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千里,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竟神秘相似,原因引发强烈关注

船长卡戎 2023-12-20 09:23:30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分别位于千里之遥的两岸,却都以玉为尊。是否存在某种神秘联系?考古学家在两地发掘出相似的玉器,风格相近,这是为什么呢?

红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考古学文化,大约距今6500年。红山文化的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特征是夹砂之字纹筒形罐、泥质盆钵壶和彩陶共存。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以辽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到20万平方公里。这个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前开始,持续了两千年之久。在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部落集团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晚期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他的经济形态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兼有牧、渔、猎等方式。

在7000至6000年前,我们所在的地球上经历了一个叫做全新世大暖期的时期。和现在相比,这个时期非常特别,因为整个地球的气候变得非常温暖,甚至比现在还要高出3℃左右。因为气候变暖,降水也变得比现在更加丰富,这使得很多地方原本是针叶林的树木逐渐变成了阔叶林。尤其是在东北和辽西地区,气温更是高得让人觉得非常舒适。这些地方的气候,甚至可以和现在我们熟悉的江淮地区相比。

在这样的气候变化中,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如粟和黍等作物,也开始传播到了东北地区。农民们开始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这些作物,收获丰富的粮食。随着农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的人口也开始不断增长,逐渐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人们开始有了不同的角色和职责,比如有的负责种植粮食,有的负责制作工具,还有的组织和管理社会事务,我们称之为“酋邦社会”。

五千多年前,红山的先民们为何要穿越茫茫大地,去寻找千里之外的智慧?而凌家滩文化又为何能吸引他们跨越如此遥远的距离?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未知的秘密?是出于对南方文化的向往,还是凌家滩的宇宙观有着某种特殊的重要性,又或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我们尚未知晓的危机?

原来,在气候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剧烈的干旱事件。中科院的谭亮成研究员带领团队做了一项跨学科的研究,他们发现5820年前到5180年这段时间里,中东亚地区经历了一场长达640年的超级干旱。石笋可以反映出古代的气候信息。为了了解这场干旱,他们从石笋中取样进行分析。他们将取回的石笋磨成粉末,进行同位素和元素分析。同时通过钻取粉末进行U-Th放射性定年,来确定石笋的生长年龄。通过这些方法,他们建立了一个过去7800年里干旱区最精确、分辨率最高的降水变化序列。经过分析,他们发现了这场超级大旱事件的时间范围。

在古代中国,农业是上层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农业的收成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和气候的好坏。气候变化会影响粮食生产,从而影响粮食的获取和利用。这种影响会体现在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根据中科院李新伟先生的研究,红山时代晚期,西辽地区的人口非常多,已经到了当地能够种植庄稼的极限。突然之间,这个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导致庄稼年年干旱。在这种情况下,红山人们开始希望通过讨好神灵和建造祭祀的地方来拯救他们的社会。这就是牛河梁遗址的由来。但是,他们只靠祈祷和献祭,并没有想办法修建水利工程或者找其他地方种粮食。后来,气候变得太干冷,这片地方不再适合种庄稼,红山文化的人们不得不离开。

可能在5000年前,红山人在面临灾难的情况下,为了拯救自己的人民,接受了凌家滩的信仰。他们试图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取悦宇宙中不可捉摸的神灵,以挽救自己濒临死亡的人民。这种信仰的传播可能源于两个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凌家滩和红山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文化联系或相互影响的信仰。这种信仰可能基于一种原始的宗教观念,即通过祭祀和崇敬神灵来获得神灵的保佑和拯救。

在这个背景下,红山文化时期的宗教祭祀活动成为了一种社会凝聚力的象征。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灾难。通过建造宏伟的祭祀建筑和制作精美的玉器祭祀用品,红山人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尽管红山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气候变化和干旱的影响仍然无法逆转。最终,红山人的社会逐渐衰落,他们的文化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虽然我们可能无法直接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它却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一切都只是推测。我们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来揭示这一神秘的历史时期。

0 阅读:31

船长卡戎

简介: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