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湖南人?解开尘封600年的湖南大屠杀之谜

嬿静思悠 2025-01-17 16:56:39

湖南大屠杀,准确地说是“洪武屠湘”,发生在明朝早期。然而,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却显得扑朔迷离。清朝编纂的《明史》多由明朝的遗老撰写,因此故意抬高了明朝的声誉,并未提及此事。相对而言,明朝的《明实录》和《明史记事本末》则保留了一些线索。

总的来说,正史对“洪武屠湘”几乎没有记载,这使得人们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然而,成千上万的家谱、族谱和地方志却详细记录了此事。比如《叶氏家谱》提到:“洪武屠湘,血流成河,鬼魂哭泣,十户之中仅存一户,九户堆满尸骨。”而《厚雅田王氏谱》则记载:“湖以南,丁洪武致命,遍地荒凉!”《吕氏宗谱》里提到:“洪武时期的血腥镇压。”周德伟在其《周德伟散文存稿·先君事略》中写道:“如今乡里的人们仍提到朱元璋对湖南的血洗,仍然感到恐惧。”

许多地方志同样记录了洪武时期屠杀湘人的事件。在《常宁志》中提到:“湖南在遭受大规模屠杀后,调动了江西的户口进行安置,其他地方的安置已基本完成,唯有常宁和贵阳在二十八年遭遇奉虎满的骚乱,几乎被屠杀殆尽,因此留下了空地作为屯驻之所,并且是为了抵御瑶人的侵扰,而这种情况在衡郡的其他地区是没有的,唯独常宁具备这样的特点。”

洪武屠湘在湖南和江西地区的民间流传甚广,至今仍然有人谈论。这表明官方在史书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有所避讳,然而许多家族却都笼罩在“洪武屠湘”的阴影之下,显然这一事件并非无稽之谈。基于此,我们可以结合多种资料,探讨这段历史的背景和后果。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在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激烈战斗,最终陈友谅惨遭失败,政权瓦解,他的许多旧部纷纷投向朱元璋。湖广地区有两位重要官员原为陈友谅的部下,他们分别是湖广参政易华以及税吏杨从政。

杨从政在湖广负责税收后,急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湖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征收。湖南地区原本应缴纳三万三千石的米粮,但他却以易华曾为陈友谅提供过十万八千石军粮为理由,要求征收九万九千石。《明史纪事本末》中的“易华事略”提到:“杨从政征收湘乡米粮,原本是三万三千石,但由于华曾为陈友谅提供了十万八千石的军粮,因此征收九万九千石。”易华得知此事后,立刻组织湖广的乡民围住了税务局,声称一定要杀了杨从政。

杨从政逃跑后,立刻去向朱元璋告发。朱元璋得知湖广的百姓拒绝为大明王朝增加税收,震怒不已,便命常遇春率领大军征讨湘地。易华在湘潭地区召集了四十八洞的土司,准备抵抗朱元璋,但朱元璋宣称如果不除掉易华,就要对湖广进行血腥的清洗。易华看到兵力差距巨大,不想牵连太多人,于是决定跳水自尽。

某个夜晚,椎牛宴请士兵,四十八个寨子的豪杰们共同誓师。那时,公已七十岁,仍然骑马指挥,来回参与战斗,令各方听从。浏阳一县也依照惯例筹集八万银两,听闻公起义,纷纷聚集人马以壮声势,长、岳、衡、宝、永、道等地也纷纷响应。——《易闻远公传》

关于朱元璋进攻采易华的历史记载相对模糊,但仍有一些线索可循。比如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时,其祝辞中提到了他消灭易华的相关事宜。

“皇帝赐封英才李善长、徐达等为辅佐之臣,随后成功平定了采石水寨的蛮子海牙、方山陆寨的陈也先、袁州的欧祥、江州的陈友谅、潭州的王忠信、新淦的邓明、龙泉的彭时中、荆州的姜珏、濠州的孙德崖、庐州的左君弼、安丰的刘福通、赣州的熊天瑞、辰州的周文贵、永新的周安、萍乡(应为湘乡的笔误)的易华、平江的王世明、沅州的李胜、苏州的张士诚、庆元的方国珍、沂州的王宣、益都的老保等地的叛乱,将民众从战乱中解救出来。”“——《明太祖集·即位祭文》

易华因领导当地人民抵抗洪武的压迫,因而被土司视为英雄。湘潭的罗汝怀在《绿漪草堂文集·祈雨说上》中提到:“元末时,上湘的易华聚集乡勇于此山抵御敌人,大概算得寨主。在迎神时,田间随处可见各色的旗帜、伞具、金鼓、铁铳和纸炮,热闹非凡,僧侣和道士们喝酒助兴,气氛热烈,称之为抢雨。”当地人竟然称易华为“御寇”,这显示了他们对易华的极高敬仰。

“明洪武元年,指挥同知蔡迁跟随常遇春追击饶鼎臣,来到湘潭,击杀汉王任命的参政易华于乌石峰下”;“青山位于城西南约百里,层峦叠翠,云雾缭绕,山中有一座石祠奉祀易华,碑文上写着‘华兵败于此,后死后被尊为神’”。——《湘潭县志》

易华庙

朱元璋得知易华跳水后,立即命令军队撤退。然而,后来他得知易华并未死去,而是被湖广的乡民救起并逃脱。朱元璋非常愤怒,随即下令军队重新进攻湖广,展开了一场大屠杀。

此次大屠杀使得湖南地区的众多平民遇难,形容为“千村俱焚,万户萧条”。常遇春的出征使得这场屠杀不可避免。作为明朝军中著名的屠夫,常遇春曾在怀庆、泰州和潍县等地实施过大规模的屠戮。虽然屠杀的主要责任在于常遇春,但百姓普遍认为是朱元璋的命令,因此称之为“洪武屠湘”。

大屠杀后,朱元璋命令大规模迁移江西居民到湖南,这一过程被称为“江西填湖广”。湘潭的历史记载中提到:“历代变革,生灵遭受苦难,唯有元明之际尤为惨烈,湘潭的土著仅剩几户,后来的人多是从豫章迁来的。”在1935年,湘乡对当地各姓的族谱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先祖是从江西迁入的,虽然仍有部分土著,但当地人口并不繁荣。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相互支持。谭其骧曾指出:“湖南人来源于各地,其中以江西的居民为主。”

尽管大批移民涌入湖广,尤其是湘乡,但朱元璋却规定湘乡每年必须上缴十万八千七十三石九斗零的粮赋。因此,在明朝的整个统治期间,湘乡县始终不得不交纳如此庞大的粮食,使得当地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人被迫选择逃离故土。

湘乡地区的人们称这种额外交纳的税粮为“堕粮”。在万历时期,湘乡的县令向朝廷上报称:“我县最严重且最难以应对的,便是赋税。明白的人都知道赋税的沉重,导致了治理的腐败和风俗的变迁……根本力量不足,结果只是逐渐加重。交税的办法无计可施,文书也只是空谈。城镇里的弊端如同虫蚀,趁机渗透并造成了裂缝。”“然而,明朝的皇帝们不敢对朱元璋的规定进行修改,因此这一政策得以延续。”

易氏族谱

清朝初期,湖广总督张长庚上奏称:“我观察湘、浏两县,实属贫瘠之地,非富饶沃土。之所以科粮负担沉重,主要是因为明初土改和华助粮的影响,导致洪武初期征收的粮饷账册上出现了诸多问题,积累了不少怨恨,因此这两县的粮食定额一直未能改变。”直到清朝乾隆三年,这一“堕粮”政策才最终被废除。

由于易华抵制朱元璋的税收政策,导致当地百姓遭受屠杀,幸存者也经历了几百年的不公对待,许多人开始指责易华的后代。因此,易华的后人在清朝修建的家族碑文中,常常为易华辩护,文中提到“反归狱华公,至今被当作借口”“湘民指责于公,千年难以洗清”。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