晋恭帝、唐哀帝这样的皇帝大多是被他人操控的傀儡,他们的“禅让”往往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像代宗这样拥有实权的皇帝愿意主动禅位的情况。

更何况,他对自己的亲侄子也没有下狠手。相比之下,秦始皇毫不留情地杀掉了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汉武帝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太子刘据,唐太宗更是弑兄杀弟逼迫父亲,宋高宗则是不顾众臣的反对,坚决不允许哥哥宋钦宗回国,而本朝的老前辈朱棣更是直接发动战争,强行夺取了皇位。与这些皇帝相比,代宗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心地善良”,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代宗不像前任帝王那样冷酷无情,才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结,实际上也是对明代宗的过分“苛责”。

上图_ 于谦侧身像

宪宗希望改善英宗时期的弊端,促进与朝臣之间的关系和谐。

英宗复位后,朝廷中的大臣们对代宗和于谦的遭遇表示同情,而对英宗“泄私愤”的行为则颇感不满。只是在英宗的高压政策下,大家虽然心有不满,却不敢直言。随着宪宗继位及时局的变化,平冤昭雪的声音逐渐增多。例如,曾在英宗时期高中状元,后在宪宗时期担任内阁首辅的重臣彭时就曾表示:“景泰年间,敬重大臣,宽容民众,赏罚也没有太多失误”,这无疑反映了许多正直大臣的心声。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宪宗也迎合了“民意”,开始为自己的叔叔代宗进行平反。他以“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来赞扬代宗对大明江山的贡献,同时用“始终八载,全护两宫”来称颂代宗对自己及父亲一家的关照,显然是从国家事务和家庭事务的两个方面给予了代宗充分的认可。

上图所示为朱祁镇(1427—1464年),即明英宗。

此外,宪宗将取消代宗皇帝身份的原因归结为“临终之际,奸臣图谋,故意抹黑,请求剥夺帝号”,虽然是为了避免提及父皇而将责任推给石亨等“替罪羊”,但实际上也对英宗的政策进行了明确的否定。

由于各种不可避免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要是考虑到父亲的情况),宪宗的平反并不算完全(明朝皇帝的谥号通常为17个字,而朱祁钰只有5个字,并且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为朱祁钰赋予了17字的谥号,并且上了庙号代宗),但从封建法律的角度来看,仍然肯定了代宗的皇帝地位。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勇于质疑和纠正自己父皇的决定,尤其是面对不当之处,实属难能可贵。宪宗的举措自然赢得了众臣的赞赏和支持,他的胸怀与视野也同样值得称赞。

上图为《岁朝佳兆图》,这是明朝宪宗朱见深所创作的作品。

宪宗执政后,不仅对代宗、于谦等官员进行大规模的平反,还积极出兵北部边境和西南地区,确保了政局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宪宗还指挥大军讨伐建州女真部落,取得了显著的军事胜利,甚至斩杀了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时任建州右卫首领的董山。后世称这场战斗为“成化犁庭”,认为此役对建州女真产生了“捣其巢穴,绝其种类”的致命打击。

然而,清朝的统治者在编纂《明史》时,却对这位有“杀祖之仇”的明朝皇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仁宣之治于斯复见”。这样的赞誉在通常对明朝帝王进行黑化和丑化的《明史》中显得尤为珍贵,因此也反映了明宪宗的成就与魅力。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