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中惊现这件楷书作品,10位评委满票通过,其作品确实让人震撼

四海易文字 2024-08-03 21:50:47

欣赏书法作品,有几类作品确实让人过目不忘,可分为“正邪”两类:一类是离奇式搞怪,笔不惊人誓不休。说是写字,实际就是吸引眼球,四川有一位高学历的老师,爱写裸体书法;浙江有一位教授喜欢在裸体海报上题字………这类表演,确实很有“震撼力”,仅一次就有了书名。另一类就是植根传统,技法上表达能力很强,创作出来的作品让欣赏者能产生共鸣,接受他的表达方式,重要的是自己也写这类书体,完全能理解欣赏,但自己无法达到这种高度,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觉。能得到同行的理解,并能得到同行的认可,让人极度的佩服,书法界确实有这种人材。

来自河南汝南的———王登峰老师,投稿了第十一届书法国展,他创作了一件248㎝×20㎝的手卷,纯白宣书写,黑纸白字,单字仅有3毫米,一万多字的《小窗幽记》,折服了评委。评审时那件手卷满票通过,点评时认为小楷写得如此大气,在历届国展中也是少有的。

这件作品在展厅里受到了全国书友的点赞,引起了众多人关注,当代名家杨明臣、刘京闻、王登科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向自信的王厚祥老师也发表了对这件作品的看法,认为功力深厚,古意盎然,并极力推崇。

学书法的人十有八九都写过楷书,写过楷书的书者十有八九都写过小楷。关于楷书字号的定论,大多数书友都参考中书协所给的数据,这些数据指标通常在征稿启示里有所显现。把两公分以下的字称为小楷,投稿时两公分的字四尺整张为限,有别现在国展的八尺整张。古人的小楷通常在1.2公分左右,蝇头小楷在0.6㎝至0.8㎝之间。我们平时所阅读书报刊的汉字在0.8至1.0cm之间,欣赏起来相对比较舒服。

王登峰老师善写小楷,展赛中十投八中的是他的小字径楷书,可以理解为微书,因为他比古人的蝇头小楷还要小一倍。欣赏王老师的作品,3毫米字径入选了第十一届国展,4毫米字径的入选了第二届手卷展,还有一些楷书单项展也是这个尺寸。对于练小楷的书友而言,如此小的字径90%的人会感到书写困难。

一是工具之难,市场很难找到写微楷的毛笔,就算找到毛笔厂家,告之要写3至4毫米的小字,厂方也不敢包他的笔可以胜任。

之二就是对人体器官的考验。

俗话说麻雀再小五脏俱全,小的笔画也须交代得清清楚楚,小字径的字, 很多时候是一两根毫毛在书写,对视觉的要求,对手的感觉,要求是极高的。

之三,难以小中见大

欣赏一件高水平的小楷作品,绝对不是笔画的摆放,书写的熟练。难度在韵味和精神的表达,小中见大,字小也有大气象。古人检验小楷的技巧,油灯下的小楷放大数倍,点画的起行收,线条的粗细变化,书写的节奏,造形的多姿,综合表达下富有的内涵。笔者非常认同当代名家崔寒栢老师的观点,“大字怕上墙,小字怕收放”。自己检验自己的楷书,将写好的字放大十倍,一公分变成了十公分,一样能表达原来的精神面貌,做到大而不散,衔接有序,纵使放得再大气息也是连贯的。我们将王羲之的《乐毅论》放大10公分;将颜真卿《多宝塔》放大成20公分,一样不失原貌。话又说回来,很多国展入选的楷书是经不起检验的,大不能缩小、小不能放大。书法除了外形还有内气(气韵),缩放就是一把尺子,自己的作品写得好不好?实际自己是清楚的。王登峰老师的微楷,在浙江办展亚期间,将作品进行投屏,微楷放大到二三十公分,依然能表达原来的精神(有图片为证)。

笔者认为创作这类的楷书,手上的技术,长时间的修炼还是可以达到的。难在书写时的心境,一个人长时间、几天几夜的入静状态,这一点真的是很难的。王老师创作的国展作品,字径小、文字多。王厚祥老师点评他的作品,赞其是丰收的“高粱粒”,粒粒饱满,颗颗光泽,不笔误不漏字的情况下,一件作品要100个小时的工作量。单这一项很多人都“哭了”………入静的功夫如佛家坐禅一样,写字的功夫达到了坐禅的境界,静坐来修炼心灵,通过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达到精神的提升和智慧的开启。

如今这个时代,追求视觉的刺激,刷某音刷某手,能静下心来品读文字,显然功夫不在笔下更在心境。看来,遇到了王老师,一定要向他请教这方面的心得。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0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