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马蹄》简疏(1):善治之过

袁连法爱文学 2024-09-26 13:10:54

《外篇·马蹄》简疏(1):善治之过

《骈拇》指斥儒墨的仁义乃是大惑,易人之本性,那么性字是什么意思?即使是“生之谓性”,虽然道家强调自然,儒家强调本善,但都是率天之道,源同而流分。在分析《道德经》时,我们认为道家是理想的自然主义,而儒家则是理想的社会主义,从天道性德的意义层次(宇宙论)上来说是相通的,但在社会观、人生观等价值层次却几乎是对立的。庄子则是将这种对立绝对化、极端化,反而走向了绝对的相对论和绝对的自然主义。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仪)台路(正)寝,无所用之。

其实此处暗讽儒家的仁门义路。《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很明显,庄子说的性是成物(人)的自然性(天性),而不是专门属于社会人类的德性。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自然之性无为,性即是命:善治则是有为,害性而致命。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1 阅读:14
袁连法爱文学

袁连法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